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肖峰,王玉艷
(九江職業(yè)大學,江西 九江 332000)
鐵皮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功效,是我國傳統(tǒng)名貴中藥材和養(yǎng)生佳品,野生資源由于長期濫采已瀕臨枯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人工栽培技術,目前栽培技術已經成熟,進入產業(yè)化發(fā)展期,但市場上銷售的人工大棚栽培的產品,有效成分含量達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中規(guī)定的指標,品質參差不齊,導致市場混亂價格滑坡。近年來,流行將鐵皮石斛附生在活樹上種植(貼樹法),大多是用麻繩、稻草、麻布條、塑料帶、水苔等將馴化苗綁附在活樹上,通過人工澆水施肥管理,使其成活并附生在樹木上,此法最接近野生鐵皮石斛的生長環(huán)境,產品質量也最好。但林間澆水施肥等管理不像田間這么方便,人力物力投入比較大。本文研究目的是尋求一種操作簡單,管理方便的貼樹方法,一次性種植成活,以便于鐵皮石斛林下種植技術的推廣。
江西農業(yè)大學袁穎丹等[1]在九江研究表明,以馬尾松為附生樹種,分別以草繩、草繩+水苔、木屑、混合基質作為鐵皮石斛幼苗上樹后的生長基質,就不同生長基質處理對鐵皮石斛幼苗生長的影響情況進行試驗,證明混合基質能快速地促進鐵皮石斛的生長。張子燕等[2]對石斛仿野生栽培模式研究表明,貼樹法栽培在成活率和單株鮮重上都顯著優(yōu)于貼石法。九江大江懋農業(yè)科技實業(yè)有限公司在廬山東谷用貼樹法仿野生栽培的鐵皮石斛,多糖含量可達49.9%,比大棚栽培的提高了42.19%左右。
根據鐵皮石斛的生物學習性和生理特性(表1),結合江西廬山地理環(huán)境條件(圖1)分析認為,廬山是藥用石斛的地道產地,在南坡1 000 m海拔以下、北坡900 m海拔以下及東谷、秀峰谷等地區(qū),氣候溫暖、濕潤、蔭涼,具備石斛賴以生存的理想空間,是適合石斛仿野生栽培的地區(qū)。5—6月份廬山溫度、雨量、濕度最適合鐵皮石斛生長,是仿野生栽培的最佳季節(jié)。
表1 鐵皮石斛種植區(qū)域的選擇條件
圖1 廬山的垂直氣候帶
據此分析,將試驗地點設在廬山山南凌霄茶場,海拔900 m左右,屬于中亞熱帶氣候,試驗日期自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
種苗。10月份以后,選擇廬山野外生長健壯鐵皮石斛為母株,采集成熟飽滿蒴果留種,通過組培快繁得到組培苗。原球莖和不定芽的繼代次數控制在6代以內。組培苗溫室內馴化6個月以上,選擇生長健壯根系發(fā)達苗備用。
基質。木材加工廠收集松樹皮,粉碎成1~2 cm顆粒,用1∶500 EM菌液拌料發(fā)酵6個月,過1 cm孔徑篩,曬干備用[3]。
石子。建筑用瓜子片(1~2 cm青石顆粒),過1 cm孔徑篩備用。
清水。收集試驗地雨水,沉淀后備用。
農用保水劑。聚丙烯酰胺10目顆粒,購自任丘市廣匯化工產有限公司。
EM菌。種植用EM菌菌種,購自河南省中農康畜貿易有限公司,配制成1∶500菌液備用。
種植容器。用500 mL礦泉水瓶自制,瓶身用電烙鐵穿孔,間距3 cm打孔4排豎向孔,剪去瓶底備用(圖2)。用于貼樹栽培時,沿著“T”形線剪口,鐵釘固定到樹上。
圖2 種植容器的大小
附生樹種。郁閉度70%左右杉樹林。
基質選擇試驗?;|分為純樹皮基質(粒徑1~2 cm)、混合基質(40%石子+60%樹皮),分別添加0.5、1.0 g保水劑。S1、S2、S3分別為樹皮基質的無保水劑及含0.5、1.0 g保水劑,H1、H2、H3分別為混合基質的無保水劑及含0.5、1.0 g保水劑;與雨水對比的設為G組。比較自然吸水、保水性和添加農用保水劑后各處理的吸水保水效果,篩選吸水、保水性能最佳組合,每處理重復10次。
貼樹方法試驗。鐵皮石斛新生的根系才能吸附到活樹樹皮上生長,一般需要3個月以上才能建立附生關系,在這期間必須供給石斛苗生長的水分和礦質營養(yǎng),常見的草繩等綁縛方式需要通過人工水肥管理度過“斷乳期”,本試驗改進附著方式,用飲料瓶改造后作為附著容器,裝載栽培基質后將馴化苗固定到樹干上,不再需要人工管理便可一次性成活。
1.4.1 基質自然吸水性比較
將純樹皮基質和混合基質分別裝于自制種植瓶中,置于水深3 cm塑料周轉箱中,任其自然吸取水分,隔周記錄吸水后重量,直至不再增加重量為止。注意補充周轉箱中水到3 cm水位線。
1.4.2 基質飽和吸水性比較
分6組,純樹皮基質、混合基質、分別添加0.5、1.0 g保水劑基質,裝于種植瓶中,清水浸泡至恒重,記錄吸水后重量。純樹皮組合中1.0 g保水劑量約占總重量1%左右。
1.4.3 基質保水性試驗
將吸水飽和各組基質置于通風、不受雨淋和日曬的場所,任其自然蒸發(fā),隔周稱量重量,計算失水量,同時用雨水做蒸發(fā)對比。
1.4.4 貼樹方法改進試驗
在離地面1~3 m樹桿上,3~5株為1叢,叢與叢縱向間距50 cm,橫向間距10~20 cm,交叉分布種植。將石斛馴化苗舒展好根系,用15 mm線卡將其固定于樹干上,套上500 mL礦泉水瓶制作的定植瓶,25 mm鞋釘固定,裝入樹皮基質,在透氣孔附近每瓶加入農用保水劑1 g,在根系附近添加緩釋肥(如奧綠肥315號)2.5 g·叢-1,澆足水即可(圖3)。
基質吸水試驗在38 d后基本達到恒重(表2),基質自然吸水線高度在11 cm左右,樹皮基質吸水性優(yōu)于混合基質,純樹皮自然吸水量比混合基質每種植瓶平均高出15 g,含水量高出11.49%;添加1.0 g農用保水劑后,純樹皮基質飽和吸水量增加90 g,混合基質飽和吸水量增加86 g。
圖3 鐵皮石斛的貼樹種植
基質種類不加保水劑添加保水劑500cm3干重/g自然吸水38d后重量/g自然吸水量/g基質浸泡飽和后重量/g浸泡飽和吸水量/g相對吸水率/%0.5g保水劑飽和吸水量/g相對飽和吸水率/%含1.0g保水劑飽和吸水量/g相對飽和吸水率/%樹皮971565921411750.43159135.90207176.92混合3473914446011338.94155137.17199176.11
自然蒸發(fā)試驗結果(圖4)表明,飽和吸水的各組基質失水趨勢基本一致,第6周后,混合基質組基本干透,持水量為0,純樹皮基質組平均重量也接近干重,樹皮+1.0 g農用保水劑組合表現最佳,第8周后平均持水量仍有83 g,其次是混合基質+1.0 g農用保水劑組合,第8周后持水量53 g。
與雨水蒸發(fā)比較(圖5),試驗后期由于溫度升高,雨水蒸發(fā)量明顯高于各組基質,說明基質都具有一定的保水性。
圖4 基質水分自然蒸發(fā)的走勢
礦泉水瓶比稻草繩、布條、一次性杯等更牢固耐用,其中方形礦泉水瓶與樹干附著最緊密。
基質吸水試驗表明,基質自然吸水線高度在11 cm左右(圖4),設計500 mL礦泉水瓶12 cm作為根系生長空間,完全能滿足石斛生長需要。
底部貯水設計在夏季高溫季節(jié),易導致基質腐爛變臭,引起石斛爛根現象,通過在基質發(fā)酵時用1∶500EM菌液拌料,或定植后用1∶500 EM菌液澆灌,有效解決了基質發(fā)霉腐爛、石斛爛根問題。
礦泉水瓶底部貯水高度80 mm,平均貯水量200 g左右,按雨水蒸發(fā)試驗(試驗時期2016年3—4月)(圖5),理論上可增加7周左右供水期,廬山全年降雨量大于蒸發(fā)量,底部貯水完全能滿足石斛生長需要。
圖5 廬山及周邊地區(qū)降雨量或蒸發(fā)量的比較
純樹皮+1%保水劑基質吸水性和保水性最好,比較適合用于鐵皮石斛的貼樹法栽培。采用15 mm左右線卡固定石斛馴化苗,用方形500 mL礦泉水瓶裝載純樹皮+1%保水劑基質,固定石斛根系,同時用1∶500倍EM菌液澆灌基質,有效防止了基質發(fā)霉和腐爛變質,實現一次性附著成活,仿野生栽培的成活率達100%。成活后基本不需要人工管理,省去了林間澆灌等設施投入。鐵皮石斛活樹附生栽培創(chuàng)新研究,總結出了林下栽培鐵皮石斛貼樹法新模式,對山區(qū)在不破壞自然環(huán)境前提下,發(fā)展林下經濟、幫助農民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和脫貧致富有深遠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袁穎丹,李志,胡冬南,等. 鐵皮石斛活樹附生原生態(tài)栽培模式研究[J]. 經濟林研究,2015(4):44-48.
[2] 張子燕,石海英,白音. 石斛仿野生栽培模式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7(8):56-58.
[3] 陳美欽. 鐵皮石斛無土栽培基質選擇與營養(yǎng)液配方的優(yōu)化[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