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過年最講究的是年夜飯,清朝皇帝自然也不例外。明清宮廷飲食,從美食到美器名目繁多,頗為講究?;适页藵M足自身的口味需求,更重要的是,通過精美的食物和華貴的食器,來體現(xiàn)政治上的至尊、至崇與至榮,彰顯『舉世無雙』的顯赫權(quán)勢。也因此,中國飲食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清代皇帝、皇后及妃嬪們平時吃飯各自有獨立的膳房,只有除夕、元旦(即春節(jié))才能合家歡聚舉行團圓宴。年三十晚上,皇帝與后妃們共同進膳;正月初一晚上,皇子皇孫與皇帝進膳;皇帝擇日侍皇太后進膳。這是皇帝一年難得的家宴。
皇家菜單
皇帝的家宴多在乾清官、重華宮舉行。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除夕,乾隆皇帝將家宴擺在了乾清宮。這一年,兩位皇后均已去世,乾清宮高高的寶座臺上只擺了乾隆帝用的一張大宴桌,地坪臺下依次為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等的宴桌。
除夕中午12點,團圓年夜飯開始擺桌布置涼菜、上點心。申正(下午4點),晚膳時分到了,乾清宮兩廊下奏響中和韶樂,皇帝升座,眾妃嬪跪迎皇帝入宴。就餐時,乾隆皇帝自己單獨一桌,桌子為“金龍大宴桌”,桌邊圍上黃金繡的桌圍子。大宴桌與皇帝的“寶座”之間安放一“長幾”,菜點都擺在大宴桌上,皇帝吃時再由人取到長幾上。
據(jù)清宮膳食檔案記載,乾隆皇帝的年夜飯主要是滿族傳統(tǒng)食物和滿族風味菜肴,1875年除夕筵宴中乾隆皇帝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數(shù)額為:豬肉65斤,肥鴨1只,菜鴨3只,肥雞3只,菜雞7只,豬肘3個,豬肚2個,小肚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guān)東鵝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只,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另外,制點心用白面5斤4兩、白糖6兩,等等。這些物料大多為滿清皇族發(fā)祥地東北地區(qū)所產(chǎn),并在加工制作上反映出滿族特有的風格習俗。
乾隆皇帝大宴桌上的菜點,由外到里分成八路,有各式葷素甜咸點心,有冷膳、有熱膳,共六十三品,還有兩副雕漆果盒,四座蘇糕、鮑螺等果品、面食。各種膳點在餐桌上的位置、彼此間的距離也都有尺寸要求。所謂“鮑螺”并非今日宴席所吃的鮑魚、海螺。清朝皇帝很少吃海鮮,偶爾吃魚,也只吃松花江進貢來的銀魚、鱘鰉魚。這里的鮑螺,是一種海產(chǎn)品晾干后磨成粉做的點心。
年夜飯的大菜之外有果鐘八品,及奶子、小點心、爐食、敖爾布哈、鴨子餡包子、米面點心等小吃分東西排列,其中“敖爾布哈”系一種滿族油炸的面食,還有四品南北小菜。按照清代皇宮中的規(guī)矩,各個妃嬪都有自己的飲食標準,平時單獨開伙。但是年夜飯時,妃嬪們也能有幸來陪皇帝吃飯。除了皇帝的家室之外,還有六桌陪客,每桌冷熱菜點一共二十四品,比起皇帝本人就少多了,而且盛菜的碗也降格為瓷碗了。
家宴程序
一切準備就緒后,隨著鼓樂聲,乾隆皇帝和妃嬪入座。太監(jiān)們先給乾隆進湯膳。湯膳用對盒盛裝,“對盒”即兩盒合一,取成雙成對吉祥之意?;噬系膶惺莾筛?,左一盒為燕窩紅白鴨子腰燙膳一品,粳米干膳一品。右一盒為燕窩鴨腰湯一品,鴨子豆腐湯一品。接著,太監(jiān)們給嬪妃們送湯,雖然也用對盒,但數(shù)量減半,每人一副,內(nèi)裝粳米膳一品,羊肉臥蛋粉湯一品。而且也有規(guī)矩,按照等級送完一個,再送第二個。
湯品用過后,奏樂停止,開始轉(zhuǎn)宴。所謂轉(zhuǎn)宴,就是將宴席上的各類膳品、陳設(shè)(花瓶、筷子、果盒除外),從皇帝桌前開始,在陪桌上轉(zhuǎn)一遍,意為全家共同享用。轉(zhuǎn)宴之后,擺酒宴?;实劬粕乓蛔婪治迓饭菜氖罚箦粕琶孔朗迤??;实墼诘ど髺|樂聲中進第一杯酒,后妃接次一一進酒。酒后進果茶,接著后妃起座,皇帝離宴,祝頌之樂奏起,家宴始告結(jié)束。
清代宮廷飲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宴饌的品種、用餐的食器要體現(xiàn)吃飯的人身份、地位的高低,即使過年聚座家宴仍不能有絲毫僭越。比如皇帝要用金龍盤、金龍碗,金勺、金箸;皇后用里外全黃的暗云龍紋盤碗,金勺、金箸。貴妃以下就無權(quán)使用金餐具了,要用“位份碗”來表示各自的等級身份:貴妃、妃用黃地綠龍盤碗,嬪用藍地黃龍盤碗,貴人用醬地藍龍盤碗,常在用五彩云龍盤碗。
年夜飯結(jié)束后,乾隆皇帝下令把自己吃過的飯甚至連盤子、碗、碟子、勺子、筷子一起都賞給親近的大臣和親王、郡王們。隨后,乾隆皇帝跟大家一起觀看“慶隆舞”?!皯c隆舞”作為最具滿族風味的節(jié)目,一直以來都是乾隆皇帝年宴上的保留節(jié)目。
守歲食饌
用過這頓豐盛的年夜飯,接下來的守歲食饌則更加精美講究?;实?、后妃們的除夕夜守歲與尋常人家不同,多了一個用蜜餞食品擺果桌、裝消夜果盒點綴年景的習俗?!跋构笔菍m中后妃常食的糖、蜂蜜等甜食,多是奶制品或者干鮮果蜜餞等。盛裝消夜果的盒子是木胎漆制的兩三層、或圓或方的精致寶盒。這可不是普通的漆器,盒表面要用珍珠、寶石鑲嵌出花草、山水、鳥獸等各種圖案,華麗異常,寶盤內(nèi)的消夜果也須拼擺出精美的花色,與寶盒的珠光寶氣、花草鳥獸兩相輝映,共組美景。
乾隆皇帝對守歲的消夜果盒十分重視。據(jù)史料記載,乾隆十四年(1750年)臘月二十三,距過年還有七天,乾隆就過問守歲擺果桌的事情?;实鄣馁N身太監(jiān)傳圣旨下來:“茶房伺候擺消夜果盒”,于是御茶房的廚役們立刻行動起來,在后妃們居住的宮殿內(nèi)擺糖果、蜜餞、果脯、鮮果等,合拼年節(jié)桌,擺消夜果盒?;实劬幼〉酿B(yǎng)心殿和皇帝侍奉皇太后用膳的重華宮,都用52樣糖果、52樣蜜餞擺出了26個不同造型的花、鳥圖案,各冠以吉祥的名稱。誰知乾隆帝看過后卻不滿意,臘月二十七又傳諭旨:“養(yǎng)心殿擺的珠寶盒(消夜果)不如重華宮擺得好。爾等明日將養(yǎng)心殿珠寶盒撤去,亦照重華宮一樣擺。”這么著,御茶房又將蜜餞蘋果、蜜餞杏脯、蜜餞金絲棗、桂花京糕、松仁瓤荔枝、蜜餞繡球梅、松仁瓤紅果、蜜餞枇杷果、青梅瓤海棠、蜜餞白櫻桃、壽字荸薺、蜜餞紅櫻桃等種種蜜餞食品,擺出五福捧壽、歲寒三友、吉慶有余等圖案,分別裝在寶盒內(nèi),擺在養(yǎng)心殿,直到乾隆帝滿意為止。
皇家餃子
看著、吃著這么珠縈玉繞、寓意吉祥的“消夜果”守歲,這除夕夜過得自當吉祥富貴。守過了舊歲,大年初一的子時一到,家家戶戶都要將餃子煮下鍋,取“歲更交子”之意。清代宮廷也很注重這一辭舊迎新的歲更“餃子”。
清代前期和中期的幾位皇帝都嚴格遵守祖宗遺訓(xùn),在除夕晚上的辭舊迎新瞻拜禮儀之后,到乾清宮左側(cè)的昭仁殿東小屋吃煮餃子。當皇帝一行人登上乾清宮臺階時,御膳房開始煮餃子,皇帝到昭仁殿東小屋坐穩(wěn)后,餃子正好出鍋。拿捏這個時間并不是很難辦。清宮規(guī)制,自臘月底至正月問,皇帝每過一座門檻,隨侍太監(jiān)就要放一掛鞭炮。所以御膳房廚役聽著鞭炮聲掌握煮餃子的時間,可以做到準確無誤。
大清皇帝過年吃的餃子都是素餡的。據(jù)說,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因為奪取統(tǒng)治權(quán)時殺人過多,所以在登上皇位的那年元旦,對天起誓,每年除夕吃素餡餃子祭奠死者。這就成了大清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实鄢缘娘溩羽W雖無甚特別之處,不過是些長壽菜(馬齒莧)、金針菜、木耳、蘑菇等等,但清帝吃餃子用的食器卻非同尋常,用的是木胎描金漆的大吉寶案。寶案面四周繪有葫蘆萬代花紋,案的正中分別書有“一人有慶”“萬國成寧”“甲子重新”“吉祥如意”等吉語。吃餃子時用的四個琺瑯佐料盤,各裝醬小菜、南小菜、姜汁、醋,須分別壓在四句吉祥語上。在靠近皇帝寶座的這面寶案邊,分左、右擺放象牙三鑲的金筷(金質(zhì)筷箸的頂端、中腰、底部鑲象牙)、金叉、金勺、擦手布、渣斗(唾盂)。史載,嘉慶四年(1799年)元旦,嘉慶帝吃餃子時,用了兩只“三羊開泰”紋飾的琺瑯大碗,一只碗盛素餡餃子6個,另一碗盛放“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件。首領(lǐng)太監(jiān)將兩只琺瑯碗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然后“請萬歲爺進煮餃子”。這時,嘉慶帝才開始獨自一人吃這素餡餃子。
除了吃餃子,在元旦這一天,皇帝還有許多事要做:他須向各處神、佛、前代帝后像行禮;到太和殿受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朝賀;到乾清宮或養(yǎng)心殿升座,接受皇后及宮眷的分別朝拜,并率宮眷等到皇太后寢宮請安、道新吉。純粹禮儀上的事忙完,接下來,皇帝又要前往太和殿。此時,殿內(nèi)寶座前已設(shè)好皇帝御宴所用的宴桌,殿內(nèi)殿外也擺好一眾公侯貴族、文武大臣以及外國使臣的宴席,眾多掐金鑲玉、珠寶象牙的食器在精致華美的筵宴桌案上閃爍著富貴的光芒。午門上鐘鼓齊鳴,太和殿前檐下中和韶樂正待奏響,又一場清宮極高的盛大宴會——元旦太和殿筵宴,就要開始了。
由上觀之,中國飲食文化不論是美食還是美器,到清代已然發(fā)展到巔峰。食與器的結(jié)合近乎完美,尤其是宮廷飲食,食物的“器”與“形”之間的調(diào)配,其核心是要體現(xiàn)出一個符合“禮”之規(guī)范的儀禮莊重之美,從食器的質(zhì)地、造型、使用,到各種筵宴的規(guī)格、座次,包括食具的安排,均按森嚴的等級與倫理規(guī)范來操作。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史,從“吃”的本能所推動的器皿的產(chǎn)生,到吃的文化所促進的各類精致器物制造工藝的發(fā)展,以及先民們對吃所蘊含的天賜生存之意義的敬畏,導(dǎo)致中國文化核心之一“禮”的誕生——一個“吃”字,不簡單。
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