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燕勇 遲魯艷 圖/胡珺
選擇了援疆,就是選擇了奉獻。奉獻,是一種品質,沒有對享樂的奢求;奉獻,是一種精神,沒有對名利的追逐;奉獻,是一種信念,沒有對困難的畏懼。
2017年2月22日,我榮幸地成為中組部浙江大學醫(y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醫(yī)療隊的成員,來到了祖國的邊疆城市——新疆阿拉爾市。
初到阿拉爾,這里氣候異常干燥,晝夜溫差很大,我一來就水土不服,飲食也不適應,但是這些困難并沒有讓我退縮,而是更加專注地投入到援建工作中,幫助當地盡快提升消化內科的專業(yè)技術水平,造福邊疆各族群眾。
記得我剛到一師醫(yī)院工作不久,醫(yī)院組織我們到阿克蘇地區(qū)烏什縣英阿瓦提鄉(xiāng)和一師四團開展大型義診活動。那是陽春四月、杏花盛開的季節(jié)。清晨,我們迎著朝陽出發(fā),歷時近三個小時,穿越了廣袤的戈壁荒漠才到達了義診地。
由于地處邊遠鄉(xiāng)村,這里的群眾很少去醫(yī)院看病,當地也缺乏一些檢查設備和藥物,很難享受到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我們一下車,不顧旅途的勞累,立即投入到義診工作中……由于語言不通,我們邀請了當地的幾位維吾爾族青年作翻譯,并了解了村里的實際情況和常見病種;在義診中,我們深切體會到了各族群眾對醫(yī)療服務的渴望,并希望能盡力為他們多做些實事。在活動中,我們奉獻了知識和愛心,收獲的卻是各族群眾那一張張充滿感恩的笑臉,這何嘗不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
去年9月15日,“援疆情中國夢”——浙江之聲“星空朗讀”阿克蘇首站直播在多浪河邊的姑墨書院舉行,這是由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和浙江廣播電視集團等傾情奉獻的一場視聽盛宴。我有幸應邀來到了現場,當主持人方雨提到他們看到我愛人的留言時,當聚光燈投照在我身上時,當攝像機鏡頭對著我時,使我深深地感到:這不僅僅是家人對我們的關心,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和人民對我們的關愛。我們不僅享受到了視聽盛宴,更收獲了多方的關心。
當有人問我援疆初衷時,我說:“醫(yī)者天下心,能夠將所學知識為之所用,將先進的技術授于他人,讓更多的患者能早日解除病痛,讓各族群眾保持健康的體魄,這是我們每個醫(yī)者的責任和使命,也是我們的愿望。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想讓自己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效祖國,這是我的榮幸。”
援疆,意味著遠離家人。去年國慶我父親過70歲生日時,祖孫四代同堂共賀,我卻由于堅守工作崗位沒有到場,只能借助電波傳遞我的深深祝福。因為遠離家鄉(xiāng),我每天都會通過電話和視頻與家人聊天,分享我援疆工作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母親的雙眼視力差,看東西朦朦朧朧,曾經鬧出“笑話”,每次和媽媽電話聊天時,我都能感受到“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濃濃母子情。在杭州工作時,由于整日都在忙工作,對家庭的關愛很少,心里一直覺得虧欠妻子、孩子和父母。但慶幸的是家人一直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讓我安心地完成援疆工作。
“舍家報國,傾情援疆”,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號“援友”。“援疆”是一種精神,“援疆”是一份驕傲。“援疆”是奉獻,“援疆”更是收獲。我們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奉獻了自己的知識,但是我們卻在邊疆收獲了民族團結友情、收獲了援友間的深情厚誼、更感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浙大對我們的關愛。
在今后的援疆工作中,我將更好地發(fā)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做好“傳幫帶”工作,力爭為當地留下一批帶不走的專業(yè)人才隊伍,為實現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為“一帶一路”建設以及服務好邊疆各族群眾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