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
乘法分配律是西師版數(shù)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是小學階段學生必須理解、掌握和運用的五種運算定律之一。教材上編排了兩個例題。例1:養(yǎng)雞場左邊有50間雞舍,右邊有30間雞舍,每間雞舍里有75只雞。養(yǎng)雞場共有多少只雞?教材編排了兩種計算方法:(1)、(50+30)×75=80×75=6000(只);(2)、50×75+30×75=3750+2250=6000(只)。得到結論(50+30)×75=50×75+30×75。然后讓學生自主進行“算一算,議一議”具有上述關系的三組算式,得出每組的兩個算式結果相等的結論,從而提出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兩個數(shù)的和與一個數(shù)相乘,可以先把兩個數(shù)與這個數(shù)分別相乘,再將兩個積相加,結果不變,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如果用a,b,c表示3個數(shù),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為:(a+b)×c=a×c+b×c。筆者認為,為了讓學生正確理解、掌握和運用乘法分配律,必須強調它的特征:
1.等號前括號內是幾個數(shù)的和或差(即只能是加號或減號,而不能是乘號或除號);
2.括號外是乘一個數(shù)(復雜情況下會出現(xiàn)幾個數(shù)的積);
3.等號后是一個數(shù)乘括號內每一個數(shù)的積相加或減的形式,并且加或減與括號內的運算符號同一;
4.運用時根據(jù)具體情況互逆,即(a+b)×c變?yōu)閍×c+b×c的形式,也可以a×c-b×c變?yōu)椋╝-b)×c的形式。
當然,在具體運用中還有許多變化形式,下文再作論述。
例2是對乘法分配律的運用,用簡便方法計算。算式一:32×27+32×73,(因為27和73相加正好湊成整百數(shù),所以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簡便)原式=32×(27+73)=32×100=3200;算式二:102×45(因為102與100接近,所以先將102看成(100+2),再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原式=(100+2)×45=100×45+2×45=4500+90=4590。
教材例1和“算一算,議一議”是由“扶”到“放”讓學生認識乘法分配律,例2是對乘法分配律的運用。以上就是教材上對乘法分配律問題的編排和設計思路。
雖然教材上教給了學生如何運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但是學生在運用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錯誤一:括號外的一個數(shù)與括號內的數(shù)相乘時只乘第一個數(shù),而不是每一個數(shù)都乘到。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原因歸結起來有兩點:一是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知識沒有完全過關,沒有理解透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沒有抓住乘法分配律的特征;二是學生做題粗心大意,把40后面本應該“×25”的部分忘記了。面對存在這樣問題的學生,教師應及時對犯錯的學生糾錯指正,強調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再出題讓學生練習,加深印象。
錯誤二:學生把幾個乘法算式的積用乘號連接。學生犯這樣的錯誤的原因也是沒有真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即連接幾個乘法算式的運算符號必須與括號內的運算符號同一,教師必須多加強調督促訓練。
錯誤三:本來不能運用乘法分配律的題用乘法分配律計算。犯此錯誤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特征沒有完全掌握透徹;二是對乘法分配律進行了錯誤的拓展運用。針對出此類錯誤的學生,教師應該告知正確的解法,這類型題沒有簡便方法可言。
除了以上幾種錯誤,學生在運用中可能還有其他錯誤,但是只要讓學生牢牢把握乘法分配律的特征,多加強練習,一定會克服。
乘法分配律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一般都不會單純出現(xiàn)(a+b)×c=a×c+b×c的形式,出現(xiàn)得更多的是它的變化形式。常見的變化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變式一:兩個數(shù)的差與一個數(shù)相乘,可以先把兩個數(shù)與這個數(shù)分別相乘,再將兩個積相減,結果不變,用字母表示為(a-b)×c=a×c-b×c的形式。此變式一般是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用,即a×c-b×c=(a-b)×c如:95×187-87×95=95×(187-87)=95×100=9500
變式二:兩個數(shù)的積加上或減去一個數(shù),或者一個數(shù)加上兩個數(shù)的積,其中“一個數(shù)”與乘法算式中的一個因數(shù)相同,也可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變式三:一個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數(shù)乘另一個數(shù),可以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數(shù)改寫成整十、整百、整千加上或減去一個數(shù)的形式再乘另一個數(shù)。
變式四:三個或三個以上乘法算式連加、連減或加減混合,且所有乘法算式中都有一個因數(shù)相同,可以用這個相同因數(shù)去乘另外幾個因數(shù)的和或差。
變式五:幾個乘法算式相加或減,雖然沒有相同因數(shù),但可以通過積不變的性質變出相同因數(shù),從而利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如:8.5×9.9+85×0.01=8.5×9.9+8.5×0.1=8.5×(9.9+0.1)=8.5×10=85,也可以變8.5×9.9=85×0.99;又如:333×9+999×7,算式333×9根據(jù)積不變的原理,把因數(shù)“333”縮小3倍變成“111” ,再把另一個因數(shù)“9”擴大3倍變成“27” ,另一個乘法算式999×7把因數(shù)“999”縮小9倍變成111,再把另一個因數(shù)“7”擴大9倍變成“63” ,最終變形為333×9+999×7=111×27+111×63=111×(27+63)=111×90=9990。
以上這些是乘法分配律比較常見的幾種變形,在實際運用中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例舉。
總之,數(shù)學是千變萬化的,教師只能用教材教,對教材上的各知識點都應當作一些適合學生知識水平的拓展,而不能只是教教材。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會學生思考、討論、探索,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是訓練、培養(yǎng)學生能力和思維不可缺少的步驟。同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指導、概括、總結,把明晰而系統(tǒng)的結論教給學生。只要肯動腦思考,教材上的每一個知識點,我們都能找到更多更好的突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