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涵 向東 龔成彬
關鍵詞 全面二孩 生育權 就業(yè)權 救濟權
基金項目:華北理工大學2017年度“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編號:X2017060)。
作者簡介:易涵,華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向東,華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龔成彬,華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071
筆者利用課余時間對滄州市肅寧縣安寧社區(qū)和北辰社區(qū)進行問卷調查并結合網絡問卷調查,社區(qū)共發(fā)放問卷150份,回收答卷146份,其中有效問卷133份。網絡問卷發(fā)放40份,回收答卷32份,其中有效問卷27份。共計有效問卷160份。無效問卷為多選或漏選問卷。在設計調查表的時候,筆者結合文獻和已有的調查問卷考慮角度進行問卷設計,考慮了多種情況,反映了滄州市肅寧縣地區(qū)生育意愿的現(xiàn)狀和問題。
(一)調查樣本分析
在被調查對象的160人中,男性有30人,占總人數的18.75%,女性有130人,占總人數的81.25%。其中,生二孩的主力軍七零后有68人,占總人數的42.5%。八零后有44人,占總人數的27.5%。婚姻狀況中,已婚人數122人,占總人數的76.25%,未婚人數人,占23.75%。有42個人來自城市,占26.25%,118個人來自農村,占73.75%。已生育二孩的有45人,占28.13%,未生育的有115人,占71.88%。
(二)生育意愿分析
未出臺全面二孩政策時,原本就有一些人有生育的打算,約占總人數的34.78%,但有65.22%的人沒有生育二孩的打算。在全面二孩政策出臺后,表示對其生育意愿有影響的人僅有三分之一,根據數據顯示,32.5%的人表示有影響,67.5%的人表示沒有影響,可見政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效果不是非常顯著。對于二孩政策的看法,大部分人還是持支持態(tài)度的,認為利大于弊的占總人數的86.88%。在生育孩子的考慮因素中,男女都很看重的因素是經濟狀況和時間精力,其它因素中,其中男性比女性更看重社會保障和住房,女性比男性更重身體狀況。
(三)影響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從我們的調查報告可以得出,如果生育二胎,男性和女性主要考慮的因素是經濟狀況、身體狀況和時間精力。經濟狀況在各種影響因素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身體狀況方面,女性更關注身體狀況,約有66.92%的人,超過了男性人數的10%。在住房因素方面,約有38.13%的人表示受到此項因素的影響。在產假保障方面,62.22%的人都希望增加女性的產假時間。有35.56%的人希望增加男性產假時間,其中男性約有16.67%。在法律知悉方面,男女性都覺得全面二孩政策會對女性就業(yè)權有所影響,男性中占56.67%,女性中占63.85%,但覺得現(xiàn)有法律對女性權利保護不到位,其中男性中占80%,女性中占73.08%。男女性在對女性權利保護的提供方面比重相差不大,但有76.67%的男性比女性更希望從法律法規(guī)方面加強女性權利保護。
(四)政策效果分析
大約有32.5%的人表示受到全面二孩政策的影響,86.88%的人認為全面二孩政策利大于弊,說明全面二孩政策是受到大家支持的,給了人們更多選擇的權利,提高了部分人的生育意愿,全面二孩政策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有約65.22%的人表示不愿生育二孩,表明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不愿意生育二孩,全面二孩政策對生育意愿產生影響不夠大。政策預期與生育意愿產生一定的差距,政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不明顯。
生育意愿與政策預期產生隔離,原因是男性家庭責任承擔不夠,對女性權利認識不足,政策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沒有制訂具體的特殊法律政策對女性權利加以保護。政策放開后,應有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障女性的權利,才能更好的提高女性生育意愿,使生育意愿與政策預期更相符合。
我國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反映了我國生育意愿的下降,近年來生育政策逐步放開,但卻沒有明顯提高居民的生育意愿。也就是說,政策預期與現(xiàn)實效果之間出現(xiàn)了隔離。對于女性生育權的法律保護,不僅影響著女性的生育意愿,而且和其他婚姻自主權、生命健康權等其他基本權利密切相關。增強政策立法的社會性別敏感度,必須以社會性別視角分析法律規(guī)范的制定、執(zhí)行、監(jiān)督的動態(tài)全過程。①想要切實提高居民的生育意愿、達到政策的預期效果,應當更加重視女性權利的保護,尤其是法律方面,應當成為女性權利保護最全面有力的保障。
(一)生育權
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在某種意義上強化了女性的生育價值。出于傳統(tǒng)觀念和增加家庭抗風險能力的考慮,女性在家庭人口再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再次顯現(xiàn)。生育權不僅是女性特有的基本權利,也是一項基本人權。女性雖然有決定生育或不生育的權利,但在多子多福、兒女雙全的傳統(tǒng)文化軋縛之下,其決定生育還要面臨更多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的投入和身心健康的消耗。所以對于女性生育權的保護,保護女性的生育權應當充分尊重女性的生育意愿,改變傳統(tǒng)思想中“生育是女性的義務”的老舊觀念。生育的平等則強調生育主體應不分性別、年齡、宗教信仰等因素而都平等享有同樣的生育權。首先,家庭應當尊重女性的選擇,盡力分擔女性的壓力,使女性在關于生育問題的選擇上獲得充分的尊重和自由。使女性獲得充分的家庭支持可以有效調動女性的生育意愿。其次,企業(yè)也應尊重女性的生育權,女職工的生育時間不應被限制,也不能因為女性職工的生育情況而對其產生歧視,甚至減薪、調離工作崗位逼迫辭職等行為。關于生育權的侵權案件,也應當有系統(tǒng)的法律規(guī)定生育權侵權糾紛的解決方式應當趨于法治化。
(二)平等就業(yè)權
由于生理原因和社會特征等因素,女性在家庭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在女性懷孕期間,較多的生育成本都是由女性承擔,如時間、精力和晉升機會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是女性就業(yè)面臨歧視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的勞動法雖然對此有所規(guī)定,但是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并沒有對女性的權益做進一步的保障。應當適當增加男性陪產假時間,一方面可以使男性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承擔起應承擔的家庭責任,另一方面削弱了男性在產假方面優(yōu)于女性的職場競爭優(yōu)勢,使男性和女性在職場競爭中更為平等,減少用人單位對女性的歧視。國家應當出臺配套的政策與法規(guī)對錄用女性職工的用人單位給予獎勵和政策優(yōu)惠。國家應盡可能降低用人單位因二孩政策實施而承擔的成本,從而減少企業(yè)為降低成本而加大對女性職工的不公平待遇。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媒體宣傳方面強化男女平等的觀念,從居民的意識深處消除對女性的歧視,倡導家庭責任共同承擔。
(三)救濟權
當女性的平等就業(yè)權和生育權受到侵害或現(xiàn)實危險時,要有切實可行的法律對女性的相關權利進行救濟。運用法律手段對女性的生育權和平等就業(yè)權進行救濟是為了盡可能的減少女性權利收的侵害。在立法方面,應當確立一定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并且應當加強對勞動法規(guī)的有效執(zhí)行的監(jiān)督。明確規(guī)定懲罰責任一方面增加了違法者的違法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權力受損的女性有一定的心理慰藉。
加強對勞動法規(guī)執(zhí)行的監(jiān)督可以更好的保護女性的平等就業(yè)權,促使企業(yè)減少就業(yè)歧視。同時注重發(fā)揮社會機構和自治組織的作用。如工會、婦聯(lián)和村委會居委會等。當女性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這些組織機構可以發(fā)揮作用,保護女性在工作或家庭生活中的權利。而言之要解決問題就要建立起系統(tǒng)且完善的機制,政府需要做出努力,相關社會團體也要積極的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在實踐中不斷積累豐富的經驗,為所需的群體發(fā)聲,讓更多的女性樹立科學的維權意識,這樣才能全方位保護自身的利益,也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通過法律手段保護女性的生育權、平等就業(yè)權和救濟權可以更切實有效的保護女性的合法權益,減少女性生育二孩的顧慮和壓力,為女性生育二孩提供有利的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更進而有效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從而達到全面二孩政策的政策預期、提高我國人口的生育率、緩解我國的老齡化和人口紅利消失的問題。真正實現(xiàn)我國人口的均衡、性別比例的協(xié)調和社會持續(xù)發(fā)展。
注釋:
向東.性別回歸——社會性別視角下我國法律的檢視及對策.河北法學.2011(1).180.
參考文獻:
[1]肖芳婷.我國二胎高齡女性權利保障研究.湖南:湖南工業(yè)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