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一幼兒園 王美娟
“幼兒成長足跡”是幼兒在園學習與生活成長歷程的摘要記錄和記載,是家園間互通幼兒發(fā)展狀況的有益媒介。但如何減耗增效、優(yōu)質(zhì)高效地真正留下幼兒珍貴和有價值的“成長印跡”,既確保幼兒未來樂意時常追蹤和追憶自己有趣的童年故事和軼事,又增進家園共育更加融通……教師巧用“編輯策略”有效抒寫“幼兒成長足跡”,成為我們探討和分享其意義所在。
幼兒在園生活豐富多彩、學習方式多種多樣,因而“幼兒成長足跡”呈現(xiàn)方式自然也應多樣化:可以有圖文并茂的幼兒探究活動的點滴摘錄;有平面或立體的幼兒美術創(chuàng)意作品;有教師抓拍幼兒“投入游戲”“專注活動”“為自我或集體服務”等場景時的實錄照片;還可以有“親子活動”家長感悟等的文字描述……
運用此呈現(xiàn)方式應注意:一是避免單一選用照片式。因大量的照片成本較高,即便用照片,也主張在一張5吋或6吋照片上最好編輯成幾幅小畫面,力保經(jīng)濟又豐滿、生動又有趣。二是預防單頁紙上堆砌多幅作品,缺乏美感和層次。三是防止在欄目版式外過多裝飾、畫蛇添足、畫面布局欠和諧。
幼兒一日活動涉及方方面面,這些內(nèi)容間接“傳真”著幼兒發(fā)展水平現(xiàn)狀,承載著家長了解孩子、衡量教師客觀評價孩子的標尺,故不應僅僅簡簡單單地再現(xiàn)幼兒在園學習與生活,還應集聚幼兒全貌,適度傳播其成長智慧。
無論展現(xiàn)以“主題”為支撐還是以某一領域為核心的探究學習活動內(nèi)容,都需關注效率和價值,力求簡便易行、事半功倍。當關注幼兒共性的探究軌跡時,盡最大努力兼顧每位幼兒探究歷程中個性痕跡的充分體現(xiàn),切忌“千人一面”缺乏針對性。例如:“逛逛老門東”,此主題具有典型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也貼近幼兒生活。抒寫時可將主題背景說明進行簡明扼要的概括,再附上幼兒“調(diào)查表”、“我與老門東留個影”照片、相關問題和話題、有情趣的行為……對應、統(tǒng)整在他們各自的成長足跡上,既是幼兒主題探究成果,也是有趣的成長片段。
選取和展示作品時盡可能多元、立體并最大限度盡顯每位幼兒的興趣、創(chuàng)意、所長。如:為避免單調(diào),展示幼兒美術創(chuàng)意作品可多種材料、手段和體裁。僅僅繪畫便可分別選擇油畫棒涂染、水粉、水墨(小班可棉簽、手指點)、扎染、線描等形式;展示剪紙作品時,有平面有立體,既讓反饋內(nèi)容得以豐富和延展,又自然流露多元化與舒適感。
多多尋覓并記錄幼兒不同年齡段日常生活中能力發(fā)展的不同側(cè)重點,可讓家長和幼兒時刻體驗智慧成長的快樂和幸福。例如:就新入園小班幼兒,第一個月是入園適應方面家長關注的核心和焦點,不妨將家長最關切的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狀況、與同伴共同游戲等情景用照片實拍實錄于“幼兒成長足跡”,讓家長看后安心、放心并及時回饋和認可教師的關愛和努力;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大班幼兒,不妨增多“學做小學生”等幼小銜接內(nèi)容,放大幼兒在園愉快成長中能力發(fā)展的蹤跡、亮點和生長點,為品味“童年”成長留下幸福濃墨的足跡。
多元化內(nèi)容展現(xiàn)時:其一,注意單頁盡量體現(xiàn)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和邏輯關系的同一類內(nèi)容。其二,建議“幼兒成長足跡”最好一個年齡段一本。若每學期一本,勢必造成孩子至少有6本,一是不方便保存,二是上下兩學期關注內(nèi)容是否有重復或交叉往往難以自知。其三,主張學期開學時教師進行每月基本規(guī)劃,防止缺乏計劃性而東一榔頭西一棒。如:學期第一個月追蹤記錄幼兒開學以來的趣事;第二個月截取主題活動片段;第三個月呈上幼兒創(chuàng)意作品(從開學至今篩選出來);第四個月聚焦大活動或親子活動的局部經(jīng)典等。再者,學會見縫插針,按時按月隨時跟進,及時完成。否則,時間匆忙既無法保證質(zhì)量,也不便于家長準時反饋,更不便于教師隨機調(diào)整。此外,可利用游戲與區(qū)域活動時間段,充分信任和發(fā)揮幼兒自主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參與自己成長檔案的素材選擇、布局設計與制作,既增強其審美情趣又獲得自我成就的滿足。
捕捉幼兒學習和生活中的趣事和軼事并適時再現(xiàn)于“幼兒成長足跡”是孩子的回望,家長的渴望,也是我們的追求。所以教師要做有心人,善于尋找、發(fā)現(xiàn)并捕捉發(fā)生在每位幼兒身上不同又有趣的思維或行為瞬間(可隨身備“迷你記錄本”),藝術化“復制”。既增添一抹精彩傳神的瞬間掠影,也通過教師對幼兒這些趣事軼事的定位描述及“定制化”精準描繪,讓家長能夠還原出孩子的真實情境,形成動態(tài)“視頻”。如:“最愛夫子廟”活動,幼兒的問題可謂千奇百怪、妙趣橫生——甲:酒釀元宵里真的有酒嗎?乙:夫子廟糖畫圖案很多很奇妙,當老藝人將軟軟的糖稀澆好圖案后為什么過一會就變成甜甜脆脆的了?丙:在江南貢院,古代人考試為什么要一個人被關進小房間里,那該多孤單多害怕啊……這些敘事使家長真切感受到教師對自己孩子傾情奉獻的關注和厚愛、賞識和期許,并轉(zhuǎn)化為對教師工作全方位的信任和支持。
關于幼兒趣事最好是多角度的傳神記錄,讓家長和孩子翻閱時每每都能有滋有味地回憶和回味。如:幼兒投入活動時非常有趣的語言、姿態(tài)或行為;與同伴共同游戲時矛盾化解的簡短記敘;特殊的軼事和“故事”片段等。與此同時盡量避免做無用功白白耗費時間,更避免把記錄責任推給家長。學會篩選“幼兒有趣和有價值的成長片段”應成為我們親歷和享受幼兒成長歷程,傾心抒寫“幼兒成長足跡”的動力和源泉。
“幼兒成長足跡”記錄著幼兒在園三年乃至四年成長的印跡,也傾注著教師對幼兒觀察了解程度及專業(yè)能力水平,成為隱含幼兒園課程特色、反思和調(diào)整工作滿意度的紐帶。因此,要足夠重視“幼兒成長足跡”的抒寫,并使每月傳遞內(nèi)容均讓家長體會到教師的教育意圖和內(nèi)涵。例如:“我是小小升旗手”,教師可蘊含愛國主義思想滲透,賦予孩子口吻向家長傳達:“幼兒園每周一升旗活動,我做升旗手。當國旗升起時,神圣又自豪,親愛的爸爸媽媽:你知道什么時候會升我們國家的國旗嗎?”這種問答式互動既悄然浸潤了“教育性”,又增進了家長與幼兒的經(jīng)驗共享,還頗添了交流延伸感。再如“親子抗挫運動會”,若將“你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了捉尾巴、翻山越嶺的游戲,真開心”等項目玩法描述微調(diào)為“爸爸媽媽好像回歸到童年,我也在XXX運動項目中挑戰(zhàn)了自己一把”,是不是詮釋得更有內(nèi)涵意蘊呢?
總之,“幼兒成長足跡”已然成為家園互通共融有效載體之一,且普遍得到師、幼、家長合作認同,教師們就不能小覷其獨特價值與長遠影響。期待教師:在運用“四多”策略基礎上再充分挖掘更多更有益的抒寫策略;更期待——讓詩意、審美、教育智慧和人文智慧處處滲透和自然流淌進“幼兒成長足跡”的畫面和字里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