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俊 洪 赟/江蘇省東臺市政府辦公室
江蘇省東臺市扶貧工作堅持綜合施策與分類扶持相結合,陽光扶貧與精準幫扶相融合,取得明顯成效,為推進“強富美高”新東臺建設夯實了基礎。
建好“扶貧庫”。按照“五簽字、五確認”組織程序,剔除不符合條件農戶2918戶、5962人,刪除死亡人口285戶、600人。加快推進陽光扶貧監(jiān)管系統(tǒng)建設,簽訂授權委托書14394份,集中組織8997名黨員干部進行陽光扶貧手機APP的宣傳推廣、掃描安裝、照片上傳,上傳幫扶記錄20624條。新增低保戶526戶、934人,核減不符合條件低保1645戶、3310人。
算好“扶貧賬”。資助建檔立卡低收入家庭子女611人,資助生活補助金59.58萬元,減免學費12.32萬元。精準兌付110戶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農村危房改造費用。投入230.37萬元,為12593戶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栽植苗木112563棵。發(fā)放精準扶貧幫扶資金213.41萬元,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發(fā)展項目共撥付資金186萬元。組織18鎮(zhèn)區(qū)、102個部門單位黨員干部參加結對幫扶,投入幫扶資金及物資381.49萬元。
把好“扶貧關”。推行“陽光扶貧”制度,加強扶貧工作考核,專門設立脫貧致富工程單項獎,建立人大代表參與督查工作機制,開展“正風肅紀鎮(zhèn)村行”扶貧資金使用專項治理行動、“三解三促”入戶走訪低收入農戶活動中懶政怠政專項治理活動,堅持扶貧項目資金公告公示制度,確保扶貧資金公開透明。編印《扶持困難群眾政策匯編》7200本,組織開展“10·17”國家扶貧日宣傳活動,發(fā)放宣傳畫冊1800份,張貼政策宣傳廣告900份。
建立“救急難”互助會工作機制。全市368個村(居)全部成立“救急難”互助會,村村建立“救急難”互助會基金。近兩年,先后為困難群眾幫辦救助手續(xù)9000多件,惠及4.8萬人次。獲評國家民政部全國社會救助領域最佳創(chuàng)新實踐成果。許河鎮(zhèn)四倉村“救急難”互助會,成立于2014年,由村委會成員牽頭,鼓勵熱心公益、自愿奉獻的黨員、干部、種養(yǎng)大戶和群眾代表帶頭加入互助會,影響帶動全村92%以上的農戶參加互助會。自互助會成立以來,救助困難群眾156戶,發(fā)放救助金額4.56萬元,幫助困難群眾幫辦、代辦各類事務1864件。
建立健康扶貧“五個一”服務行動工作機制。針對建檔立卡農村低收入人口實施健康扶貧“五個一”服務行動,即建立一支幫扶團隊、一份健康檔案、半年一次隨訪、開展一次健康體檢、每年開展一次醫(yī)療費用精準扶貧。為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建立幫扶團隊261個、健康檔案26507份,2017年累計完成隨訪17190人次、免費體檢4966人,對55個自付部分超過5萬元的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進行二次報銷,報銷醫(yī)藥費93.2萬元。工作經驗被中央電視臺予以報道。
建立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工作機制。組織市鎮(zhèn)村三級黨員干部參加結對幫扶,實現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幫扶全覆蓋。市領導帶頭,17名市領導掛鉤分工17個鎮(zhèn)區(qū),每位市領導掛鉤2戶低收入農戶。17個鎮(zhèn)區(qū)、103個市直部門近5000多名黨員干部通過“六幫”,即幫生產、幫資金、幫就業(yè)、幫技術、幫創(chuàng)業(yè)、幫政策落實,結對幫扶5786戶低收入農戶,并定期開展黨員干部大走訪活動。
建立經濟薄弱村幫扶工作機制。組織實施村級債務化解三年行動計劃,全面開展債務清理,嚴格鎖定債務總額,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對全市2015年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不足20萬元的135個經濟薄弱村,實行市、鎮(zhèn)分級幫扶,其中市直部門掛鉤幫扶72個,累計支持化債資金1260萬元。2016年全市村平集體經營性收入51.7萬元,是2010年2.7倍,基本消除集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20萬元以上的村數達250個,占總村數的66.8%,實現村村無債務的目標。新街鎮(zhèn)豐橋村在掛鉤部門的幫助下,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積極服務企業(yè)項目,吸引博邦節(jié)能科技有限公司落戶該村,成功化除債務42.3萬元,村集體積累現已超過百萬元。同時,該村利用全村6000畝耕地,積極推進農業(yè)結構調整,推行3000畝蔬菜立體種植、1000畝苗木與藥材貝母套種、2000畝栽桑養(yǎng)蠶,村民人均收入達到2.5萬元。
建立人大代表督查工作機制。把督查結對幫扶工作列為人大代表“賽四事、爭奉獻”活動交流的主要內容,定期將督查調研中發(fā)現的問題和建議,提交市委、市政府,促進扶貧工作中各類矛盾問題的及時解決,推動扶貧工作深入開展。2017年,專題下發(fā)《關于組織開展人大代表督查結對幫扶低收入農戶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市人大領導聯(lián)系分工鎮(zhèn)區(qū)工作機制,以代表小組為督查小組,制訂小組督查方案,采取專題視察、走訪座談、聽取匯報等形式,定期、不定期開展專項督查,及時掌握結對幫扶工作進展情況。對督查中代表提出的意見,各督查小組及時梳理匯總報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由市人大辦公室反饋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整改落實。市人大常委會召開市人大代表督查黨員干部結對幫扶低收入農戶工作匯報會,將督查工作中的重要情況及有關建議意見及時向市委報告。
鳥瞰油菜之鄉(xiāng) 張 捷/攝
產業(yè)帶動需要再加強。服務指導力度還不夠大,全市仍有近9000個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其中通過發(fā)展特色產業(yè),穩(wěn)定增收脫貧致富比例不高。
工作措施需要再夯實。部分農戶的幫扶手冊仍放在黨員干部手中,少數鎮(zhèn)區(qū)幫扶責任人變動后沒有及時在幫扶手冊上體現;個別經濟薄弱村幫扶項目建設進展緩慢,受益效果不明顯。
扶貧隊伍需要再充實。市鎮(zhèn)兩級扶貧力量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陽光扶貧系統(tǒng)運行維護工作未能做到專人專職,導致系統(tǒng)數據錄入質量不太高,上報資料不及時、不規(guī)范。
進一步加強技能人才培養(yǎng)。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加強特色產業(yè)技術培訓。在強化農民“造血”功能、傳授困難群體致富本領上下功夫。集中開展針對性強的農民職業(yè)技能培訓和農業(yè)實用技術培訓,使壯年農民成為技能型勞力,青年農民成為產業(yè)工人,下一代農民成為高素質經營人才,切實提高貧困群眾的創(chuàng)業(yè)技能和增收能力,從而讓更多貧困農戶走出貧困,實現致富目標。把扶貧工作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新型農民教育、星級農戶評選、宣傳正反典型等方式,提升思想素質,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文明新風。
進一步加強目標考核和干部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考核機制,繼續(xù)組織“村第一書記”下派活動,加強貧困地區(qū)兩委干部隊伍建設,選好用好致富“帶頭人”。制定脫貧攻堅“計劃書”“進度表”“工作臺賬”,掛圖作戰(zhàn),按照不同的幫扶需要,將工作流程、目標任務、完成標準、幫扶措施、幫扶干部名單等全部上墻公示,明確工作任務和完成時限。
進一步加強村級集體“三資”管理。嚴格執(zhí)行村級資金專戶管理和“雙印鑒”監(jiān)管,全面推行非現金結算,實現集體資產資源處置“陽光操作”。建立鎮(zhèn)、村兩級集體資產管理臺賬,及時登記和反映集體資產數量、價值及其變動情況。農村集體資源發(fā)包全部實行公開競價,簽訂書面合同,由鎮(zhèn)農經服務中心負責統(tǒng)一管理、審查鑒證。同時,嚴格控減村級負擔,村級興辦各類公益事業(yè),嚴格遵循“量力而行、事前預算、民主決定、鎮(zhèn)級審批”的原則,防止超越能力舉債辦事。嚴禁鎮(zhèn)區(qū)向村下達協(xié)稅護稅、招商引資任務,嚴禁向村攤派治安聯(lián)防、計劃生育、征兵、報刊等費用,嚴禁向村統(tǒng)籌一事一議資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