椰格
被中國人視為救命恩人的空調制冷,在德國人眼里似乎并不是一個受歡迎的選擇。
對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來說,夏天已經開始展現(xiàn)出自己巨大的威力。廣東艱苦“抗日”,長江沿線在悶熱的天氣里苦熬,北京則在連續(xù)高溫中被烤成了荷包蛋。在歐亞大陸彼岸的德國,人們也如臨大敵地準備迎接夏天。但即使如此,在德國你還是很難看到空調的身影。被中國人視為救命恩人的空調制冷,在德國人眼里似乎并不是一個受歡迎的選擇。這是怎么回事呢?
中國人在德國工作、留學、旅游的時候,都會遇到一件困惑不解的事:除了一些大賣場和寫字樓以外,空調是很少見的。和中國樓房外墻掛滿空調外機的累贅模樣不同,德國樓房的外墻都很平整,沒有這種附屬品。這逼得很多在德國生活的中國人必須躲進大賣場或者公交車里避暑,也算一個奇景。
但這并不說明德國不熱。事實上,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整個歐洲都在變得越來越熱。
去年6月起,歐洲各地開啟高溫模式,英國、愛爾蘭、荷蘭和法國各國的平均氣溫都一路飆升到了35℃,甚至在葡萄牙還引發(fā)了一場森林大火。連躲在山區(qū)里的瑞士、奧地利和以為自己在北歐就沒事了的瑞典等國也被熱浪襲擊了,平均氣溫上升了8℃以上。
位于這些國家中間的德國當然也不能獨善其身。從2015年開始,德國就不斷在接受高溫天氣的洗禮,極端氣溫甚至超過了40℃。這個氣溫放在中國一眾火爐之中并不顯眼,但是在德國人眼里就是要了命了,各地法規(guī)對高溫作業(yè)中“高溫”的定義也不過30℃上下。
但就是這樣,德國人還是選擇忍著,寧可去游泳池里扎猛子也不愿意裝空調。德國人不愿意裝空調,其實也有他們自己的道理。
從英國不列顛群島到德國中北部、波蘭和北歐西南部,是一片面對著大西洋的狹窄陸地。由于夏天水體升溫較慢,海洋上的空氣溫度低于陸地,而在這個區(qū)域又盛行西北向風,洋面上的涼氣就起到了降溫的作用。
這就是非常特殊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在夏天的表現(xiàn),這讓歐洲很少遇到極端的高溫,夏天氣溫經常穩(wěn)定在27℃左右,人們基本沒有養(yǎng)成用空調的習慣,和中國東北的情況很類似。
要養(yǎng)成新的習慣當然是很困難,但如果真的熱到懷疑人生,德國人還是不至于這么古板。對很多德國人來說,天氣雖熱,但空調很可能是不必要的。
德語地區(qū)在形成文明的早期還是一片林地,各個部落被森林分割,逐漸形成了非常分散的國內格局。這個情況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就是德國飽受贊譽的城市分散均衡發(fā)展。更多的德國民眾,則生活在城郊和鄉(xiāng)村。這些地方地皮不像大城市那么緊張,居民們有足夠的空間建造屬于自己的小屋和花園,也對酷熱的氣溫起到了緩沖作用。
建筑設計方面的理念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戰(zhàn)之后,德國從一片廢墟中重建,很多住宅樓房都需要重新建造。而能源一直是德國經濟中的一個短板,尤其是在美蘇對立以后,西德就很難從蘇聯(lián)得到足夠的能源了。因此西德政府要求新建住房加強隔熱保溫,意在長期減少能源消耗。
這個建筑理念延續(xù)到現(xiàn)在,使德國的建筑墻體特別厚(后來使用了特殊保溫材料),玻璃窗密封性也很好,外界溫度很難影響室內溫度,也讓老百姓覺得不需要空調就能過。
以上是一些客觀原因,從主觀的選擇上來看,德國人不喜歡空調也是很有道理的。對德國人來說,空調營造出來的舒適環(huán)境并不讓人自在,因為太過人造,不夠自然。不僅如此,在德國人的觀念里,安裝空調會對環(huán)境造成損害,是一件有道德壓力的事情,所以很多家庭即使有裝空調的想法,但只要一想到以后社區(qū)鄰居對自己的看法,就會打消這個念頭。
這兩個想法都是有依據(jù)的。
中科院發(fā)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兩年不清洗的空調,積存的細菌數(shù)就會高達39萬cfu/平方厘米,比馬桶更臟。人類在這種人工環(huán)境下長久生活,的確容易罹患呼吸道疾病和皮膚病,遠不如在自然環(huán)境下納涼健康。
而早期空調使用的制冷劑氟利昂則會在泄漏后間接導致臭氧層空洞,對環(huán)境的影響相當惡劣。雖然發(fā)達國家已經在大力推廣無氟空調,但對舊式空調的惡感還是沒有那么快得以改觀。對空調有害環(huán)境的認知仍然深入人心。
那德國人會如何“自然”納涼呢?
德國境內有16座國家級森林公園,從最北方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坦因到南方的黑森林和巴伐利亞,都有可去之處。各州市也都設有大小不一的森林公園,德國從出現(xiàn)文明之初的森林傳統(tǒng)維持至今,就成為了可以供民眾夏日避暑的勝地。對于很多德國人來說,去森林公園野餐避暑已經成為夏日生活的一部分,不僅能躲開城市燥熱的空間,還能帶著全家探索自然,享受自在的時光,是比空調更加有效的降溫方法。
這種自然避暑的理念還被引入了城市空間。雖然德國因為二戰(zhàn)而重建了大量房屋,建筑歷史往往沒有法國和英國那么久遠,但它們還是和那些上百年的英法老建筑一樣爬滿了垂直綠植。和中國有些開發(fā)商為了美觀而把爬山虎鏟掉恰恰相反,德國人有意識地在部分建筑旁種下了這些植物。
實驗表明,爬山虎給房子戴上的綠帽子能有效降低頂樓溫度2℃~3℃。這種自然空調也在夏天受到了德國人的歡迎。
如果既沒有郊外爬滿綠植的大房子,也懶得去森林公園野餐,那德國人還有最后一招佛系度夏法:享受高溫。
雖然大西洋暖流緩解了歐洲西部在冬天的低溫,但這些地區(qū)的冬天還是會出現(xiàn)漫長的寒冷天氣。由于緯度較高,伴隨著苦寒冬天的還有漫長的黑夜,很容易讓人抑郁。所以到了夏天,有的德國人還覺得很快樂,甚至跑到西班牙和馬耳他這種南方國家去享受陽光,充滿了越熱越不嫌熱的樂天精神。
對他們來說,享受這種自然生活遠比把自己暴露在冷氣和病菌構成的人工環(huán)境里舒服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