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馬可·波羅被世人熟知,成為一種象征,很大程度上因為他那本《馬可·波羅游記》??墒牵旕R可·波羅自己評價這本書時,他卻謙卑地說:“我還只是講出了自己見聞的一半呢!”
馬可·波羅留下的一半,就像黑洞,一直以來吸引著無數的智慧,盡其所能地用他們的創(chuàng)意去填補。
作為中國首部原創(chuàng)歌劇,《馬可·波羅》是廣州大劇院歷經三年的浴血之作。它不僅是一部劇,也是廣州作為一座城的精神和氣質的展示。
今年初夏,廣州藝術節(jié)走過第8個年頭,但醞釀了一場新的突破。
5月6日,隨著中國指揮大師湯沐海的指揮棒緩緩落下,連演三天的廣州大劇院首部原創(chuàng)歌劇《馬可·波羅》全球首演廣州站,畫下了圓滿句號。8年前的同一天,外國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執(zhí)棒指揮的歌劇《圖蘭朵》,為廣州大劇院首屆藝術節(jié)開啟大幕。
8年間,從全新制作《圖蘭朵》到原創(chuàng)自制《馬可·波羅》,通過對歌劇創(chuàng)作日積月累地學習和研究,廣州大劇院組經歷三年的辛苦籌備,歌劇《馬可·波羅》帶著恢弘的史詩性、強烈的戲劇性、鮮明的形象性出現在眾人的眼前。它云集了世界頂尖制作班底,為中外合作制作歌劇建立了新模式。
在這部歌劇中,我們看到作曲家恩約特·施耐德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管弦樂編曲和卓爾不群的聲樂寫作,再現了編劇韋錦筆下中國朝代更替的風起云涌。
導演卡斯帕·霍爾滕精妙絕倫地將投影映射、舞臺設計與布魯諾·博艾特的燈光設計放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天衣無縫的視覺整體。
服裝設計師艾瑪·瑞歐特把來自威尼斯、中國、和蒙古的服裝風格和諧融合在一起,如花似錦。
漢字、書法、條幅、墨染、印章……這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化的載體,被中西方藝術家們高度提煉,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展現在歌劇《馬可·波羅》中,展示出歌劇獨有的現場效果,顯示出中國文化的神韻和氣質。
美國最古老的古典音樂雜志《Musical America》專門報道了這一文化盛宴,英國《金融時報》更是對《馬可·波羅》給出了四星好評。能拿到《金融時報》四星好評的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并不多,之前只有國家大劇院的《駱駝祥子》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大將軍寇流蘭》。
相比之下,廣州大劇院創(chuàng)作的這部歌劇更有亮點,在于其突破國際表達,用國際制作演繹中國故事。把多元文化碰撞和交匯在一部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里,這本身就是中國歌劇史上偉大的創(chuàng)舉。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當我們談起戲劇時我們會問:“為什么影視發(fā)達了,戲劇還有市場?”
這個問題提出的時候,我們的潛意識是:時代在進步,所以現代的東西總是優(yōu)于傳統(tǒng),所以影視劇優(yōu)于戲劇。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影視作品成為人們休閑時光更加快捷、更加唾手可得的選擇。對比之下,無論是對演員的要求,還是對劇本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戲劇的要求都相對更高,投入產出比卻相對較低。然而中國戲劇文化和其他任何一種文化一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哪個民族有戲劇,就標志著這個民族走向成熟……戲劇是一個民族開化的民族生活的產物,是伴隨人類文明進步而形成深入人心的藝術品種。即使經過一百余年的發(fā)展,中國的戲劇曾走向低谷,出現過“消亡論”,藝術也永不褪色。
千百年來,城里鄉(xiāng)間,搭臺唱戲,構成了中國社會一道獨有的文化風景線??磻颉⒙爲?、唱戲,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戲劇發(fā)展成為了民族的精神支柱。
進入21世紀以后,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文藝和戲劇的發(fā)展也進入了最好的時期。新世紀的戲劇實踐,既體現出深刻的時代裂變,又回蕩著歷史的回聲,召喚著戲劇的復興。
歷史的經驗是,凡舉復興都攜帶著創(chuàng)新。戲劇這種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承載體,如果只是保留下來,放在博物館里,是沒有生命力的。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讓它重新活過來。
今天的時代,一切都是新的,創(chuàng)造完美的舞臺藝術品則成為一致的時代性追求,越來越多的政府力量、社會力量和資金進入戲劇領域,尋找產業(yè)發(fā)展之路。廣州,這個多元化文化觀念環(huán)繞中的城市,五彩繽紛的舞臺局面已經出現。
2011年始,廣州就開始了一個有魄力的嘗試:在城市原來扎實的文化基礎上,嘗試注入更多元、更優(yōu)質的藝術細胞,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接觸此前未曾體驗過的藝術形式。
現在,廣州大劇院把戲劇這種形式作為一個載體,涵蓋歌劇、話劇、舞臺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敞開自己的胸懷,吸納全世界的藝術家們來到廣州。在當代的中國的文化自信和開放精神的氛圍里,共同創(chuàng)作一個出自中國而又屬于世界的藝術作品。
廣州大劇院的這部歌劇其亮點就在于突破國際表達,用國際制作演繹中國故事。一個關于多元文化碰撞和交匯在一段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里,這本身就是中國歌劇史上偉大的創(chuàng)舉。
無論從時間的沉淀,還是文化的積累上來看,《馬可·波羅》在廣州誕生,它的意義,就不只是一個藝術作品的復興與創(chuàng)新了。
一部劇,一座城。《馬可·波羅》作為一個耀眼的作品,恰與廣州兼容并蓄、包容多元的精神氣質不謀而合。
《馬可·波羅》向世人展示并聚焦了“廣州原創(chuàng)”的藝術魅力,表明在擁有的開放沃土和包容觀眾的廣州,東西方文化正在迅速形成新型交往方式。
獨特的廣州氣質,正是孕育更多創(chuàng)新和變革可能的文化土壤。而這樣的氣質經歷了百年歷史浪潮的洗禮,早已鍛造。
從“一口通商”開始,到辛亥革命和改革開放,2000多年來南越古都的神韻,為廣州留下了無數華彩樂章,兼容并蓄和包容多元的特點最終凝聚并重塑了廣州氣質。
城市對于戲劇的發(fā)展來說,意義非凡。隨著現代文明的發(fā)展,城市擁有最現代化的劇場成為了城市文化發(fā)聲的麥克風,是許多人流連忘返的秘密居所。同時,城市擁有獨有的有關戲劇發(fā)展的各種理念和資源,推動著戲劇文化發(fā)展。
廣州過去沒有適合上演大型歌劇的場地,當廣州大劇院建成,改變了這一困境。自2000年創(chuàng)立伊始,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就提出,要把廣州大劇院打造成為與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鼎足而立的國家級大劇院?,F在這一“小目標”已經實現,廣州大劇院把目光放在了更大的未來。
在更宏觀的層面上,國務院將廣州定位為“國家重要中心城市”,而廣州自身也確定了建設“樞紐型網絡城市”的戰(zhàn)略。這個定位和戰(zhàn)略,需要廣州除了繼續(xù)提升經濟、政治的輻射力之外,文化影響力也要同步跟進,相當于在“內功”上對廣州提出了新的考驗。
正是廣州兼容并蓄和包容多元“內功”的強韌存在,它能夠持續(xù)地為每一個新生事物賦能。原創(chuàng)歌劇《馬可·波羅》的誕生,正是藝術作品與城市氣質的珠聯璧合。
這是一部歌劇與一座城進行著的獨特的對話。它不僅述說了一方舞臺上的偉大突破、戲劇文化復興后的創(chuàng)新,還表達了一個城市的歷史精神和時代愿望,以及他們各自所秉持的那種兼容并蓄、包容多元的情懷和信念,并最終為來自不同城市的人們所接受和認同。
就像卡爾維諾借馬可·波羅的口吻寫到:“也許,整個世界就只剩下一片堆滿垃圾的荒地,還有可汗的空中花園,使我們眼瞼把它們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