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升輝
50歲之后的人生議題,已經是時下最熱門的顯學。很多人習慣稱之為“人生下半場”,我卻認為過度消極,因為好像球賽計時器一直在倒數,滴答滴答告訴你時間越來越少了。
隨著醫(yī)療的進步,保健養(yǎng)生知識的普及,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50歲之后的人生或許比之前更長,我們不該等著它結束,而該期待有一個嶄新的人生即將展開,所以我認為“第三人生”的名稱,可能更有其積極性的意義。
求學階段可稱之為“第一人生”,在為未來的成家立業(yè)做準備。就業(yè)階段可稱之為“第二人生”,在為養(yǎng)家活口、教養(yǎng)子女,還有累積退休準備金努力打拼。這兩個人生,都是“該”做什么,就要做什么的時期,但到了“第三人生”,責任義務已了,該是好好來實現自己未竟的夢想或愿望的時候,也就是“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吧!
很多勵志的書籍都鼓勵大家從年輕的時候,就要聆聽自己內心的渴望,努力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不該被俗世現實所束縛,這才是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但是,如今開始邁入50歲的朋友,都是所謂“戰(zhàn)后嬰兒潮”的世代,從小在威權體制下長大,少有自我的意識,都是遵從父母長輩的教導,走著幾乎相同的人生步調。如今來到了第三人生的門口,才赫然發(fā)現以前為”別人”活太多,為”自己”活太少。有的時候,對自己讓子女能順著他們的心愿去開展人生,其實是非常羨慕的,但人生不可能重來,也沒有必要對以往的平庸、平淡咳聲嘆氣,就趁自己還身強體健之時,趕緊把以前被壓抑過久的自我,徹底解放出來吧!
實現自己的心愿,才能讓人生真正圓滿,但沒有現實的穩(wěn)健經濟基礎來支持,就只是一個浪漫的夢想。這是我在這里寫的第一篇專欄,但我不想從“浪漫”出發(fā),反而要從“現實”談起,因為沒有讓人安心的財務條件,就沒有自在樂活的日子可言。
我不認為該用某個特定的年齡來做為第三人生的起點,甚至做為退休的目標。我們還是應該回歸現實面,從完成必須具備的財務條件,來作為進入第三人生的門票。如果你40歲就具備了這些條件,你的第三人生非常有可能比前兩個人生還長,但如果你到了70歲還無法具備,或許你連第三人生都沒有了。因此,及早開始進行理財的規(guī)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我認為不能或缺的三大財務條件,請自行檢視:
第一、全面的保險。讓你在生病時,有部分的費用能夠讓保險公司來支付,不必完全仰賴退休準備金,讓生活不至于越來越困窘。
第二、自有的房子,而且最好是繳清了貸款。除非你有足夠的錢一直不愁房租的支出,又能維持正常水平的其他生活開銷,不然就必須在第二人生的期間,努力買下一間自己的房子,才能讓你有一個安定的第三人生,否則你將面臨一般房東都不愿租房子給老人的殘酷現實。
第三、未來每年生活費22倍的現金。如果你要一直租房子到往生,就要再加上你從現在活到100歲的房租支出。假設夫婦倆未來一年生活費需要50萬新臺幣,就須準備1100萬新臺幣,其中1000萬新臺幣投資股票,只要賺5%就能賺到生活費,另外100萬新臺幣做預備金,供你們度過兩年股災。
你是否達成了以上的條件呢?如果達成了,恭喜你,美好的第三人生已經就在眼前了。如果還須努力,也希望是已經離目標不遠了,請你除了繼續(xù)努力之外,也可以同時提早規(guī)劃你理想中的第三人生。(摘自《今周刊》)(編輯/費勒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