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靜 張靜怡
電影《天才雷普利》改編自女作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寫于1955年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出身平凡的雷普利受富商之托,只身前往意大利去游說富商放蕩不羈的兒子迪奇重回美國的故事。被迪奇的生活深深吸引的雷普利開始了瘋狂的犯罪過程,最后如愿以償,得到了本不屬于他的大筆錢財。電影以雷普利殺死彼得作結(jié),雷普利回到船艙,呆坐著陷入一片死寂之中。
一、 存在與命運
《天才雷普利》的第一幕,為影片增色不少。第一幕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diào),甚至連電影最重要的主題也能在電影的開頭找到蛛絲馬跡。影片一開始,伴隨著低沉傷感的音樂,引入雷普利的自述:“如果我能重回過去,如果一切能夠重來,我會從我自己開始,從借一件外套開始?!边@句話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與影片結(jié)尾呆坐在死寂的船艙里的雷普利相互照應(yīng)。罪行累累的雷普利最后開始懺悔,然而救贖之道只剩下“如果我能重回過去,如果一切能夠重來”這一個縹緲的幻想。他努力苦心經(jīng)營,然而在心愿達(dá)成之后,所祈求的只是回到生活的起點。
對于置身事外洞察了一切的觀眾來說,從影片的起點出發(fā)的雷普利,彼時彼刻只能做出那樣的選擇。因為我們悲哀地發(fā)現(xiàn),不管是他的愛情,還是他對于新生活的希冀,都是一場注定要發(fā)生的劫難。雷普利的才華導(dǎo)致了他最后的沉淪,而他的才華正應(yīng)了加繆那句“不存在不通過蔑視而加以改變的命運”。[1]雷普利的才華正是蔑視本身,他的才華誘惑他去爭取理想,懷抱罪惡。
讓我們回到小說本身來探討這個問題。這部寫于1955年的小說,正值存在主義思潮蔚然成風(fēng)之際,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表明作者受到這股流行思潮的影響,然而在小說的字里行間,我們卻看到了作者對這種思潮的思考。人是什么?如果按存在主義的觀點,人即人的未來,是成為懦夫還是英雄取決于我們的自主選擇。電影中的雷普利渴望成為一名英雄,超越現(xiàn)實生活的平凡,在萬眾矚目下演奏古典音樂,在意大利平靜的海面上看夕陽脈脈。而他的這一選擇正吻合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成為時代風(fēng)潮的存在主義思想對于上帝與人的存在的重新定義。
存在主義否定上帝,宣揚上帝的神話破滅了,尼采更是大膽論證“上帝已死”。既然否定了上帝,否定了性善與性惡,事物也因此失去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世間沒有好壞是非,只剩下選擇。然后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如果上帝是不存在的,那么一切都是允許的。”[2]而雷普利為了重新定義自身所做的選擇就都是合理的。因為上帝已死,人間的裁判所蕩然無存,再也沒有人對罪行進(jìn)行審判。
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這部電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即人的罪行需要救贖。在電影中,逍遙法外的雷普利不得不接受晚上睡覺做噩夢的懲罰。這種相對的折中主義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有人甚至認(rèn)為這是對作惡者的放縱。然而這畢竟是一部商業(yè)電影,它要表現(xiàn)雷普利的天才,表現(xiàn)黑色電影本身的特點。電影讓雷普利逃過了法律的懲罰,冰冷的監(jiān)牢,然而不肯放過他的罪。他瞞天過海的才華逃不掉上帝的審判,注定要在孤獨與噩夢中了卻余生,這是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一種答案。
然而有一個疑問卻始終縈繞我們心頭,即雷普利作為個體追求自由生活的合理性,如果每個人都如《權(quán)利宣言》中所說,都擁有權(quán)利追求自己的幸福,那雷普利也有權(quán)利追求幸福。而他除了仰仗他的才能之外,便一無所有。在《罪與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了一個命題——“貧窮即是罪”。才華橫溢的雷普利無疑犯了罪,所以他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就染上了罪的色彩。他的才華使他的生命充滿了可能,而又同時使他陷入了困境。
二、 生命的可能與困境
回到電影的第一幕來深入探討,來看影片是如何建立對抗與鋪展主題,并將雷普利生命的可能與困境表現(xiàn)出來的。
在這一幕,雷普利前往意大利尋找迪奇。在開往意大利的船上,他結(jié)識了富家女梅爾蒂·蘭多,謊稱自己正是迪奇本人。到意大利之后,兩人分道揚鑣。雷普利找到迪奇告訴他船王的想法,迪奇對于父親的要求斷然拒絕,無奈的雷普利于是巧施妙計融入迪奇的生活。對爵士樂情有獨鐘的迪奇自以為遇到了知己,對雷普利表現(xiàn)出極大的友好,帶他去那不勒斯的酒吧參加爵士樂聚會,到羅馬去會朋友佛雷迪,并邀請他去科爾蒂那滑雪。
就在兩人情誼歡洽之際,電影的第一幕用幾個片段式的情節(jié)將雷普利與迪奇性格的其他方面揭露出來,也正是這種性格的沖突導(dǎo)致了第一幕結(jié)束時的關(guān)鍵事件,即雷普利殺死迪奇。這一幕前半部分的敘事看似不漏痕跡,實則處處鋪墊。首先是試穿迪奇的衣服,這個情節(jié)將雷普利對于迪奇生活的羨慕這一情緒的變化從暗處推向明處。后被迪奇撞見,引起迪奇不滿。影片并以此為開端,采用雙重對位法,順理成章地將迪奇的性格從表面引入內(nèi)心深處。這便是迪奇性格中自私自利的一面。關(guān)于這一點電影用兩個情節(jié)來表現(xiàn):一是違背滑雪的邀請,二是在船艙內(nèi)與女友瑪吉做愛。這種表面上的反復(fù)無常與放蕩,其實是迪奇對雷普利變相警告,雷普利不能染指迪奇的東西。迪奇的做法,就像小孩子習(xí)慣用拳頭來宣示對自己玩具的主權(quán)一樣。
迪奇占有一切的愿望隨后便遭到沉重打擊,與他有染的西爾維娜因為嫉妒而自殺。迪奇?zhèn)闹嘌埨灼绽ナダ啄瑓⒓泳羰繕窌?,散心之余,順便擺脫雷普利,打發(fā)這個父親派來的說客,回到美國。在雷普利聽到自己將要離開意大利的消息時,電影連續(xù)用了四個特寫來表現(xiàn)雷普利的失望。他臉上的一團(tuán)喜色瞬間消失,仿佛得之不易的幸福被迪奇無情奪走了一般。他佇立著,一臉茫然,從前平凡的生活似乎正向他招手,嘲笑他對新生活的奢望。半響他的臉上勉強擠出一抹短暫的微笑,口是心非道:“當(dāng)然。”來回應(yīng)迪奇關(guān)于最后一次旅行的提問。
此刻影片進(jìn)行到第49分鐘,最精彩的部分已經(jīng)過去,后面的部分不過是襯托《天才雷普利》這朵鮮花的綠葉罷了。這過去的49分鐘不僅將出場的重要人物的性格交代清楚,更為電影在第一幕結(jié)尾時的關(guān)鍵性事件——雷普利殺死迪克作了有力的鋪墊。而且作為電影最重要的主題也在這一幕被揭示出來。雷普利將要面對來到意大利之后最嚴(yán)峻的問題,他對于新生活的希冀陷入了困境,正在向他靠近的幸福正將離他遠(yuǎn)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選擇,而這個選擇將定義他的生存。雷普利后來的做法,一如斯特勞斯所言:“生存,就是充滿了精確的和確定的意義的經(jīng)驗?!盵3]
在第一幕中,電影用了四個情節(jié)來表現(xiàn)雷普利有意義的生活的具體形態(tài)。一是冒充普林斯頓的學(xué)生,在與船王的對話中告訴船王自己認(rèn)識他的兒子迪奇;二是在音樂廳打工的他夜深人靜偷偷地彈奏音樂大廳的鋼琴;三是只言片語就讓梅爾蒂相信自己是船王的兒子;四是對意大利的美景與生活的向往。這四處情節(jié)歸納起來就是,雷普利渴望一種受人矚目、尊敬,優(yōu)雅精致的生活。其中每一個都是他生命的可能性的體現(xiàn),同時又夾雜著困境。兩者相互對立,占據(jù)了他的整個內(nèi)心。他必須突破困境,將這種渴望變成現(xiàn)實。
這種對立在電影的第一幕經(jīng)歷了近50分鐘的鋪墊,最后到了不得不殊死一搏的地步。于是,電影的關(guān)鍵性事件登場——雷普利殺死迪奇,并且取代他的生活。至此生命的可能與困境的對抗終于落下了帷幕,罪惡在無人可見的幕后滋生,從幕中走出一個嶄新的雷普利。用影片中瑪吉與船王的的話來說,“你就像是貴族出身”“你看起來很不錯,和在紐約時判若兩人”。雷普利最后完成了他華麗而又充滿罪惡的轉(zhuǎn)變。
三、 爵士樂氛圍籠罩下命運的千回百轉(zhuǎn)
提到1955年的美國與爵士樂,就不得不說“垮掉的一代”??宓舻囊淮c爵士樂是地道的美國文化的產(chǎn)物,它們是美國自由開放精神的象征,而這也是兩者作為不同形式的藝術(shù)能相互溝通的根本原因?!短觳爬灼绽纷髡吲纱湮鱽啞ずJ访芩闺m然不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但他的創(chuàng)作無疑明顯地受到了時代的影響。尤其是根據(jù)她的作品改編的電影《天才雷普利》,其中的犯罪、同性戀、雙性戀、爵士樂,更是那個時代的文學(xué)作品難以回避的因素。
音樂是一部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才雷普利》除了首尾部分低沉憂傷徐緩的音樂之外,還用爵士樂刻畫人物性格,作為電影另一種鏡頭出現(xiàn)在影片中。爵士樂本身的無理性、無意識的難以把握的流動性的特征也與影片本身戲劇性的變化相得益彰,比如迪奇對雷普利的情緒變化,經(jīng)歷了陌生、欣賞、反感、排斥這一劇烈的變化。而雷普利對迪奇的情感也與之相似。
回到電影中,在那不勒斯的酒吧,畫面中出現(xiàn)了三個同臺唱歌的年輕人,歌聲歡快情感熱烈,并且伴隨著薩克斯管和其他樂器。然后其中的兩個人回到旅館,一人毫不避諱地在另一個面前一絲不掛,隨后兩人去羅馬聽爵士樂并約定去滑雪。然而表面上的親密無間立刻因為其中一個人試穿另一個人的衣服——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毀掉了。在小城威尼斯,前一天晚上還一同參加爵士樂聚會的兩個人,其中一人便死在了第二天兩人同乘的汽船上。電影的戲劇化與爵士樂本身的不可把握性相得益彰的結(jié)合了起來,表現(xiàn)了其中人物情緒的劇烈顛簸,命運的大起大落。雷普利抱著過一種有意義的人生的堅定信念,在第一幕結(jié)尾的關(guān)鍵性事件中完成了影片的第一次謀殺。而這個光天化日之下的作案,是用與眾不同的畫面來呈現(xiàn)的:蔚藍(lán)的天空,綠色清澈的海水,飛翔的海鷗的鳴叫,還有蘊藏殺機與罪惡的平靜,使這個情節(jié)有了充分的理由成為黑色電影的經(jīng)典。
《天才雷普利》作為新黑色電影,其中一個獨特的地方是運用了絢麗的色彩,如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鮮艷的外表試圖掩蓋住電影沉重的黑暗。影片的第一次謀殺就是在這種平靜的氛圍下開展,并最后完成的。影片并不刻意地將這次謀殺植入陰暗、幽閉的環(huán)境,而是將生活的“真”還原出來。這一點運用了爵士樂的理念,同時也暗合了垮掉的一代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觀。于是陰暗與光明、驚悚與平靜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上一刻還在船上欣賞落日的迪奇,下一刻便經(jīng)歷了爵士樂般突兀的變化:鮮血淋淋的迪奇躺在小船內(nèi),身旁的雷普利用手臂攬住他的頭,和他一起在美麗的夕陽下沉寂。
影片將這種爵士樂般的變奏貫穿到底。自以為全身而退的雷普利最后和彼得一起去瑞典參加音樂會,他們佇立在渡輪的甲板上,溫馨而美好。雷普利笑著對他鐘情于他的彼得說:“問我這一刻想改變什么?”彼得:“我不知道,你在這一刻想改變什么?”雷普利:“什么也不想改變?!边@時一個鏡頭隨之出現(xiàn),渡輪漂浮在深藍(lán)的海面上,在它的前方,夕陽正用它最后的光輝來溫暖這個世界,一切都是如此的美麗與平靜。正當(dāng)我們以為電影要用大團(tuán)圓來收尾的時候,鏡頭立刻切到了梅爾蒂身上??吹竭@里的觀眾此刻一定正用興致勃勃的心情期待雷普利陰謀的暴露,卻發(fā)現(xiàn)驚慌失措的雷普利回到了自己的船艙,做出了他最后一次使我們瞠目結(jié)舌的選擇。他殺死彼得掩蓋真相,親手將剛剛“什么也不想改變”的美好撕碎,然后丟進(jìn)他內(nèi)心那間黑暗、丑陋、恐怖的地下室的房間里。
殺人之后的雷普利呆坐在死寂的房間里,仿佛一切都失去了色彩。畫面中傳來他謀殺彼得的聲音,在影片的結(jié)尾,我們清楚地聽到彼得無奈的抽泣,并連續(xù)地伴隨著“噢,上帝啊,噢,上帝啊”的悲鳴。悲泣過后,沉默的雷普利孤身一人出現(xiàn)在鏡頭里,之后畫面緩緩切至全黑。至少在這一刻,這副純墨色畫面成了雷普利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也許他正在感慨影片的開頭那句話:“如果我能夠回到過去,如果一切能夠重來,我希望我從自己開始,從借一件外套開始?!?/p>
這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絕不是其中的黑色部分,通過影片我們可以去思考早已遠(yuǎn)去的時代流行思潮,對于存在與生活的理想的深刻認(rèn)識。無論我們每個人在經(jīng)歷這種思考之后,得到什么樣的人生啟示,都將豐富我們的情感,而這種情感也會在經(jīng)過理性的洗禮之后得到升華。
參考文獻(xiàn):
[1](法)加繆.西西弗斯的神話[M].杜小真,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145.
[2]讓-保爾·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周煦良,湯永寬,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9:12.
[3]列維·斯特勞斯.憂郁的熱帶[M].王志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