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麗
(遂寧市船山區(qū)婦幼保健院, 四川 遂寧 629000)
急腹癥是婦產科的常見病。臨床上常見的婦產科急腹癥主要包括異位妊娠、急性盆腔炎、急性子宮穿孔、不完全流產、胎盤早剝和黃體破裂(卵巢囊腫破裂)等。此類疾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食欲不振、下腹疼痛和陰道出血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1]。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手術對婦產科急腹癥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為了驗證這一治療方法的有效性,筆者對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間遂寧市船山區(qū)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02例婦產科急腹癥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F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間遂寧市船山區(qū)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02例婦產科急腹癥患者。在征得這些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后,由臨床醫(yī)生根據這些患者的意愿,將其平均分為急腹癥1組(n=51)和急腹癥2組(n=51)。急腹癥1組患者的年齡在25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35±11.47)歲。其中,患有異位妊娠的患者有20例,患有卵巢囊腫的患者有15例,患有急性盆腔炎的患者有11例,患有黃體破裂的患者有5例。急腹癥2組患者的年齡在24~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68±11.93)歲。其中,患有異位妊娠的患者有18例,患有卵巢囊腫的患者有16例,患有急性盆腔炎的患者有11例,患有黃體破裂的患者有6例。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經進行相關檢查被確診患有婦產科急腹癥。2)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患有嚴重的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2)存在語言障礙和精神障礙。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為急腹癥1組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 為急腹癥1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的開腹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1)讓患者取仰臥位,并對其實施硬膜外麻醉。2)在患者相應的部位做手術切口。3)在開腹后,對患者腹腔內的病變部位及其周圍組織的情況進行觀察。若發(fā)現病灶,需對病灶進行鈍性分離(分離時注意避開臨近的血管),然后完整地切除病灶。若發(fā)現病灶中存在炎癥、紅腫或有積液的情況,需使用吸引器對上述情況進行處理。4)在手術完成后,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進行縫合。
1.2.2 為急腹癥2組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 為急腹癥2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是:1)讓患者取仰臥位,并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復合靜脈全身麻醉。2)在患者的肚臍上部做一個長度約為1 cm的橫切口。然后,使用氣腹針對患者進行穿刺,并為其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腹腔壓力需保持在12 mmHg左右)。3)為患者置入腹腔鏡,并在腹腔鏡的探測下,觀察其腹腔、肝膽、膈肌、腸管及胃表面,進而明確其病灶的情況。4)對于患有異位妊娠的患者,需根據其輸卵管破壞的程度和妊娠的部位等情況,為其采取輸卵管傘部妊娠產物擠出術、輸卵管開窗取胚術或輸卵管切除術進行治療;對于患有黃體破裂的患者,可為其采用卵巢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對于患有卵巢囊腫蒂扭轉的患者,需先對其卵巢囊腫蒂進行復位,然后再采用囊腫剝除術對其進行治療;對于患有盆腔膿腫的患者,可為其采用膿腫切開引流術或盆腔粘連松解術進行治療。5)在手術完成后,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盆腔進行反復沖洗。在確定患者盆腔內無積液后,為其放置引流管,并將其腹腔內的二氧化碳氣體排空。最后,將手術器械和腹腔鏡取出,并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進行縫合。
1)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大出血、術后感染和術后腹腔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2)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在本次研究中,我院根據《臨床醫(yī)藥實踐》中規(guī)定的相關療效判定標準對這些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⑴在接受治療后,患者若未發(fā)生相關的并發(fā)癥,其下腹疼痛的癥狀完全消失,則表示其治療的效果為顯效。⑵在接受治療后,患者若發(fā)生了較少的并發(fā)癥,其下腹疼痛的癥狀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則表示其治療的效果為有效。⑶在接受治療后,患者若發(fā)生了較多的并發(fā)癥,其下腹疼痛的癥狀無明顯的緩解,則表示其治療的效果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在急腹癥2組的51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了術中大出血,有1例患者發(fā)生了術后腹腔出血,其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為3.92 %(2/51);在急腹癥1組的5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fā)生了術中大出血,有2例患者發(fā)生了術后感染,有3例患者發(fā)生了術后腹腔出血,其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為15.69 %(8/51)。急腹癥2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急腹癥1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1。
表1 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在急腹癥2組的51例患者中,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顯效的患者有45例,為有效的患者有5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8.04 %(50/51)。在急腹癥1組的51例患者中,治療效果被評定為顯效的患者有42例,為有效的患者有2例,為無效的患者有7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6.27 %(44/51)。急腹癥2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急腹癥1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比較
急腹癥是婦產科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此病患者若未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病情會迅速發(fā)展,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2]。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日益改變,婦產科急腹癥的發(fā)病率明顯上升。過去,臨床上常使用開腹手術對婦產科急腹癥患者進行治療,但該手術除了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外,還會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故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幾年,隨著微創(chuàng)醫(yī)學的不斷成熟,腹腔鏡手術在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對婦產科急腹癥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確實能夠提高其治療的效果[3]。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急腹癥1組患者相比,急腹癥2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更低,其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婦產科急腹癥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其治療的效果。因此,臨床上應將腹腔鏡手術作為對婦產科急腹癥患者進行治療的首選方法。
參考文獻
[1] 蘇永卿.婦產科急腹癥臨床治療措施探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94):88-89.
[2] 趙芳仍,宋千鈞.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治療措施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5):80-81.
[3] 李金環(huán).探討分析婦產科急腹癥臨床治療效果[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