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迪
在張新穎看來,他的前半在書寫湘西世界的山水和男女,后半生轉而關注日常世界的壇子和緞子
1957年的“五一”勞動節(jié),55歲的沈從文在上海出差。從住處向外望,外灘一派繁密熱鬧。他畫了3幅速寫。前兩幅中,外白渡橋上正通過由紅旗、歌聲和鑼鼓混合成的游行隊伍,一只艒(音同木)艒船在嘈雜中安然做夢,“總而言之不醒”。后一幅里,一個船上人在撈魚蝦,“網兜不過如草帽大小,除了蝦子誰也不會入網。奇怪的是他依舊撈著”。
在復旦大學開設的《沈從文精讀》課程上,講到最后一課,張新穎就會提到這3幅畫。2014年,他把其中一幅用在了新書《沈從文的后半生》的封面上?!安环辆桶焉驈奈目醋髂莻€艒艒船里的人,‘總而言之不醒,醒來后也并不加入到‘一個群的‘動中去,只是自顧自地撈那小小的蝦子?!?/p>
對張新穎而言,最初引他進入沈從文文學世界的,正是“小小船中人”這一意象。1992年,他在《收獲》雜志上讀到沈從文家屬整理發(fā)表的《湘行書簡》——沈從文1934年從北平返回家鄉(xiāng),坐在沅水小船里寫的一封封長信?!拔业母惺軣o從言表,心里卻清清楚楚地意識到,我和這個作家建立起了一種關系?!?/p>
在沈從文逝世30年后的2018年,張新穎又交出了《沈從文的前半生》。對他來說,寫作后半生的過程重新“照見”了前半生,“見出新的氣象,產生新的理解”。沈從文的一生被時代切割為截然不同的兩段,但在他看來,那個1934年在故鄉(xiāng)的河流上寫著長信的作家,與那個1949年之后投身歷史文化長河的研究者,“存在著強韌的連接”。
“在巨大的斷裂和強韌的連接之間,構成了個人與時代的博弈,這個生命因此才顯得完滿、豐富、意味深長。”張新穎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論與水的關系之密切,大概首推沈從文。汪曾祺說他的這個老師是“水邊的抒情詩人”,“湘西的一條辰河,流過沈從文的全部作品?!秉S永玉說他的表叔“就像水那么平常”,“永遠向下,向人民流動,滋養(yǎng)生靈,長年累月生發(fā)出水磨石穿的力量?!?/p>
沈從文自己則說:“我的想象是在這條河水上擴大的。我把過去生活加以溫習,或對未來生活有何安排時,必依賴這一條河水。”
他的家鄉(xiāng)鳳凰,舊稱鎮(zhèn)篁(音同甘),地處黔北、川東、湘西間極偏僻的角隅上。300年前,滿人為鎮(zhèn)撫苗民,在此屯丁駐扎,留下暴虐屠殺的血腥印記。沈從文出生時,鎮(zhèn)簞已名“鳳凰廳”,社會規(guī)矩平和,兵卒土匪、平民商人各本其分。這里水網密集,河流環(huán)繞,苗漢雜處,禮俗儀式豐富多樣,得現(xiàn)代風氣之先又超出一股人想象??傊?,按照沈從文的說法:“真是一個古怪地方!”
在這個“古怪地方”,沈從文成長為一個逃學、游蕩的頑童。他的心總是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跳:“死蛇的氣味,腐草的氣味,屠戶身上的氣味,燒碗處土窯被雨以后放出的氣味”,辨別起來十分容易;“蝙蝠的聲音,一只黃牛當屠戶把刀割(音同團)進它喉中時嘆息的聲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黃喉蛇的鳴聲,黑暗中魚在水面潑刺的微聲”,也記得清清楚楚。
他最著迷的是各種小鋪面、小作坊和民間手藝:針鋪門前的老人戴了極大的眼鏡細細磨針;皮靴店的胖皮匠腆出一個大而黑的肚皮,用夾板上鞋;小腰白齒頭包花帕的苗婦人,一面輕聲唱歌,一面用銅勺舀取豆?jié){;鐵匠鋪里的小伙計舞動著細柄鐵錘,火花四濺地打出一把刀、一件農具……
高小畢業(yè)后,15歲的沈從文離家當兵。此后5年,從辰州、懷化、常德到保靖、茶峒、龍?zhí)?,他還是永不厭倦地“看”一切:看膏藥鋪、豆腐坊、南貨鋪、煙館里的小販、水手、妓女們“如何快樂又如何憂愁”,也看現(xiàn)世的恐怖與沉痛——部隊除了殺人無事可作,兵士們也司空見慣地“鑒賞”殺人。以至匪夷所思——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挑了兩個人頭,這人頭常常是他的父親或叔伯。
作為軍中的書記,沈從文最初被承認的才華,在書法方面。這個一個月掙不了幾塊錢的小兵的包袱里,有一本值6塊錢的《云摩碑》,值5塊錢的《圣教序》,值兩塊錢的《蘭亭序》,值5塊錢的《虞世南夫子廟堂碑》.還有一部《李義山詩集》?!斑@份產業(yè)現(xiàn)在說來,依然是很動人的?!?/p>
后來。沈從文調到簞軍統(tǒng)領官陳渠珍身邊做書記,負責保管、整理大量古書、字畫、碑帖、文物。無事可作時,他就把舊畫一軸軸取出獨自鑒賞;或翻看《西清古鑒》《薛氏彝器鐘鼎款識》,認識房中銅器的名稱和價值;那十來箱舊書也被他成天翻來覆去,慢慢地看懂了。
生命流轉至此,這個高小畢業(yè)的軍中小兵,進入了一個更為悠長、闊大的世界。1923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波及湘西一隅,沈從文癡癡呆呆想了4天,決定“向一個生疏世界走去”。他沿著沅水,出湖南,經漢口,到鄭州,轉徐州,又轉天津,19天后,在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的旅客簿上,寫下——沈從文二十歲學生湖南鳳凰縣人。
再回故鄉(xiāng),已是10年后。1934年1月7日,沈從文從北平啟程回家鄉(xiāng)鳳凰,探望病危的母親。坐在沅水的小船上,他把所聞所見所感所想寫成一封封長信。報告給新婚不久的妻子張兆和。
這10年的前一半,“鄉(xiāng)下人”沈從文過得牢騷滿腹、窮愁不已。在北平,他報考各個學校都不被錄取。食不果腹,無衣御寒;后去上海,流著鼻血,像機器一樣瘋狂生產著各種文學產品,以每本100元的價格賣給街頭新興的小書店。他第一次在中國公學登臺講課的情形,已成為廣為人知的傳說:呆呆站了近十分鐘才開口,一旦開口又急促難控。將準備的內容匆匆講完,隨后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
到了1934年返湘前,沈從文已成為被書店恭維為天才的小說家,主持著著名的京派文學陣地《大公報·文藝副刊》,出入東城北總布胡同三號粱思成、林徽因的居所——北平著名的文藝沙龍,與教授、學者們座談聚餐。
然而,在沅水的小船上,他卻恍惚重新做回了“鄉(xiāng)下人”。1月18日下午,沈從文到達了自己第一次出門離家“混日子”的辰州河段,看著山頭的夕陽和水底的圓石,開始思考何為歷史——歷史并不是用文字寫成的、一代代人相斫相殺的宏大故事;真的歷史是一條河,是水里的石頭和砂子,河上的船和船夫,岸邊的碼頭、河街和居民。
在給張兆和的信中,他這樣寫道:“他們那么莊嚴忠實的生。卻在自然上各擔負自己那分命運,為自己,為兒女而活下去。不管怎么樣,從不逃避為了活而應有的一切努力。他們在他們那分習慣生活里、命運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對于寒暑的來臨,更感覺到這四時交遞的嚴重?!視梦易约旱牧α?,為所謂人生,解釋得比任何人皆莊嚴些與透入些!”
“如果沒有遇到這段文字,我就可能走不進沈從文的世界。”張新穎說,“沈從文的這番感悟,顛倒了知識者與民眾的關系。來自底層的愚夫愚婦不再是承受批判與改造的對象,他們呈現(xiàn)出自然自在的人性,感動、教育、改造著知識者?!?/p>
這次行程回返后,沈從文完成了小說《邊城》,寫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的故事,借此表現(xiàn)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長期以來,人們欣賞于這個作品的清淺單純、美麗精致,但在這首“與生活不相粘附的詩”背后,卻隱伏著沈從文有關“民族復興大業(yè)”的思考。
在《邊城》題記的結尾,他這樣寫道:“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于對中國現(xiàn)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里很寂寞的從事于民族復興大業(yè)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在張新穎看來,這意味著沈從文的轉變:從一個經營個人文學事業(yè)的寫作者,變?yōu)橐粋€關注新文學、以至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思想者。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南下昆明途中,沈從文又一次返鄉(xiāng),眼見湘西社會在巨變中的斷裂與墮落,“預備寫一本大書”。這本“大書”就是《長河》。
《長河》書寫了一個更加“現(xiàn)實”的湘西世界?!艾F(xiàn)代”來了,裹挾著空洞的理論、高蹈的政治、膨脹的權力與步步緊逼的戰(zhàn)爭,將辰河兩岸的民眾籠罩在無邊的危險之下。沈從文將對地方、鄉(xiāng)土的關注和憂思投注其中,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和現(xiàn)代中國的父老子弟談心。語重心長?!?/p>
自抗戰(zhàn)以來,沈從文愈發(fā)敏感于個人與時代之間密切而又緊張的關系。他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fā)在思在想,反對商業(yè)和政治對文學的侵蝕,批判作家依附于組織或集團,和各種主流的“時代精神”爭論、辯難,甚至不顧時政大局,在內戰(zhàn)如火如荼之時。宣稱以藝術和文化洗刷靈魂、重造社會。
“他的嘶喊,常常又像是絮叨?;奶苹?,猶如癡人說夢?!痹跁?,張新穎把這些抽象、糾纏的思想,一一鋪展開來?!拔抑肋@些不好看,但很重要,甚至比他前半生的文學成就還重要。這個人這么痛苦,又這么倔強?!?/p>
時間到了1949年。沈從文作為“地主階級的弄臣”“桃紅色文學的代表”,被完全孤立在時代的分水嶺上,一度絕望痛苦至“精神失?!?。3月28日上午,沈從文“用剃刀把自己頸子劃破,兩腕脈管也割傷,又喝了一些煤油”,幸好被及時發(fā)現(xiàn)送往醫(yī)院急救,后入精神病院療養(yǎng)。
自殺遇救后,沈從文的狀態(tài)由激烈轉為靜謐。他覺得自己“似乎和一個群的哀樂全隔絕了”,但同時也一直掙扎著試圖恢復。8月,沈從文到新成立的歷史博物館工作,轉攻古代工藝美術史。他寫信給張兆和,說自己已從自毀與瘋狂中醒來,“在把一只大而且舊的船作調頭努力,扭過來了”。
在張新穎看來,這只掉頭的船,依舊漂流在原來的生命之河上。沈從文把他的研究叫“雜文物”研究,關心的是綢子緞子、壇子罐子、扇子馬鞍、酒杯茶杯等等“不登大雅之堂”的日用雜物。在很多“內行”的專家看來,這些東西雜亂無章、瑣碎無用,算不算得上文物、有沒有價值都值得懷疑;但于他眼中卻相互勾連、生氣勃勃。從中可以觸摸到千百年來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勞動、智慧和創(chuàng)造——這正是他在前半生反復書寫的“水邊的故事”,那個堅韌淳樸、元氣淋漓的文學世界,在此悄然復活。
“午門城下的沈從文”成了一個時代難以揮去的意象。舊日的同行,丁玲、茅盾、巴金、老舍“赫赫煊煊,十分活躍,出國飛來飛去。當成大賓”。沈從文則本本分分地在歷史博物館上班,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在北新橋買個烤白薯暖手,坐電車到天安門。工作結束已是暮色蒼茫,把參觀的人送走后,他就獨自站在午門城頭上,看百萬戶人家房屋櫛比,“明白我生命實完全的單獨”。
這個滄桑的背影令人唏噓,但張新穎從中看到的卻是生命的堅韌、強悍?!耙粋€知識分子,在苦難與絕境中仍抱持著信念,創(chuàng)造一份事業(yè),以此安身立命。這就是這個人特殊的本事。”
這個歷史博物館里的老人,血壓總在200以上,一天還有一兩個小時心臟發(fā)痛,卻整日在庫房轉悠,用漂亮的章草規(guī)規(guī)矩矩地抄卡片。他也去做講解員,上到學生、干部,下到小腳老太太,都接待過,有時一個展柜講兩三個小時,“那樣子不但是自得其樂,簡直是得其所哉”(汪曾祺語)。
“文革”期間,沈從文被下放到湖北千校。他住在山坡上的小學校里,屋頂破漏。太陽暴曬,有如蒸籠;暴雨來襲,房里又淹成了河。他隨身帶著《服飾資料》的手稿,身邊沒有任何書和資料,完全憑記憶把想到的修改補充處,用簽條記下來備忘。
風雨泥濘中,他甚至作起了詩——以舊體詩的形式寫歷史文化的發(fā)展。寫詩期間,他生活的一般情景是:“日間執(zhí)雨傘在室中來回走動工作,晚上則床下一片蛙鳴,與窗外田蛙相呼應,間以身長二米之錦紋蛇咯咯鳴聲,共同形成一生少經的嶄新環(huán)境?!?/p>
1981年,拖延了約17年,更名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著作。在沈從文79歲那年終于問世。他用30年拓開了另一片天地,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上,以學術的方式做了另一種“水邊的抒情詩人”。
此前一年,他應傅漢思、張充和的邀請,去了一趟美國,自嘲為“如‘熊貓給人看看”。到15所大學做了23場演講。美國漢學家、沈從文研究學者金介甫也坐在臺下,他說,沈從文的語調既有中國傳統(tǒng)學者的謙遜,又流露出歡歡喜喜的精神,“活像一尊‘小佛爺,一尊‘彌勒佛”。
上世紀80年代是沈從文“重新出土”的時刻。從反動作家到文學大師,從擺弄廢品破爛的無用外行到備受推崇的學科奠基人,在生命的最后幾年,他經歷了巨大的身份顛倒,收獲著遲來的聲譽。
然而,這尊歡歡喜喜的“彌勒佛”,卻越來越愛流淚了?;剜l(xiāng)聽到久違的儺堂戲,“眼睛里流滿淚水,又滴在手背上”;來訪的記者聽了他“文革”中掃女廁所的經歷,說了句“沈老,您真是受委屈了!”他抱著記者的胳膊,嚎啕大哭。
1987年,黃永玉得到一張碑文拓片,是沈從文19歲時所寫。他拿給表叔看,沈從文注視了好一會兒,靜靜地哭了。黃妻安慰他:“表叔,不要哭。你19歲就寫得那么好,多了不得!是不是?你好神氣!永玉六十多歲也寫不出……”
“他的性格中有很多相反的要素,敏感脆弱,固執(zhí)強悍,單純溫厚、深沉復雜……這樣一來,他的生命幅度就被拉開了,特別豐富、寬廣?!?/p>
從1985年初讀沈從文,到2018年完成沈從文前、后半生的傳記,張新穎自稱不是一個“合格”的研究者,并未將自己的解讀注入研究對象。相反,“是我不斷從沈從文那里收獲營養(yǎng)和啟發(fā),去思考更復雜、更根本的問題?!?/p>
“不論寫前半生還是后半生,我想呈現(xiàn)的都不僅是沈從文一個人的經歷,而是個人與時代如何相處的問題?!睆埿路f說。如果說同一時期的知識分子,或者做了時代的弄潮兒隨波逐流,或者做了時代的受難者銷聲匿跡,“沈從文就是他這一個,特殊的一個”。他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fā),在時代潮流里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在絕境中拯救自我,頑強工作,做出一份有益于人類的事業(yè)。
1957年“五一”勞動節(jié)的深夜,沈從文在信中向張兆和抒發(fā)他投射到艒艒船上的情懷:“這些艒艒船是何人創(chuàng)造的?雖那么小,那么跳動——平時沒有行走,只要有小小波浪也動蕩不止,可是即到大浪中也不會翻沉。因為照式樣看來,是絕不至于翻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