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記者 侯勁松
靳偉華,《檢察風云》主編,曾任《民主與法制》記者、編輯。作為一名從業(yè)30年的資深政法媒體人,經歷過傳統媒體的輝煌,現在卻要面對新媒體強勢崛起的緊逼,“不轉型是等死,轉型是找死”,內心是矛盾糾結的。但她始終認為,無論技術如何發(fā)展、終端如何變化、傳播方式如何不同,它畢竟是載體,不能和內容混為一談。技術的東西是可以復制的,任何形態(tài)的信息播放,要吸引受眾,內容永遠是首位的。
《檢察風云》雜志是1993年8月經由上海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決定,以期刊作為宣傳載體和傳播手段,正式創(chuàng)辦的法制新聞綜合期刊,向社會公開發(fā)行。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作為雜志的主管、主辦單位,對雜志的辦刊宗旨、刊物定位、發(fā)展目標等重大方針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雜志秉承“弘揚廉政文化,傳播法制文明”的辦刊宗旨。
靳偉華介紹道,1997年11月,為了不斷擴大法制期刊的社會效益,經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批準,雜志由上海市人民檢察院與中國檢察出版社聯合主辦。由此,《檢察風云》走出了一條由國家級出版單位和地方雜志社聯合辦刊的新路,且被實踐證明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創(chuàng)新之路。
1999年1月,為了適應市場發(fā)展的需要,提升刊物的品質,《檢察風云》雜志在全國法制類期刊中,率先運用全彩色印刷,極大地提高了刊物的視覺效果和閱讀美感。之后,雜志由月刊改為半月刊,這一舉措對擴大信息內容、豐富報道形式、強化雜志的新聞性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也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
2018年是《檢察風云》創(chuàng)刊25年,《檢察風云》雜志始終求創(chuàng)新、圖發(fā)展,善于探索、勇于實踐,堅持自己的辦刊方針和刊物特色,不斷追求雜志的高品位、高格調、高水準,從而使雜志的質量逐年提升。
《檢察風云》是一本立足檢察具有廣大社會影響力的法治綜合新聞期刊,始終堅持具有檢察特色的法制宣傳報道,積極探索將檢察文化的傳播以新聞方式予以表現之路。一方面,《檢察風云》是宣傳上海乃至全國檢察系統創(chuàng)新工作和經驗的平臺;另一方面,《檢察風云》又是全國檢察系統豐富的案件資源支撐起的法制新聞平臺。
“依靠檢察系統的辦案富礦,我們報道了大批發(fā)生在黨政機關、司法機關、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的重特大職務犯罪和腐敗案件。在報道這類案件的同時,注重探討其犯罪根源,對一些制度漏洞進行反思,以主流的價值觀去引導讀者進行思考?!苯鶄トA說道。
創(chuàng)刊至今,《檢察風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連年獲獎。1999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列入全國核心期刊的“中國期刊方陣”,并獲得“雙效”期刊的稱號;2001年至2006年,連續(xù)三次榮獲最高人民檢察院頒發(fā)的全國檢察機關精神文明建設金鼎圖書獎;2007年7月,入選“百種優(yōu)秀期刊進連隊”名單;2009年3月,被上海市委政法委評為綜治宣傳工作先進集體;2009年8月,被華東地區(qū)報刊評審委員會評為華東六省一市優(yōu)秀期刊;2011年1月,總編輯吳元浩和主編靳偉華分別獲“第三屆上海市期刊優(yōu)秀工作者”和“第三屆上海市社科專業(yè)學術類期刊優(yōu)秀工作者”稱號;2013年5月,檢察風云雜志社榮獲上海市新聞出版行業(yè)文明單位。
靳偉華說,《檢察風云》始終是廉政文化的倡議者和推動者,曾在期刊上多次就廉政文化專題進行討論,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和讀者的共鳴。在欄目設置上,“反腐報道”作為《檢察風云》關注板塊的重點固定欄目,也已經存在十多年了,每期推出三四篇反腐案件,上至省部級高官,下至鄉(xiāng)一級的村官。前幾年,根據這個欄目刊登的案件進行輯選匯編成《大案追蹤》一書,該書數字版僅在鳳凰網上的點擊率就達到300多萬次,可見受歡迎程度。
>> 靳偉華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新媒體不斷的沖擊,靳傳華說,《檢察風云》目前有15萬冊的月發(fā)行量,覆蓋到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
吳邦國、張思卿、賈春旺和費孝通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歷任檢察長秦昆、王興、石祝三、倪鴻福、吳光裕等都曾為雜志親筆題詞勉勵。
靳偉華說,現在很多人都說終端為王,傳統媒體發(fā)展經過PC時代,再到現在移動媒體,終端一直都在變,因此,大家認為誰掌握終端誰就最終獲勝。最初階段的新媒體是資本+技術+內容,現在的新媒體首先是內容,然后是資本+技術,原先強調的是新媒體,而現在強調的是媒體的新,兩者還是有所區(qū)別的。
“我始終認為傳統媒體要生存和發(fā)展,‘內容為王’是最根本的,而做好內容,拓寬稿源、發(fā)展高質量的作者又是最基礎的。”
她認為,技術推動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這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要件。新媒體是技術的產物,更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員,我們也在被新媒體包圍,被新媒體吸引,成為新媒體的需求者而擁抱著新媒體,我們的內心是矛盾的。但如果一個新技術的出現,在文化傳播和信息推送上有著更大作為、得到受眾普遍歡迎時,她替代傳統耗時耗材的媒體形式,是社會的進步,是趨勢,我們應該欣然接受。
對于《檢察風云》創(chuàng)新思維很重要的,但堅守也很重要。國外辦雜志的人常說一句話,雜志是不與陌生人說話。她曾去澳大利亞培訓,切身體會到了這一點,澳大利亞同行非常講究雜志的獨特性,獨特性的雜志才能吸引獨特的受眾,也就是說雜志是有氣質的,才能吸引喜歡這種氣質的讀者,雜志和受眾之間是互動的。不了解這本雜志,從來不看這本雜志的人,我也不需要你,這其實是一件很有范兒的事。
“以前傳統媒體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影響力慢慢地傳播出去,把喜歡我的人慢慢地聚集進來。而現在的新媒體要使出渾身的解數,不管對方是否與自己有一樣的氣質,硬要去把他吸引過來,硬要圈粉,大家都很急躁,到最后只是為了圈粉,從而疏忽在內容上的用勁用力。所以我認為創(chuàng)新是重要的,但堅守更重要,我們就是認認真真做好內容,《檢察風云》作為檢察機關主辦的雜志,又是一個法制綜合型的半月刊,在講好檢察故事的同時,還要講好法治故事,然后再講好中國故事?!?/p>
靳偉華認為政法雜志是傳播正能量的雜志,其他的雜志是無法與政法雜志的內涵相比,因為法律涵蓋和滲透了社會各個層面,尤其現在是十四五普法期間,強調的誰執(zhí)法誰普法。作為檢察機關的雜志,更應主動承擔檢察工作普法的義務。
“《民主與法制》是國內第一本扛起法治大旗的雜志,后來的《檢察風云》也可以說是一種跟進,為中國的法治進步鼓與呼,如果政法雜志能夠形成一個方陣,能發(fā)揮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今年我們開設了一個新的欄目《城市與法》,法最早起源于城市,我們請了一位法學博士專門寫世界一些著名的城市發(fā)生過的重大案件、事件,如巴黎、倫敦、柏林等城市。《倫敦:尋找法律文明的縮影》一文講述道,倫敦是西方文明的縮影,特別對法律人來說,走過貝克街221號、老貝街、林肯律師會館、倫敦塔和威斯敏斯宮,就仿佛人類法律演進的萬花筒,走在法律痕跡抹之不去的時光隧道之中。文章把城市發(fā)展與它的立法結合起來,這些立法推動著世界法治文明進步,在讀者中還是很受歡迎的。我們現在真的是認認真真地在做內容,希望把這些內容打磨得很經典?!?/p>
她覺得做雜志要有一份淡泊的心,不要很急躁,不要急著去融合。融合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合中也會失去一些自己的東西?!稒z察風云》早在13年前開始辦官方網站,但效果并不理想。微信也是一種新媒體,但畢竟是一個群,而且是一個封閉式的群,推廣要花很多的精力,并且花上很大精力也不一定有效果。
“我們開新浪微博時,微博最火的一波早就過去了,雖然起步比較晚,我們把精力用下去,還是有些效果,現在有8萬多粉絲。去年我們在今日頭條開設了媒體公眾號,一年多一點時間,看到了我們的一些影響力,一些反腐的稿件點擊量達到100W+,編輯也很興奮,今日頭條在每篇文章后附有推送廣告,我們也因此有了幾千元的盈利,但是對于像《檢察風云》這種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的盈利模式還是沒有找到?!苯鶄トA說道。
靳偉華表示,無論技術如何發(fā)展、終端如何變化、傳播方式如何不同,它畢竟是載體,不能和內容混為一談。技術的東西是可以復制的,任何形態(tài)的信息播放,要吸引受眾,內容永遠是首位的。所以,面對新媒體的風起云涌,我們需要一份冷靜和淡定,需要一份堅持和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