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寧
冀州區(qū)醫(yī)院,河北衡水 053200
該次研究內容主要是不同的植入物對于四肢創(chuàng)傷骨不連的臨床癥狀以及相關指標改善情況,分析2016年4—8月間在該院進行治療的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64例的臨床資料,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64例被該院臨床專業(yè)醫(yī)生確診為患有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為46例,女性患者為18例;將這些參與研究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具有32例患者,觀察組同樣是32例患者,對照組的32例患者年齡維持在27~65歲之間,平均年齡則為(44.0±6.0)歲;觀察組的32例患者年齡維持在 28~66歲之間,平均年齡則為(45.0±5.0)歲。 通過比較,兩組參與研究的患者在臨床資料指標上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一定的可比性。排除標準:①對該次研究所采用的分組治療方法不能夠接受;②參與該次研究的患者由于自身各項身體指標等情況不能夠進行該次治療;③不符合以下納入標準的患者;納入標準:①在該院進行診斷與治療并被臨床專業(yè)醫(yī)生確診為患有心衰的患者;②參與該次研究的患者都是在閱讀同意書的條件下自愿的。
對照組:該組的32例患者采用臨床常規(guī)鋼板固定方法進行治療,即參與研究的患者在手術之前采取全身麻醉方法,具體手術過程和觀察組相同。在對患者體內進行植骨手術后繼續(xù)放入鋼板,并參考患者的身體各項指標選擇合適的鋼板,之后對鋼板采用皮質骨螺釘進一步進行固定,同時將螺絲加緊進行固定。
觀察組:該組的32例患者采用髓內釘的固定方法進行治療,即患者采取仰臥體位進行全身麻醉方式,之后根據患者具體的骨折位置進行相應的切口手術。將患者體內的闊筋膜等組織進行依次剝離,一直到出現(xiàn)骨折部位為止,對患者的骨不連膜小心進行剝離后進行修復。將患者的硬化部位使用骨刀進行鑿除后將骨髓進行擴增,之后選擇比較大的轉子頂點作為手術的進針為止,使用骨髓內的手術釘進行固定。最后將患者的手術部位按照之前的剝離順序進行縫合。當患者完成手術后應該及時有效的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以及手術、骨折愈合和住院時間進行臨床專業(yè)對比。優(yōu)秀:患者的骨折部位沒有出現(xiàn)壓痛感覺,基本活動也非常正常,經過X線檢查之后顯示患者出現(xiàn)骨痂。良好:患者的骨折部位沒有出現(xiàn)輕微的壓痛感覺,基礎活動相對比之前有顯著改善,經X線檢查之后可以看見云霧類型的骨痂。差:患者的骨折部位疼痛感明顯,經過X線檢查之后骨折部位沒有形成骨痂。
數據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 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臨床專業(yè)研究與對比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對比[n(%)]
經過比較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在以上指標上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兩組患者手術、骨折愈合和住院時間進行對比(±s)
表2 對兩組患者手術、骨折愈合和住院時間進行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發(fā)現(xiàn),aP<0.05。
組別 手術時間(min)骨折愈合時間(周)住院時間(d)對照組(n=32)觀察組(n=32)129.31±35.63(74.15±38.74)a 28.54±1.53(23.36±1.34)a 17.84±1.84(11.64±1.46)a
骨折是指人體骨頭之間發(fā)生連續(xù)性或者部分的斷裂[1]。這種情況主要發(fā)生在兒童或者是老年人中。但是青年人也有可能會發(fā)生。骨不連就是骨折不愈合的一種情況。人體的骨組織具有較為強大的自我修復功能,當患者出現(xiàn)骨折給予適當的治療后,大多數的骨折患者都會愈合的比較好[2]。但是,一部分患者出現(xiàn)骨折后卻愈合的非常緩慢。當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比較緩慢時就被稱為延遲愈合。但是當患者的骨折部位不能夠愈合時就被稱為骨不連[3]。在所有骨折患者當中,大約會出現(xiàn)5%的患者愈合會比較困難。由于患者的骨折部位會進行持續(xù)的活動,因此骨不連患者通常會伴有較為劇烈的疼痛感,就會進一步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研究上發(fā)現(xiàn)確定骨不連的形成原因治療的關鍵[4]。臨床上大多數骨不連的患者主要是由于骨折部位的感染、骨折局部供應不足等原因。
鋼板螺釘內固定術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于長管類型的骨折,該種方法在臨床上的治療效果比較靠譜,并且運用的比較多[5-6]。但是同樣也具有缺點,就是手術部位的切口比較大,并且骨折部位的受損程度嚴重。髓內釘治療方法具有較多的優(yōu)點,比如①可以較好的控制患者骨折部位的軸向,降低了骨頭內置物斷裂的風險;②減少了手術過程以及手術后的感染率;③減少患者骨折部位的骨膜損傷程度;④該種骨折部位的固定方法可以讓患者在早期時就可以進行一些較為簡單的康復訓練,減少住院時間。
經過臨床研究與對比后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優(yōu)良率為93.75%,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65.63%,并且在手術、骨折愈合和住院時間指標上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因此髓內釘的治療方法對于改善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患者具有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該種治療方法適用于臨床方面的推廣。
[1]董才寬.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對比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69):23-24,34.
[2]李世清.不同植入物固定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比較[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7,29(9):47-48,55.
[3]邴君華.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效果對比[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79):22-23.
[4]林華波.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應用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的臨床比較[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16):109-110.
[5]范煒.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治療中對不同植入物內固定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yī)學,2015,21(35):57-58.
[6]張魯霖,王友華.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應用不同植入物內固定治療的臨床比較[J].心理醫(yī)生,2015(1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