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藝術的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其實與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因此對于舞蹈藝術特征的研究,必須要對生態(tài)因素進行分析和總結。而泉州拍胸舞,所蘊含的思想和表現(xiàn)風格都與本地的地理環(huán)境、歷史生活、圖騰崇拜、宗教習俗息息相關。因此本文運用舞蹈生態(tài)學理論來剖析泉州拍胸舞的基本特征,以及形成這種典型舞酬的環(huán)境因子。
關鍵詞:舞蹈生態(tài)學;泉州;拍胸舞;環(huán)境因子;宗教習俗
1 舞種及播布區(qū)
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東段的起點城市,經濟的發(fā)達推動文化與藝術的繁榮,泉州作為福建民間舞蹈之鄉(xiāng),舞蹈藝術絢麗多彩,該地區(qū)廣泛流傳著一種妙趣橫生,頗具鄉(xiāng)土氣息的舞蹈——拍胸舞,其舞蹈風格與閩南地理環(huán)境和習俗息息相關。古時為祭祀舞蹈,現(xiàn)如今主要在迎神賽會,婚喪慶典而跳,拍胸舞舞者不舞則已,舞則淋漓盡致,用雙手拍擊身體的各個部位,直至胸口通紅,以此表達興奮激昂的情緒。
泉州拍胸舞舞者大多男性,在泉州鯉城區(qū)浮橋、江南一帶大受歡迎,流傳最久,最為正宗?;疚璧竸幼鳛?打七響”,如今為與音樂伴奏完美結合,已發(fā)展為"打八響”,即由原來的拍擊手掌、胸、肋、腿逐漸加入肩、臂、肘、足等部位,還巧用了顫步、顛頭、擰腰、蹲步發(fā)展成擊掌回音,玉驢顛步,金雞獨立,蟾蜍出洞,田雞跳等基本舞蹈動作組合,再結合形、神、情、趣、勁元素的有機融入,體現(xiàn)了泉州拍胸舞古樸、奔放,獨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2 典型舞蹈基本特征因子分解
基本單位的確定是對舞蹈形式進行系統(tǒng)分析的起點,舞動是舞蹈形態(tài)的自然分割的最小單位。因此,筆者從拍胸舞的基礎單位進行分析,并提煉出拍胸舞基本動作典型特點。
2.1 節(jié)奏型
分析舞蹈形態(tài),節(jié)奏型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子。泉州拍胸舞中,舞蹈和音樂節(jié)奏珠簾合璧,節(jié)奏影響舞蹈動作,舞蹈動作體現(xiàn)舞蹈風格,經過整理和分析得出拍胸舞的基本節(jié)奏型:
|× × × ××××× ×0 |× × × × |
從基本節(jié)奏型中可以看出,拍胸舞的節(jié)奏為強弱均勻的四四拍節(jié)奏,雙手拍打胸前、兩肋及大腿形成八響的動作,與音樂節(jié)奏型同步,節(jié)奏的重拍與動作的重拍相吻合,音樂伴奏與舞蹈的動作相呼應,節(jié)奏鏗鏘有力,強化了其剛健、熱烈、奔放的舞蹈風格。
2.2 步伐
分析舞蹈的形態(tài)特征,步伐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拍胸舞的基本步伐為橫擺十字步、歡喜步、大人步,斗雞步、雨來步。
腳:全腳掌自然著地,重心左右變換向下沉,步幅為中度,腳下線路呈空間型走向。
2.3 顯要動作部位及其動作
1.顯要部位:五指放松呈自然狀態(tài),胸、臂、掌、肋左右上下拍打,跨大幅度橫擺。
2.次顯要部位:腳已蹲襠步為主,膝部伴有微微顫動,在顫動時伴隨雙腿左右重心轉換與橫移。
3.次次顯要部位動作:頭部隨之整體變換方位。
形成這種典型舞酬的環(huán)境因子
民族民間舞蹈是對古往今來的民間風俗有聲有色的寫照,拍胸舞的舞蹈特征及表演形式與泉州地理環(huán)境、勞作方式,宗教信仰等息息相關。
3 地域和生產——勞作方式
Harald Welzer認為不同的歷史時期,記憶材料與社會記憶共存。就是說在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時,身體的記憶會下意識地控制人們的思維。泉州拍胸舞基本動作的形成正是這一理論的踐行:泉州依山傍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當地人民以水稻種植和出海捕魚為主要勞作方式,而拍胸舞恰恰是當地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相結合的體現(xiàn),比如,腳以蹲襠步為主,膝部微微顫動,在顫動時伴隨雙腿左右重心轉換與橫移而帶動跨、肋、頭部的移、擺,從而形成重心向下沉的橫晃動律,看似左右晃動,但其重心始終保持下沉、穩(wěn)定的姿態(tài)。這似乎是泉州人常年在海上捕魚與田耕勞作的寫照,反映出人們在海上行船時由于船身的晃動,必須雙腳打開重心向下沉來保持身體的平衡,以及田間勞作時腳下深沉移動的動態(tài)。泉州拍胸舞正是對這種勞作動作的提煉與升華才更顯魅力。
3.1 宗教習俗
福建屬于亞熱帶氣候,蛇類大量繁殖,據《吳越春秋》《說文解字》記載中發(fā)現(xiàn)及證明,古閩越人以蛇為圖騰崇拜,寄托人們求福滅災之愿望,并大量出現(xiàn)在祭祀舞蹈中。泉州人對蛇圖騰崇拜依然能在拍胸舞中窺見一二,比如用稻草和紅布條做成的向上翹起的蛇形草圈頭飾,紅布條嵌入草圈之中,且恰好在頭頂處露出,猶如蛇在嘶嘶吐信。再如,拍胸舞形態(tài)中利用跨部的左右推動帶動肋、頭的擺動來模仿蛇"三道彎兒”的形象,表現(xiàn)出對蛇神的尊敬,這不僅是蛇圖騰文化的遺存,也是古閩越族祭祀舞蹈之遺存。
從泉州地區(qū)蛇圖騰崇拜中看出,泉州拍胸舞所表現(xiàn)的舞蹈形態(tài)與內容都與圖騰崇拜密不可分,它積淀了泉州地區(qū)特定的社會生活內容,與本地的信仰和情感緊密相連。是本地文化的結晶,故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極具特色,經久不衰。
3.2 服飾
泉州拍胸舞作為民間舞蹈,動作與服飾都是民間生活的再現(xiàn)。泉州地處中國南方,枕山面海,夏天漫長,冬季溫暖,雨量充沛,如此氣候條件必將影響當地人衣飾風格,也影響拍胸舞的服飾風格,因此拍胸舞形成了上身裸露,下身褲子以土黃色或紅色為主的五分短筒褲,并赤足而舞的風格。這種服飾風格,除了與氣候緊密相關,也與泉州人勞作方式密不可分,其對泉州拍胸舞舞蹈語匯的形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3.3 音樂
早期拍胸舞表演依靠舞者的喊聲和拍擊身體的胸、肋等發(fā)出的響聲為節(jié)奏,其無任何音樂伴奏,而如今,泉州拍胸舞的伴奏多為閩南南音樂曲,伴奏樂器也極具閩南特色,如錢鼓、琵琶、二弦三弦、木魚等,音樂與舞蹈完美結合,使泉州拍胸舞獨具藝術魅力,在眾多民間舞蹈中獨樹一幟。
4 結語
綜上所述,泉州地區(qū)農耕與海獵為一體的勞作方式、對蛇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以蛇型草圈為頭飾,赤胸裸背,身穿筒褲,赤足而舞的服飾風格,以及極具閩南特色的樂器及音樂伴奏,對于泉州拍胸舞典型舞蹈特征及舞蹈語匯的構成來說缺一不可,因此對于舞蹈藝術特征的研究,必須要對生態(tài)因素進行分析和總結,如此才能更精準的把握其藝術形態(tài)。
參考文獻
[1]張 媛.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閩南”拍胸舞”的發(fā)展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04:89-93.
[2] 劉建萍.泉州拍胸舞形成的歷史及演變[J].福建藝術,2009,02:57-58.
作者簡介
李英杰(1994-),女,漢族,河北唐山人,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舞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