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地林
【摘 要】民歌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可是面對社會發(fā)展和其他文化的沖擊,民歌傳承面臨困難。本文選擇桑植民歌作為代表,研究民歌的傳承。
【關鍵詞】桑植民歌;藝術特點;傳承
中圖分類號:J6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083-01
一、桑植民歌的藝術特點
(一)桑植民歌曲體結構奇特多樣。桑植民歌中曲體結構奇特多樣,單句、雙句、三句到七句都有,桑植民歌中單句體很常見,用相同的曲調吟唱不同的內容,利用其中節(jié)奏、調試來表達看似不完整且情緒飽滿的內容;桑植民歌也利用對稱或者不對稱的雙句結構;桑植當地人對數字“三”極為崇拜,民族中也多用三句體來體現當地人民的思想;為了烘托情感,展示遞進的關系,桑植民歌也通常利用五句體、七句體來體現音樂或者情感的承接和轉合,例如,著名的《馬桑樹兒搭燈臺》就是五句體的民歌。這種多種句體的曲體結構在其他民歌中并不常見,是桑植民歌的重要特點之一。
(二)桑植民歌“兒化音”較多,運用比較有規(guī)律。桑植語言屬于西南官話體系,而桑植地區(qū)又因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征的地方方言體系,地方言體系與民歌聲腔完美融合,形成桑植民歌語言特點。桑植民歌多用“兒化音”,zh\ch\sh\r四個卷舌音被廣泛應用,大量兒化音的應用顯得民歌語言靈活可愛。不過桑植民歌兒化音的運用具有一定規(guī)律,在贊美或者表達喜愛之情時,多用兒化音,在嚴肅、鄭重語境中并不適用兒化音。
(三)大量襯詞的應用。在桑植民歌中有大量襯詞存在,例如“哦”“哇”“嘿嘿”“黑啦”等,特別是多數山歌的結尾用“哎喂”。這些襯詞并沒有特別的含義,可是它們的出現使得原本單調的歌曲顯得有韻味,長短有序、快慢適當,使得歌曲旋律被調節(jié)到最佳優(yōu)美的境界。同時不同的人演唱,根據不同的情況,適當增加或者減少襯詞來表現當時的情景和自身特點。
二、桑植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桑植民歌面臨文化多元化的沖擊,年輕人的興趣愛好開始轉向其他音樂形式,民歌的處境堪憂,老一代民歌藝人逐漸凋零,年輕人對于民歌的傳承興趣不大,這對于必須“心口相傳”的民歌來說是巨大的災難。已故著名桑植民歌藝術皮喜姑一生未收到傳承人,這種情況反映了桑植民歌傳承和保護的急迫性。
(一)收集、整理傳統民歌。民間還存在大量優(yōu)秀的傳統劇目,由于有傳承后繼無人的危險,所以要做好傳統歌曲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利用現代手段將這些保貴的民歌藝術保留下來,盡快組織人員將已經搜集到的民歌進行整理完善。
(二)專業(yè)人員指導。立足于民族特殊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大特點,主要是對于民族個性和審美習慣的體現,其主要依托的是“人”,表現手段是聲音、技藝和形象,傳播方式主要是身口相傳。對于民歌進行傳承需要提升藝人的綜合素質,對新人進行培養(yǎng),從而打造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如編導、演員、舞美等。成立具有民族特點的劇團,在保證民歌傳統的基礎上,通過專業(yè)人士進行有效指導,繼承和發(fā)揚桑植民歌。
(三)政府加大投入。在桑植民歌發(fā)展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加大對它扶持的力度,對于民歌的作用進行正確宣傳,讓全民對其形成自覺保護。
在資金上也要給予桑植民歌更多的支持。可以建立桑植民歌保護機制,以及建立專項的保護非物質文化的遺產基金。并且還需要民間資本對于地方民歌進行保護,要將其引導成為一個公益性的事業(yè)。
(四)融入新元素。桑植民歌的發(fā)展和傳媒宣傳是分不開的,在人們沒有接觸現代傳播媒介的時候,民間舞臺還能夠在社會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擔當著傳播者的角色。但是隨著現代媒介的不斷介入,諸多藝術逐漸擺脫了舞臺的束縛,快速通過電視、網絡等向觀眾傳播。
桑植民歌也需要對新元素和新媒介進行運用,由于其自身存在著受眾面小的特點,想要通過電視、網絡傳播還存在著一定的阻礙,因此需要融入新的元素,讓桑植民歌能夠走出本土,擴大受眾面。
桑植民歌代表的是當地文化,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我們不應該讓這些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音樂成為遺憾。我們應該將保護和傳承這些民歌作為一項很重要的事業(yè)來做,讓包括桑植民歌在內的所有民歌在保持原有韻味的情況下進行創(chuàng)新,運用現代手段為它們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平臺,不能讓它們消失在我們眼前。
參考文獻:
[1]張先永.從《馬桑樹兒搭燈臺》管窺桑植民歌的特點[J].當代音樂,2016,(14):30-31.
[2]楊和平.桑植民歌傳承現狀有喜有憂[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7-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