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穎
近年來,馬拉松運動持續(xù)升溫,各項城市馬拉松如雨后春筍,許多長跑愛好者紛紛加入,掀起了一股挑戰(zhàn)自我的新浪潮。
作為一項充滿魅力的運動,馬拉松的吸引力甚至擴散到了外太空。2016年倫敦馬拉松中,英國宇航員蒂姆·皮克在國際空間站“參加”了此次賽事,并最終以3小時35分21秒跑完全程,創(chuàng)造了男子太空跑馬拉松的紀錄。
馬拉松是一項長跑比賽項目,有“全馬”“半馬”“迷你馬”和“超馬”等分類?!叭R”是全程馬拉松的簡稱,也是最為常見的馬拉松,其距離為42.195千米;“半馬”即二分之一馬拉松,總長21.0975千米;“迷你馬”即迷你馬拉松,其距離通常在10千米左右,這主要是賽事主辦方為擴大賽事的參與度和降低參賽門檻而設立的短距離體驗賽。近些年,“超馬”逐漸興起,超級馬拉松是指超過全程馬拉松距離的長跑,如100千米跑,100英里跑等。比起其他馬拉松注重的速度與成績,超級馬拉松著力體現(xiàn)參賽者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念。
作為一種超常距離的長跑項目,馬拉松以艱苦著稱,其中的北非摩洛哥撒哈拉沙漠馬拉松,更是因比賽場地的特殊地理壞境,成為了對人類身體和心理極限的終極考驗。在這項沙漠馬拉松中,選手需要在4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在6天內(nèi)跑完251千米的賽程。無盡的荒野,滾燙的空氣,奔跑時難以借力的沙地,這些都足以讓參賽者崩潰。嚴峻的考驗會讓一些人望而卻步,但卻總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群勇于挑戰(zhàn)自我的人?事實上,越是艱難的極限馬拉松,越能給予參賽者突破自我、挑戰(zhàn)自我的成就感。除了遠遠超出一般馬拉松的比賽距離,比賽中各種嚴峻的地理環(huán)境,也會給完成極限挑戰(zhàn)的選手以巨大的心理滿足。
與撒哈拉沙漠馬拉松所面對的酷熱相反,極地馬拉松——南極100千米極限馬拉松挑戰(zhàn)賽,要挑戰(zhàn)的則是南極大陸的冰天雪地。極地馬拉松的比賽全程都在南緯80度以南的南極地帶舉行,比賽時間定在11月份,雖然此時的南極正處于極晝的夏天,但當?shù)氐钠骄鶜鉁厝钥蛇_零下20攝氏度。參賽選手必須在遠距、低溫、低壓三重考驗下完成比賽。此外,南極大陸詭異多變的天氣和強烈的紫外線,都是選手們要經(jīng)受的嚴峻環(huán)境。
除了沙漠馬拉松和極地馬拉松,在你能想到的各種艱苦環(huán)境中,幾乎都有極限馬拉松的身影。喜馬拉雅100英里馬拉松、巴西亞馬孫叢林馬拉松等各種極限馬拉松,無一例外地都充滿著巨大的挑戰(zhàn),在各種不同的極限環(huán)境中考驗著參賽選手。
在感嘆極限馬拉松參賽選手迎難而上、不畏挑戰(zhàn)的同時,我們不禁好奇:這些極限馬拉松選手的超強耐力是如何煉成的呢?人類耐力的極限又在哪里呢?
自1896年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開設男子馬拉松項目以來,人類就在不斷地挑戰(zhàn)速度和耐力的極限。在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上,希臘運動員路易斯以2小時58分50秒的成績完成全程(當時是40千米)比賽,成功奪冠。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馬拉松的世界紀錄是由肯尼亞選手基米托在2014年柏林馬拉松創(chuàng)造的2小時2分57秒。
一百多年來,基于跑鞋、賽道和比賽補給的進步,馬拉松的成績提高很大。但近十年來,馬拉松世界紀錄的提高一直以秒計算,人類似乎也在接近奔跑的極限。人類從來不缺少挑戰(zhàn)自我的決心,但不論決心有多大,終究還是會有一些生理上的極限是無法突破的。
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氧氣利用、乳酸閾值和跑步效率是決定一名超級跑者成績的三項重要生理指標。1991年,美國研究人員喬伊納借由上述三個因素計算出了馬拉松運動理論上的最佳成績——1小時58分57秒。
馬拉松是典型的耐力型周期運動,有氧供能是馬拉松運動的主要供能方式。運動員在運動中的最大攝氧量越高,就說明人體運輸利用氧氣的能力越強。優(yōu)秀的馬拉松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往往能達到普通人的兩倍左右。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高強度的科學訓練刺激運動員的心肺功能,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
在運動的過程中,人體內(nèi)的葡萄糖會代謝產(chǎn)生大量乳酸。當運動過量時,過多的乳酸不能被及時分解,形成乳酸堆積,就會引起局部肌肉的酸痛,引發(fā)疲勞感,最終會影響運動成績。毫無疑問,較高的乳酸閾值可以耐受較高的運動強度,創(chuàng)造較好的成績。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阻力和間歇訓練可以提高乳酸閾值,改變肌肉開始疲勞乏力的時間點。
跑步效率反映了機體對能量的利用效率,就像汽車的燃油經(jīng)濟性一樣,每跑一步所消耗的氧氣和能量越少,你就能跑得越久,跑步的效率也會越高。跑步效率受到訓練方式和運動員身體素質(zhì)等多種因素影響,適宜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都能提高運動員的跑步效率。
對于馬拉松運動員來說,為了讓自己最大程度地接近馬拉松運動的最佳理論成績,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由于超長的比賽時間和距離,即使是最優(yōu)秀的選手,在賽程中也需要采用跑走交替的方式來完成比賽。同時,在超長的比賽時間內(nèi),超級馬拉松的參賽者需要進食、補充水分。在奔跑的過程中,大部分血液被供應給肌肉,消化系統(tǒng)的血流量會減少,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腸胃機能下降,所以選擇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就很重要。此外,針對一些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極限馬拉松項目,睡眠也是必須要考慮的比賽因素,如上文提到的沙漠馬拉松,參賽者往往要隨身攜帶帳篷和睡袋,因為極度地缺乏睡眠會導致人意志薄弱。
馬拉松運動的獨特魅力,使得它成為時下的運動潮流,國內(nèi)的一些馬拉松,甚至出現(xiàn)了參賽名額“一票難求”的情況。
然而,馬拉松運動畢竟是一項高強度的極限運動,對參賽者的體力、耐力、毅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參加馬拉松運動一定要量力而行,忽視自身的身體條件而盲目參賽,很容易引發(fā)各類體育運動事故。
參加馬拉松運動應關注哪些安全事項呢?首先,要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參加馬拉松運動。參賽者一般需堅持長期科學的跑步鍛煉,維持一星期20千米以上的跑步量。同時還應具有在戶外各種地形下進行訓練的經(jīng)驗,以適應不同的比賽環(huán)境。其次,比賽之前還應做好充足的準備。體檢是必須的,凡患有肝炎、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不適宜參加馬拉松的疾病的人都不能參加比賽,而身體狀態(tài)不佳的,也要待恢復后才能參賽。在馬拉松比賽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情況,例如岔氣、腹痛、扭傷甚至昏厥。一旦在比賽過程中有身體不適的情況出現(xiàn),應當立即減慢或停止跑步,及時向醫(yī)務保障人員求助。最后,在馬拉松比賽結束后,也應當進行適當?shù)恼矸潘蛇\動,補充適量的水分,隨后加強營養(yǎng)攝取,保障機體的恢復。
馬拉松作為一項充滿難度和挑戰(zhàn)的運動,代表了人類不斷前進的決心和勇氣,也見證了人類突破極限的體育精神。在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們也愈發(fā)意識到體育鍛煉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不少人逐步培養(yǎng)起跑步的習慣。盡管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投入馬拉松這項體育運動中,但由“馬拉松熱”引發(fā)的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會讓我們對健康科學的生活習慣有更為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