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潤川,蘭玲鮮,謝志滿,梁茂裕,葛利輝,羅向佳,何 琦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第四人民醫(yī)院/廣西艾滋病臨床治療中心:1.綜合內(nèi)科;2.腎病科及血液透析室;3.感染疾病艾滋病科;4.B超室;5.統(tǒng)計室 530023)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患者由于細胞免疫嚴重缺陷,易并發(fā)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直接或間接導致機體重要器官(心肝腎肺等)損害,從而危及生命。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相關(guān)性腎病(HIV-associated nephropathy,HIVAN)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HIV/AIDS)相關(guān)性腎臟疾病引起腎損傷的主要類型,常表現(xiàn)為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失調(diào)和急性或慢性腎衰竭,預(yù)后較差,終末期腎病-尿毒癥期是AIDS總末期死因之一[1-2]。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HIVAN患者的發(fā)病存在地域性及種族差異。隨著AIDS抗病毒治療的普及,HIV感染患者中存在著多重慢性腎臟疾病的危險因素,無癥狀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早期均有特征性腎臟病變,臨床上常表現(xiàn)為進行性蛋白尿、腎病綜合征等,部分導致機體多個器官受累,晚期進展為終末期尿毒癥而死亡。慢性腎臟疾病(CKD)是AIDS相關(guān)并發(fā)癥中一個重要的疾病。為了解本中心HIV/AIDS相關(guān)性腎臟疾病患者臨床特征及預(yù)后情況,本研究對艾滋病病區(qū)住院的450例HIV/AIDS合并腎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中心就診的HIV/AIDS合并腎損傷4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全國AIDS診療規(guī)范。隨訪至少6個月并記錄相關(guān)臨床資料。本研究通過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實驗室指標監(jiān)測
1.2.1.1HIV病毒載量檢測、外周血CD4+T、CD8+T淋巴細胞計數(shù)均由本中心艾滋病實驗室完成。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shù)由COULTER EPICS XL流式細胞儀檢測;HIV-1 RNA定量應(yīng)用美國羅氏公司試劑盒,按照說明書進行檢測。
1.2.1.2血生化等指標測定 用美國雅培公司C8000全自動生化儀測定:肝腎功能的生化指標如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ST)、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尿素(UREA)、尿酸(UA)及血清鉀離子(K+)、心肌酶譜、血脂分析等。血清胱抑素(Cys C)用比濁法測定。糖類抗原125(CA-125)為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凝血4項[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用半自動凝血儀檢測。腎小球濾過率(eGFR)計算采用改良中國人的MDRD(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公式。
1.2.1.3病原學診斷方法 病原體是可造成人或動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寄生蟲、真菌)或其他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本研究主要用以下方法檢測:(1)細菌病原體檢測,細菌鑒定儀或病原學培養(yǎng);(2)結(jié)核桿菌,痰涂片找結(jié)核桿菌及分枝桿菌培養(yǎng),或病理診斷;(3)真菌,涂片鏡檢及培養(yǎng);(4)耶氏肺孢子菌,肺泡灌洗液鏡檢包囊;(5)弓形蟲,弓形蟲抗體檢測;(6)皰疹及巨細胞病毒(CMV)檢測,血清抗單純皰疹病毒(HSV)抗體及CMV抗體。
1.2.2診斷標準
1.2.2.1AIDS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感染分會《艾滋病診療指南》的診斷標準[3],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疾病預(yù)防控制中心和本中心艾滋病實驗室Western blot檢測,確認試驗HIV-1抗體陽性結(jié)果。
1.2.2.2腎損傷定義及診斷、分期標準 (1)參照貝正平,蔡映云主編《內(nèi)科疾病診斷標準第2版》腎損傷評價方法,包括腎排泄功能測定、尿蛋白定性和定量檢測及腎活檢等。急性腎損傷(AKI)診斷及分類[4]:AKI是指3個月內(nèi)的腎功能或結(jié)構(gòu)方面的異常,包括血、尿、組織檢測或影像學方面的腎損傷標志物異常。目前統(tǒng)一定義為Scr升高絕對值大于25 mmol/L或Scr較前大于50%或尿量減少(尿量小于0.5 mL·kg-1·h-1,時間超過6 h)。(2)慢性腎臟病(CKD)定義[5-6]:腎損傷(腎臟結(jié)構(gòu)或功能異常)大于或等于3個月,伴或不伴有GFR的降低,表現(xiàn)為下列異常之一。①有病理學檢查異常;②有腎損傷的指標,包括血、尿檢查異常,或影像學檢查異常;③GFR<60 mL·min-1·1.73 m-2持續(xù)3個月及以上,有或無腎損傷。(3)HIV相關(guān)性腎臟疾病診斷標準:①符合HIV/AIDS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經(jīng)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疾病預(yù)防控制中心Western blot確認HIV-I抗體陽性。②符合CKD診斷標準。(4)CKD腎功能分級:1級為GFR正常或增加的腎損傷(≥90 mL·min-1·1.73 m-2);2級為GFR輕度減少的腎損傷(60~89 mL·min-1·1.73 m-2);3級為GFR中度減少的腎損傷(30~59 mL·min-1·1.73 m-2);4級為GFR嚴重減少的腎損傷(15~29 mL·min-1·1.73 m-2);5級為腎衰竭或尿毒癥期(<15 mL·min-1·1.73 m-2)或透析。
1.2.2.3死亡主因標準 按照中國疾病預(yù)防控制中心編寫的《全國疾病監(jiān)測系統(tǒng)死因監(jiān)測工作規(guī)范(試行)》執(zhí)行。
1.2.3慢性腎功能患者觀察指標 符合慢性腎損傷患者360例,根據(jù)CKD腎功能分期病例數(shù)分組:G1~2期85例(A組),G3期98例(B組),G4期134例(C組),G5期43例(D組),并觀察分析其臨床特征及實驗室指標。
2.1一般資料 本研究收治的4 328例HIV/AIDS患者合并腎損傷450例(10.4%),其中男328例(72.9%),女122例(27.1%),年齡(42.66±24.82)歲,BMI(19.2±2.24)kg/m2。根據(jù)流行病學統(tǒng)計分析結(jié)果如下:(1)AIDS感染途徑包括吸毒76例(16.9%),性途徑182例(40.4%),靜脈吸毒+性途徑56例(12.4%),與血液制品有關(guān)7例(1.6%),垂直傳播2例(0.4%),其他原因127例(28.2%)。(2)HIV/AIDS合并腎損傷病因:吸毒史76例(16.9%),腎病家族史15例(3.3%),腎毒性藥物史9例(2.0%);合并高血壓58例(12.9%),糖尿病32例(7.1%),高血壓+糖尿病22例(4.9%),合并HCV感染20例(4.4%)。(3)符合并接受高效抗反轉(zhuǎn)錄病毒治療(HAART)治療279例(62.0%),完成3個月以上HAART治療226例;非接受HAART治療171例(38.0%)。(4)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分類,水腫269例(59.8%),腎體積增大216例(48.0%),蛋白尿陽性414例(92.0%)。(5)按照初診時CD4+T淋巴細胞數(shù)量分類:平均為(286.00±112.36)×106/L,其中≥350×106/L者136例(30.2%),>200~<350×106/L者112例(24.9%),>50~≤200×106/L者182例(40.4%),≤50×106/L者20例(4.4%)。(6)HIV-RNA病毒載量平均(632.12±892.64)copies/mL,最低水平為小于66 copies/mL,最高值6.87×104copies/mL。(7)按照急慢性腎損傷標準分類:AKI 90例(20.0%),CKD 360例(80.0%);全因死亡53例,病死率11.8%。年齡、性別、BMI、AIDS危險因素及相關(guān)并發(fā)癥等因素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CKD患者腎功能分級與實驗室各監(jiān)測指標比較 各組間各項監(jiān)測指標比較見表1。結(jié)果顯示隨診腎損傷加重,腎功能分級升高,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及血清清蛋白定量下降,HIV-1 RNA載量上升,24 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膽固醇、Cys C、CA-125指標均升高。組間比較,B組與A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組各項指標與A 、B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D組與C組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24 h尿蛋白定量、Cys C及CA-12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HIV-1 RNA載量、血清膽固醇、血清清蛋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合并各種疾病
2.3.1機會性感染 450例HIV/AIDS合并腎損傷患者中226例(50.2%)發(fā)生機會性感染,與終末性腎病或死亡相關(guān)12例(5.3%)。其中感染有1、2、3、4、5種病原及不明病原分別為67例(29.6%)、53例(23.5%)、50例(22.1%)、16例(7.1%)、13例(5.8%)、27例(11.9%),兩種以上病原感染率占70.4%。本研究中最常見機會性感染的系統(tǒng)感染順序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膚感染、、心血管系統(tǒng)感染、顱內(nèi)感染、血液系統(tǒng)感染,感染1、2、3、4、5個部位的患者數(shù)分別為62例(27.4%)、72例(31.9%)、35例(15.5%)、31例(13.7%)、26例(11.5%),兩個以上部位感染率占72.6%。合并機會性感染623例次,多為混合型感染,出現(xiàn)真菌性機會性感染196例次,細菌性機會感染171例次,病毒性感染(EB病毒13例次,巨細胞病毒17例次,HCV病毒23例次,Ⅱ型單純皰疹病毒21例,其他15例次)89例次,結(jié)核分枝桿菌感染36例次,弓形蟲27例次,不明原因病原112例次。感染部位分別為肺部146例次,口腔121例次,其他全身性播散性疾病88例次,胃腸道感染72例,血液感染(菌血癥)62例次,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33例次,皮膚軟組織感染65例次,尿路感染52例次,眼部感染19例次及其他部位27例次。
2.3.2非機會性感染 與腎損傷可能相關(guān)的非機會性感染疾?。盒难芗膊〔l(fā)癥如心力衰竭、心腎綜合征、心源性休克42例次,動脈粥樣硬化癥16例次,電解質(zhì)紊亂72例次,腎血容量不足46例次。阻塞性泌尿道疾?。耗I結(jié)石108例次,輸尿管結(jié)石64例次,腎腫瘤8例次,單發(fā)性腎囊腫26例次,多發(fā)性腎囊腫12例次,藥物性相關(guān)性腎損傷37例次,肝腎綜合征5例次。機會性腫瘤: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次,卡波肉瘤3例次,HIV相關(guān)性腦病12例次,其他76例次。
2.3.3HIV/AIDS合并腎損傷HAART治療前后各指標比較 本研究符合并接受HAART治療279例(62%),有78例行血液透析治療,8例行腹膜透析。無腎移植患者。本研究數(shù)據(jù)中HAART治療應(yīng)用替諾福韋有88例,因為腎功能加重停用15例,因其他原因如肝功能異常、胃腸道反應(yīng)加重不耐受等停用5例,更換其他抗病毒藥物后,可以耐受。其余患者繼續(xù)使用達觀察期滿。接受HAART治療前后各觀察指標比較結(jié)果顯示,經(jīng)過HAART治療6個月,患者腎功能Cys C、UREA、24 h尿蛋白定量、Scr指標明顯下降(P<0.05),而Ccr及eGFR指標升高(P<0.05),見表2。
2.4HIV/AIDS合并腎損傷患者預(yù)后及死因分析 本研究統(tǒng)計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就診HIV/AIDS患者4 328例中,合并腎損傷450例,患病率10.4%。再次入院率34.2%,終末期腎病12.4%,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27.1%,住院病死率10.4%。360例CKD患者中,G5期43例,有3例6個月內(nèi)進展為終末期腎病。AKI與CKD患者間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和終末期腎病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再次入院率、全因死亡率及住院病死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KD患者更高,見表3。
表1 各組各監(jiān)測指標比較
a:P<0.05,與A組比較;b:P<0.05,與B組比較;c:P<0.05,與C組比較
表2 HAART治療前后腎功能各指標觀察比較
表3 AKI與CKD患者各指標比較[n(%)]
a:P<0.05,與AKI患者比較
HIVAN是由 HIV感染所導致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腎臟疾病,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大量蛋白尿和短期內(nèi)腎功能迅速減退,腎臟病理損害以塌陷性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為特點,伴足細胞增生/肥大和足突融合、嚴重的小管間質(zhì)炎癥和腎小管微囊擴張。該病是引起 HIV感染患者終末期腎衰竭(ESRD)的主要原因。目前HIV/AIDS合并腎損傷臨床流行病學等研究報道較為少見,結(jié)果也存在差異[7-8]。HIVAV患者的發(fā)病存在地域性和種族差異,國外文獻報道紐約、邁阿密等地的發(fā)病率為8%~11%,部分地區(qū)達32%,而舊金山及貝塞斯達等地低于2%;黑人及海地裔易患HIVAN,其發(fā)生風險比白人高12.2倍,且黑人的臨床表現(xiàn)更嚴重[7-8]。HIVAN在男性發(fā)病率較高,男性與女性患者之比約為10∶1。本組患者中,男性比重較高,男∶女性別比為3.13∶1.00,平均年齡偏高[(42.66±24.82)歲],BMI偏低,臨床表現(xiàn)多樣性,以CKD為主,表現(xiàn)為腎腫大、水腫、蛋白尿等;腎功能指標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eGFR下降,Scr、UREA升高,24 h尿蛋白定量增加,監(jiān)測HIV-1 RNA載量有上升趨勢,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及血清清蛋白定量下降,血清膽固醇、Cys C、CA-125指標升高,并與腎功能分級升高有一定關(guān)系,但它們之間相互關(guān)系及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獨立臨床研究證實[9]?;颊卟〕讨谐3:喜⒂懈鞣N機會性感染,感染率達50.2%,也合并有其他非機會性感染和非機會性感染并發(fā)癥或HIV相關(guān)性疾病等,這可能成為HIV/AIDS合并腎損傷患者病情進展促進因素。
目前大多數(shù)專家達成共識,HIVAN腎臟損傷機制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1)HIV對腎臟的直接損傷。相關(guān)臨床研究文獻報道提示HIV可直接感染腎組織,造成腎臟損傷,常見腎臟增大、微囊狀腎小管擴張、腎小管間質(zhì)炎癥、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及腎小球上皮細胞增殖等典型的組織學特征[10]。(2)機會性感染對腎損傷。機會感染是AIDS主要并發(fā)癥之一,也是引起腎臟損傷的主要原因。AIDS機會性感染主要病毒:CMV、HCV病毒、腺病毒、EB病毒、Ⅱ型單純皰疹病毒等[11-12],均能引起免疫復合物性腎炎[13]。病理表現(xiàn)為局灶性、彌漫性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管萎縮,急性腎小管壞死和局灶性間質(zhì)性腎炎等,均可引起腎功能急性損害,部分可以引起脂代謝異常,導致腎小球動脈硬化和腎小球損傷。(3)藥物對腎臟的損傷。大多數(shù)是由于機會性感染所致的感染性休克和腎毒性藥物的使用引起,比如有腎毒性的抗生素、抗真菌的兩性霉素等[14-15]。另外HAART治療藥物如利托那韋可引起急性腎衰竭,茚地那韋引起腎結(jié)石、腎萎縮、間質(zhì)腎炎及持續(xù)性白細胞膿尿的腎損傷。而無環(huán)核苷類的抗病毒藥物阿德福韋酯,為腎代謝原型排除,可引起腎小管毒性,導致腎衰竭、低鉀、低磷血癥等。本研究人群中腎結(jié)石108例次,輸尿管結(jié)石64例次,藥物性相關(guān)性腎損傷37例次,嚴格安全使用腎毒性藥物可以降低腎損傷的風險。(4)靜脈吸毒海洛因引起腎臟損傷。本研究患者中,AIDS高危因素吸毒76例(16.9%),靜脈吸毒+性途徑56例(12.4%)。根據(jù)文獻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部分臨床研究報道:靜脈注射毒品可導致多種形式的腎臟損害,尸體解剖主要的病理表現(xiàn)有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局灶性階段性腎小球硬化及間質(zhì)性腎炎等,符合HIVAN臨床病理表現(xiàn)。(5)其他為基礎(chǔ)疾病及其并發(fā)癥,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導致的腎損傷。因此,針對以上腎損傷機制積極防治HIV相關(guān)性腎臟疾病,可以降低和延緩腎損傷,減少終末期腎病發(fā)生。
YANAGISAWA等[16]在日本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HIV感染者中CKD的患病率為15.4%,而本組患者無行腎移植治療者,終末期腎病患率12.4%,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27.1%,再次住院率34.2%,全因死亡率11.8%,本研究各指標與國外文獻報道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各國HIV感染率及患者生存時間不同有關(guān)[17]。本研究經(jīng)過HAART治療等綜合治療6個月,實驗室腎功能檢測指標Ccr、eGFR升高,尿蛋白下降,腎功能改善,說明以HAART治療為基礎(chǔ)的綜合治療對HIV/AIDS合并腎損傷患者有效。因此,根據(jù)指南,HIV/AIDS合并腎損傷患者的治療應(yīng)針對病因、危險因素、基礎(chǔ)疾病及并發(fā)癥等進行綜合內(nèi)科治療,及早給予HAART治療[3]。同時,密切隨診觀察肝腎功能及機體免疫應(yīng)答情況,定期復查肝腎功能、HIV-1病毒載量、CD4+T細胞計數(shù)等指標,終末期患者及符合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應(yīng)給予住院或門診定期透析治療。本組患者雖然無行腎移植患者,但文獻數(shù)據(jù)顯示,腎移植仍然是終末期腎病患者一個可行的治療方法。
總之,HIV/AIDS合并腎損傷發(fā)病機制與多個因素相關(guān),臨床表現(xiàn)復雜,各指標之間相互關(guān)系及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ALVES T P,WU P,IKIZLER T A,et al.Chronic kidney disease at presentation is not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AIDS-defining events or death in HIV-infected persons[J].Clin Nephrol,2012,79(2):93-100.
[2]MA Y C,ZUO L,CHEN J H,et al.Modifi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stimating equation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2006,17(10):2937-2944.
[3]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學組.艾滋病診療指南(2011版)[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1,
29(10):629-640.
[4]急性腎損傷專家共識小組.急性腎損傷診斷與分類專家共識[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6,22(11):661-663.
[5]唐榮,凌云,盧洪洲.HIV/AIDS合并慢性腎病者的治療指南[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6,12(6):585-587.
[6]郭瑋,潘柏申.從K/DOQI 2002到KDIGO 2012慢性腎臟疾病診療指南中實驗室檢測項目相關(guān)應(yīng)用建議的解讀[J].檢驗醫(yī)學,2015,30(7):663-667.
[7]FINE D M,PERAZELLA M A,LUCAS G M,et al.Renal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HIV infection:epidemiology,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Drugs,2008,68(7):963-980.
[8]ESTRELLA M M,PAREKH R S,ASTOR B C,et al.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estimates of kidney function in HIV infec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the multicenter AIDS cohort study[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2011,57(5):380-386.
[9]CAILHOL J,NKURUNZIZA B,IZZEDINE H,et al.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in Burundi: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Nephrol,2011,12(40):1-9.
[10]ATTA MG.Diagnosi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HIV-associated nephropathy [J].Adv Chronic Kidney Dis,2010,17(1):52-58.
[11]劉旭輝,云鷹.HIV/AIDS相關(guān)性腎損傷的病因及早期監(jiān)測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9,8(15):1239-1241.
[12]李英,盧漢斯,胡榮欣,等.Ⅱ型單純皰疹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共感染者腎功能損傷危險因素的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5,33(8):480-484.
[13]范敏華.HIV相關(guān)性腎臟疾病[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6,2(9):93-95.
[14]李寧,張程達,李冠群,等.含替諾福韋的治療方案對中國初治HIV/AIDS病人腎功能的影響[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5,21(5):361-365.
[15]趙文軒,張瑞娟,蘇海生,等.高效抗逆轉(zhuǎn)錄病毒治療艾滋病的毒副作用研究[J].中國性科學,2016,25(12):81-84.
[16]YANAGISAWA N,ANDO M,AJISAWA A,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idney disease in Japanese HIV-infected patients[J].Nephron Clin Pract,2011,118(3):285-291.
[17]WINSTON J A.HIV and CKD epidemiology[J].Adv Chronic Kidney Dis,2010,17(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