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PBL模式概述
PBL模式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形式,最早由美國教育學家Barrous于1969年提出。這種模式充分強調了“主動式學習”,有利于提升高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分析與處理問題的整體水平等。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若打算運用PBL模式,一般是把學生分成不同的討論組,各討論組的成員應該控制在4~6人之間。成員過少會降低學生的討論熱情,而成員過多會導致一些人無法參與討論過程。小組確立完成后,應該結合詳細的教學計劃,為高校學生制定3~5個問題,將其當作學生在醫(yī)學教學中的研討方向引導與思維方向引導。這一部分問題應該盡量清晰地傳達給高校學生,同時需要反復斟酌問題內容,優(yōu)秀的問題必須和醫(yī)學教學相吻合,循序漸進,既要保證命題的爭議性,還不能延展得太遠,防止離題使學生找不到方向。然后,高校教師應該指引學生進行問題的分析與討論,同時就分析成果展開小組之間的互動。最后,高校教師對各組的分析成果實施合理的評估與指導,指出有待改進的地方,并提出優(yōu)化建議。
PBL模式的設計、評估與優(yōu)化
高校在開展基于PBL模式下的醫(yī)學教學活動時,首先應該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對整項教學活動做出科學的計劃。例如,把家兔當成實驗對象的臨床教學中,可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分別是:第一,臨床應用的具體步驟;第二,臨床應用具有哪些手術類別;第三,各項步驟的終極目標;第四,臨床應用中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情況等。
在高校教師對醫(yī)學教學實施了相關的課程設計后,就自行進入到現(xiàn)實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把醫(yī)學教學設計好的課程問題與分析線索提供給學生,同時指引學生圍繞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以實現(xiàn)學生對醫(yī)學課程的全方位認識,激發(fā)出學生們的發(fā)散性思考方式。
在醫(yī)學教學活動中,一方面,應該從討論組的層面,獲得一致性的建議與結果;另一方面,針對分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高校教師應該按照具體狀況,對問題展開整理,幫助學生處理這類問題,最終得到科學的處理方案。
下一步應該對教學活動實施必要的總結,在此時間段,必須完成的任務主要有兩項,分別是:第一,培養(yǎng)學生們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臨床操作中,有效地描述現(xiàn)實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并給予相對客觀的評估,然后制訂出科學的處理方案;第二,學生對本次實驗活動做出評價,正視其中的優(yōu)點與缺陷,并根據(jù)個人表現(xiàn)總結活動難點與重點,它可以反映出高校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學生必須敢于面對實驗中存在的缺陷。
現(xiàn)階段,通過PBL模式下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發(fā)現(xiàn):PBL模式可以迅速地提升高校學生的分析水平、操作水平、思維水平、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觀察能力等。從高校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來看,PBL模式與傳統(tǒng)的LBL模式相比較,并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化,但是在檢測高校學生的綜合水平時,發(fā)現(xiàn)這種模式對提高整體能力有一定的幫助。綜合水平是根據(jù)高校學生在實踐工作中的行為表現(xiàn)來評估,主要包含身體檢查、疾病診斷與解決、發(fā)病歷史等方面,針對這一部分的檢測內容運用PBL模式的高校學生,綜合能力要遠遠超過其它模式下的人員。
通過上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PBL模式在醫(yī)學教學領域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PBL模式的應用仍然存在著多種弊端。
首先,一部分高校學生缺乏完備的基礎知識,有可能不太適應PBL教學模式。他們的基礎水平較差,考試成績偏低,從而使其自信心大打折扣,而PBL模式在某些方面會要求高校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與表現(xiàn),這樣會使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不管是小組內部交流還是各組之間的溝通或是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這一部分學生都遠遠落后于其他學生,進而加劇他們學習的不利狀態(tài)。要想改善這類現(xiàn)象,需要有一個緩慢的過程,充分考慮這類學生的接受能力,保證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水平能夠達到合理的標準,并且每個討論組都必須配備一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實現(xiàn)“一對多”的幫助。
其次,從高校教師的視角來看,許多教師對PBL模式缺乏深刻的認識,他們覺得PBL模式只是自學形式的延展,這種觀點是一種錯誤的理解,直接造成在醫(yī)學教學活動中不能較好地確立思考線索以及各種問題,從而致使高校學生的學習成績下降等一系列后果。所以,應該加大對PBL模式的宣傳與推廣,號召大量的教育工作者,邀請具有影響力的演講者為他們進行一場全方位的介紹,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他們的錯誤理念,使這種教學方式得到較好的運用與發(fā)展。
不容置疑,PBL模式在高校醫(yī)學教學工作中擁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于PBL教學模式,高校教師應該深入地分析課程內容,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還要求高校教師充分地掌握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可以有針對性地布置相關的問題以及學習過程,才可以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