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倩倩
考試不僅僅是評價,更重要的是診斷。一次檢測過后,教師不能只將視線集中于考試成績上,關鍵是要看到成績背后存在的問題,做好分析診斷,以便更好地改進教與學。通過對考后試卷的分析,教師要看學生知識掌握是否扎實,解題方向是否正確,解題方法有沒有掌握,學習習慣是否良好。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判斷準確了,給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才會有所提高。
一、診斷的基礎是從錯題分析到錯因歸類
要從每一道錯題入手,分析錯誤的知識原因、能力原因、解題習慣等。
分析方法是:這道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知識點的內(nèi)容是什么?知識點是如何在問題情境中運用的?解題的思路是什么?解題過程中應該特別注意哪些問題?還有其他的解法嗎?
通過一連串的質(zhì)疑,引導學生由單個試題走向命題意圖,走向所學知識,并思考解答的規(guī)律、技巧,以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對問題的歸類,是錯因分析的基礎。
二、五種常見的出錯原因
通常情況下,學生考試丟分的原因大體有如下五種,即知識不牢、方法不會、問題不明、表述不清、習慣不良。
所謂“知識不牢”,表現(xiàn)在試卷上就是答不上,答不全,寫錯字,不會算,這些是在考試之前沒有把知識掌握牢固,丟分發(fā)生在考試之前,與考試發(fā)揮沒有關系;所謂“方法不會”,就是沒有牢固掌握解題的思路、技巧或格式化的語言,導致答題不規(guī)范,答不到點子上,要點不全,試題做不完;所謂“問題不明”,就是審題不清,沒有把問題看明白,或是不能把問題看明白,不能準確判斷試題的考查點,表現(xiàn)為答非所問,要么答偏,要么解不出來,這是一個審題能力、審題習慣問題,主要是訓練不到位;所謂“表述不清”,指的是雖然知識具備,審題清楚,問題能夠解決,但表述凌亂,詞不達意;所謂“習慣不好”,指的是學生的書寫潦草、寫字慢、作文構思時間長、不能先易后難、丟三落四、不注意檢查等,表現(xiàn)為字跡潦草、做不完、簡單的題目會做但做錯、有空題等。
上述問題,是由低級發(fā)展到高級。對教師而言,要研究這五個方面所造成的丟分比例,用數(shù)字說話就能夠得到整體結論,找到矯正以后的教學方向;對學生而言,要能夠真正明確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去彌補。
三、五種出錯原因的矯正方法
對于上述問題的矯正要采取相對應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批評,也不能歸因不明,就簡單地總結為貪玩、用心不專。
對“知識不牢”,要給學生限定時間背誦,然后檢查背誦,然后分析。不同的學生記憶有不同的特點:有的記得快忘得快,這樣的學生,要注意對他們進行短時期內(nèi)反復記憶檢查;有的記得慢忘得慢,對此,可以稍微寬限時間,督促學生必須背過;有的是單純的機械記憶,檢查一下,如果要求明確,就能夠很快背過,如果題目稍有變化就不知道如何答,這樣的情況要引導學生理解性地記憶,而不是死記硬背。當然,如果是理科的:首先,要明確“是什么”,掌握知識點的基本定理、公式;其次,要明確“條件是什么”,掌握由已知條件求未知條件的思路、方向和方法;再次,要明確“應用是什么”,即這個知識點在具體生活情境中會用到哪些方面。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練習。
對“方法不會”,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題輔導,強化方法運用的訓練。讓學生明確,遇到這類問題,要從哪一方面思考,用什么辦法來解決。
對“問題不明”,主要通過練習讓學生掌握審題能力。在記憶、訓練時,要加強知識理解的指導:通過構建知識網(wǎng)絡圖,加強知識間的聯(lián)系;通過多角度的提問,促進對知識的靈活掌握;通過還原知識生活情境,增強學生對考查點的辨析。
對“表述不清”和“習慣不良”,要作出有針對性的判斷,然后通過自己明確、制定計劃、同學監(jiān)督、定期整改等形式,督促訓練,強化改正。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改正持續(xù)時間較長,必須隨時提醒,及時鼓勵,每一項要堅持21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