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坤,賈潤萍,崔玲玲,葉燕林,孫錦峰,王 玲△
(1.鄭州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鄭州 450001;2.鄭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營養(yǎng)科,鄭州 450000)
血尿酸(SUA)是機體內嘌呤代謝的產物,SUA水平的高低主要取決于SUA的排泄和產生,二者之間維持著一種動態(tài)平衡,以保證SUA處于正常水平。當尿酸(UA)產生過多且又排泄障礙的時候,必然會導致SUA水平升高,引起高尿酸血癥(HUA),進一步增加了痛風發(fā)生的可能性,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在我國經濟發(fā)達的城市和沿海地區(qū),HUA患病率為5.0%~23.5%[1-4],接近西方發(fā)達國家水平[5]。HUA是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及相關疾病[代謝綜合征(MS)、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事件及死亡、慢性腎病等]的獨立危險因素[6-7]。SUA 水平升高不僅直接導致高尿酸血癥和和痛風的發(fā)生,也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近些年研究發(fā)現,SUA水平升高是遺傳和環(huán)境兩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與多種疾病均存在相關性,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亂等內分泌疾病的發(fā)生也常常伴隨著SUA水平的升高,而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血脂紊亂作為MS的重要組成部分,與SUA水平是否存在關聯性尚未有定論。本研究對MS各因素與SUA水平的關系性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采用機械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某醫(yī)院2013年的體檢人群中抽取8 285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 109例,年齡(44.28±12.58)歲;女3 176例,年齡(44.36±11.59)歲。MS的診斷標準[3]參考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CDS)[1]:超重和(或)肥胖,BMI≥25 kg/m2;高血壓,收縮壓(SBP)≥140 mm 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 Hg;空腹血糖(FPG)≥6.1 mmol/L;血脂紊亂,三酰甘油(TG)≥1.7 mmol/L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 mmol/L(男)、1.0 mmol/L(女)。上述指標,滿足3項及以上者就可以診斷為MS。8 285例調查對象均未服用影響SUA水平的藥物。
1.2方法 將研究對象分為MS組和非MS組,又根據CDS對MS的診斷標準和MS因素數量的多少將MS組分為5個亞組,0組為無MS因素異常組,1~4組分別代表有1~4個MS因素異常。由于SUA水平受性別及雌激素水平的影響,在臨床HUA的診斷中不同性別也執(zhí)行不同的診斷標準,SUA≥417 μmol/L(男性)和大于或等于357 μmol/L(女性)為HUA。以性別,是否足以診斷為HUA為依據將所入選的對象分為男性組和女性組,組內又分為HUA亞組和非HUA亞組。在以上試驗分組的基礎上,對SUA水平與MS及其因素關系進行研究分析。體格檢查:使用經校正過的身高和體質量測量計測量身高(m)、體質量(kg),并計算BMI=體質量(kg)/身高(m)2;使用汞柱式標準血壓計測量SBP、DBP;實驗室檢查:8 285例研究對象正常飲食,于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SUA、FPG、TG、HDL-C。
2.1一般資料 MS組的年齡、BMI、SBP、DBP、FPG、TG和SUA明顯高于非MS組,而HDL-C明顯低于非MS組(P<0.05);男性MS發(fā)病率高于女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圖1 血UA水平與MS因素的關系
2.2SUA與不同MS因素組的相關性 根據CDS對MS診斷標準,通過研究分析發(fā)現,包括0、1、2、3、4個MS因素的亞組中SUA分別為255.00(207.00,311.00)、304(249.00,360.00)、322.00(274.50,393.00)、337.00(284.00,399.00)、333.00(289.75,397.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MS因素的增加,SUA水平總體呈升高趨勢,尤其是MS因素為2個以上時,與0、1個MS因素因異常的SUA水平有明顯差異(P<0.05),2個以上MS因素間SU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表2 不同數量MS因素組間SUA值的比較(μmol/L)
a:P<0.05,與0組比較;b:P<0.05,與1組比較;c:P<0.05,與2組比較
2.3SUA水平與MS各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 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SUA水平與MS各因素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SUA水平與BMI、SBP、DBP、FPG、TG呈正相關關系,而與HDL-C呈負相關關系(表3)。SUA分布屬于非正態(tài)分布,按照Z分數轉換方法將UA進行正態(tài)轉化,經過Kolmogorov-Smimov Z檢驗近似正態(tài)分布(Z=0.003,P=0.20)。以Z分數轉換后的血UA水平為因變量,BMI、SBP、DBP、FPG、TG、HDL-C為自變量,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建立回歸模型,并經方差分析,按α=0.01水準,可以認為Z分數轉換后SUA水平與腹圍、DPG、FPG之間有直線關系(F=346.12,P<0.01),建立多元回歸線性方程為:Y=-2.135+0.066X1+0.010X2+0.155X3-0.379X4,(Y代表Z分數轉化后的SUA濃度,X1代表BMI,X2代表DBP,X3代表TG、X4代表HDL-C),結果顯示血SUA水平與BMI、DBP、TG和HDL-C關系更加密切;BMI、DBP、TG與SUA呈正相關,HDL-C與SUA呈負相關。
表3 SUA水平與MS各因素之間的相關關系
2.4UA水平作為MS的危險因素
2.4.1UA水平與MS檢出率的關系 不同性別各組MS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4.2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UA水平與MS的發(fā)生明顯相關(OR=1.007,95%CI0.006~1.007,P<0.05)。
2.4.3ROC曲線 根據有無MS分層,按照SUA水平描繪男女性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AUC)。男性AUC為0.608(95%CI0.582~0.634,P<0.01),女性AUC為0.744(95%CI0.705~0.783,P<0.01),結果顯示UA對MS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確定診斷界點,男性和女性中MS最佳臨界診斷點為360.5、256.5,相對應的男性診斷靈敏度為46.49%,特異度為69.94%;女性靈敏度為71.94%,特異度為67.24%,見圖2、3。
表4 SUA水平與MS檢出率的關系
圖2 男性MS人群SUA水平的ROC曲線
圖3 女性MS人群SUA水平的ROC曲線
MS指人體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質發(fā)生代謝紊亂,在臨床上出現一系列綜合征,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等代謝異常狀況。針對MS的研究一直是醫(yī)學研究重點,針對不同種族人群也有不同的定義和診斷標準,2004年CDS發(fā)布了適合中國人的MS診斷標準。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重大轉型,“富貴病”成了人類一大負擔,針對MS研究的寬度及廣度都在不斷擴展。HUA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在MS中的作用正引起人們的重視,大量研究表明,HUA是多種代謝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有觀點認為高SUA是繼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三高”之后的第4個重要危險指標[8]。HUA是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一般人群中SUA水平每增加60 μmol/L,新發(fā)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7%[9]。在具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中,如高血壓、肥胖、糖尿病患者,其體內的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活性降低,影響尿酸的合成,造成HUA發(fā)生[10]。HUA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影響血壓水平,SUA結晶沉積于血管內壁,造成血管彈性降低,增加了外周阻力,從而影響血壓水平;而血糖、血脂、SUA的相互作用,會加重內皮損傷,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血壓調節(jié)失衡。同時高血壓會反過來造成SUA水平升高,高血壓使腎小球缺氧,乳酸生成增多,跟UA競爭性排泄,間接導致SUA水平升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MS組的BMI、SBP、DBP、FPG、TG和SUA水平均高于非MS組,且隨著MS因素數量的增加,SUA水平升高;并且HUA組中MS患者明顯高于非HUA組。由此可見,SUA水平與MS發(fā)生關系密切,回歸分析及相關性分析亦表明SUA與MS各因素之間存在相關性。研究發(fā)現,隨著MS診斷因素的增加,研究對象SUA水平呈上升趨勢[11]。臨床及試驗研究表明,健康人群SUA水平異常不僅引起血管的硬化,同時會引起腎的炎性病變,增加機體對鹽分敏感性,對血壓水平也有影響[12]。也有研究發(fā)現HUA本身就是血脂異常的一種表現[13]。有報道指出腹型的肥胖相較于其他類型的肥胖SUA水平更高[14]。JOHNSON 等[15]的研究發(fā)現2型糖尿病易合并HUA可能是因為大部分患者有高胰島素血癥,而胰島素能促進腎臟對UA的重吸收,從而影響腎臟對UA的排泄而導致SUA水平升高。以上均說明HUA在MS的演變與進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血UA水平與MS及其因素存在關聯性,二者相互作用,加速疾病進展,提示可以利用血UA水平來診斷預測MS,醫(yī)生應重視對SUA水平的監(jiān)測,對異常者進行積極有效的干預,預防MS的發(fā)生,進而控制心腦血管疾病的進展。
參考文獻
[1]王德光,郝麗,戴宏,等.安徽省成人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2,28(2):101-105.
[2]閻勝利,趙世華,李長貴,等.山東沿海居民高尿酸血癥及痛風五年隨訪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1,27(7):548-552.
[3]周弋,齊慧,趙根明,等.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居民高尿酸血癥與慢性腎病相關性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2,33(4):351-355.
[4]任佳偉.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流行病學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2014(24):684.
[5]UK A J,SISKIN P A.Epidemiology of hyperemia and gout[J].Am Manga Care,2005,11(151):435-442.
[6]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治療的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29(11):913-920.
[7]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代謝綜合征研究協(xié)作組.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于代謝綜合征的建議[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4,12(3):156-161.
[8]BALDWIN W,MCRAE S,MAREK G,et al.Hyperuricemia as a mediator of the proinflammatory endocrine imbalance in the adipose tissue in a murine model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J].Diabetes,2011,60(4):1258-1269.
[9]KODAMA S,SAITO K,YACHI 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9,32(9):1737-1742.
[10]張敏,宋秀霞,姜濤.高尿酸血癥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08,18(5):623-625.
[11]岳桂英.代謝綜合征與高尿酸血癥的臨床處理與再認識[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3,11(4):10-11.
[12]WATANABE S,KANG D H,FENG L,et al.Uric acid,hominoid evolution,and the pathogenesis of salt-sensitivity[J].Hypertension,2002,40(3):355-360.
[13]LI D X.Hyperuricemia and metabolic syndrome[J].Sec Endoc Foreign Med Sic,2004(11):368-388.
[14]MATSUURA F,YAMASHITA S,NAKAMURA T,et al.Effect of visceral fat accumulation on uric acid metabolism in male obese subjects:visceral fat obesity is linked more closely to overproduction of uric acid than subcutaneous fat obesity [J].Metabolism,1998(47):929-933.
[15]JOHNSON R J,NAKAGAWA T,SANCHEZ-LOZADA L G,et al.Sugar,uric acid,and the etiology of diabetes and obesity[J].Diabetes,2013,62(10):3307-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