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康
王海明在今年表彰大會上
1964年8月出生的王海明,是山東成武人,現任菏澤市林木保護站二級應用研究員。自1985年7月參加工作至今,王海明一直在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第一線,堅持邊研究邊推廣,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啄木鳥,奉獻著心血,護衛(wèi)著森林,為全市林業(yè)發(fā)展和生態(tài)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大家親切地譽為“平原森林的啄木鳥”。
為及時掌握病蟲害的發(fā)生動態(tài),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使王海明養(yǎng)成一個習慣,只要條件允許,他每天都會早起,或利用周末時間騎自行車到郊區(qū)林地里轉轉,掌握第一手資料。常年以來,在他的生活中,一瓶水兩個饅頭已經成為了飲食標配。因為經常穿梭在各大林地之間,被蚊叮蟲咬更是家常便飯。王海明回憶道“接觸有毒昆蟲后,胳膊經常被撓爛,有些重毒的蟲子甚至會危及生命。”
在這種敬業(yè)精神下,他先后積極開展了美國白蛾、楊尺蠖等重大食葉害蟲的研究,積極試驗并推廣了“6HY-25”型煙霧機防治楊尺蠖技術,取得了“煙到蟲除”的良好效果,解決了林農多年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難題。
此外,他還策劃并實施了飛機防治和各種地面防治措施。2010年以來,菏澤累計飛防美國白蛾1000余萬畝,直接經濟效益9億余元,實現了“有害不成災、有情不暴發(fā)”的目標,有效鞏固了綠化成果。
20世紀80年代,普通公眾對保護野生動物的認識幾乎是一片空白,野生動物也幾乎處于被人漠視和任人宰割的境地。針對一些不法分子經常獵殺保護動物、受傷落難的動物很難得到及時救助的情況,王海明與同事積極籌備,于1987年元月成立了菏澤市野生動物保護協(xié)會,并分別于2000年5月和2003年9月在菏澤天香公園和牡丹區(qū)兒童公園設立兩處“菏澤市珍稀野生動物救護中心”。
為加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保護,他還對全市濕地資源開展搶救性修復,加快了濕地公園的建設和宣傳力度。目前,菏澤已建立濕地公園14處,其中國家級4處、省級10處。
30多年來,王海明主持完成了全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大力普及保護知識,積極組織救護落難珍稀野生動物,嚴厲打擊亂捕濫獵違法行為。他先后參與查處捕殺黃鼬、青蛙、鳥類等違法捕獵案件80余起,組織救護白鸛、大天鵝、灰鶴、豹貓等珍禽珍獸200余只,組織放生青蛙12萬余只,使亂捕濫獵、非法收購鳥類及其它野生動物現象大為收斂,有力地震懾了犯罪,教育了群眾,菏澤出現了“鳥語聲聲林海綠”的喜人景象。
正是這份堅持和責任,讓王海明在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科研創(chuàng)新等工作中碩果累累。
30多年來,王海明共完成科研成果21項,編制大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12篇,在省級以上科技刊物發(fā)表論文38篇,著作1部。理論只是奠基,王海明還通過各種渠道將自身成果傳播出去,無償為群眾提供防治技術服務,他先后在《中國森防信息網》、《山東科技報》、《菏澤日報·農民之友》等報刊上發(fā)表科普文章200余篇,在菏澤市廣電局《田園風》、《農事新說》等欄目做節(jié)目100余期,病蟲害發(fā)生防治季節(jié),他還經常深入鄉(xiāng)村開展送科技下鄉(xiāng)活動,將技術送到田間地頭。
今年2月27日,在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王海明被授予“市重大科技貢獻獎”。面對這份殊榮,王海明激動地說:“我將把這份榮譽轉化為繼續(xù)前進的動力,把我的一生獻給蔥郁的樹林,獻給心愛的事業(yè)!”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王海明向小學生普及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