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海
摘要:滑坡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山區(qū)地質災害,斜坡上的土體和巖體長期受到河流沖刷或是人工切坡,在重力的影響之下,就會產生向下滑動。本文基于滑坡災害的發(fā)育和防治展開論述。
關鍵詞:滑坡災害;發(fā)育;防治
中圖分類號:P64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為減少地質災害損失和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努力實現(xiàn)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必須本著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科學合理、經濟實效的原則,確定具體災害點的最優(yōu)防治方案,對地質災害進行預防和控制。
1滑坡地質災害認識
滑坡是由于斜坡上的巖土體沿著內在軟弱的結構面或者最大的剪應力帶造成的剪力損壞,會朝著斜坡的傾斜方向進行較大水平的位移和滑移。發(fā)生滑坡的地質具有著鮮明的特點,一般其堆積土是一種上陡中緩下陡斜坡的狀態(tài),且?guī)r土體中還具有軟弱的夾層;斷層破碎帶谷坡以及破碎巖構成高陡的山坡等也常發(fā)生滑坡。導致滑坡地質災害出現(xiàn)的原因也有很多,主要有水的影響、地震因素以及人為因素等。滑坡是由于巖土體的自重以及構造力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斜坡位置巖土體受到重力和水等一些外力的作用下,而沿著某一結構的軟弱面出現(xiàn)位移,滑坡地質災害的出現(xiàn)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以及經濟屬性等。為了實現(xiàn)對滑坡地質災害的有效防治,需要進行相應的防治工程建設,
2滑坡災害的發(fā)育特征
2.1平面形態(tài)特征
自然界中發(fā)育的各類型滑坡由于發(fā)育的地形地貌特征、下滑破壞方式、地層巖性等的不同,在滑坡形成后的形態(tài)特征也各不相同。較為典型的滑坡形態(tài)有長條形、圓錐形、半圓形、鐘形、馬蹄形、舌型和不規(guī)則形等。
2.2剖面形態(tài)特征
受滑坡滑面形態(tài)以及下滑破壞過程和類型的控制,同時也受滑坡下滑前后的地形地貌特征的影響,滑坡的剖面形態(tài)主要分為,直線形、圓弧形、大刀形、“薄皮”形和不規(guī)則形等。
2.3滑坡表部地形地貌特征
滑坡具有標志性地貌特征。一般包括滑坡后緣、滑坡前緣、滑坡兩側邊界、滑坡體表部的拉裂縫、沖溝、鼓起等。方向與滑坡的主滑方向基本一致,并且受滑坡下滑年代以及雨水和人工改造等因素的影響,有些滑坡的后壁不是很明顯,而有些滑坡后壁則非常明顯。在長期的地質歷史事件中受到流水侵蝕,基本已經不存在,有的僅存滑坡體的中后部。從形態(tài)上來看,由于受滑坡下滑過程原始地形地貌的影響,不同滑坡前緣形態(tài)特征也是各不相同,其主要的形態(tài)有以下幾種:鴨舌形、圓弧形、長條形、不規(guī)則形等。
2.4滑坡體內部特征
滑坡體的物質結構和成分主要受滑坡體基巖成分決定,由于滑坡在下滑的過程中,滑體物質的原有組織結構遭到破壞,從調查的結果可知,滑坡體的物質結構成分主要是卵石土?,F(xiàn)場調查結果表明,滑坡體中卵石的直徑一般在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之間,含量則一般在20%-60%之間。
3滑坡災害的防治
3.1提高意識
山區(qū)的災害形成較為漫長,并且一旦形成難以恢復,所以在治理工作當中,首先應當幫助當地生活的人民提高意識。首先應當提高人們對于災害的意識,幫助人們建設長期的防護機制,對災害的成因以及所造成的危害進行宣傳,幫助人們正確的認識災害,并且教導人們?yōu)暮Φ膽獙Υ胧?,一些自然災害的成因在于人為活動,通過不斷的宣傳教導,為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活信念,幫助人們提高在山區(qū)當中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通過相關技術部門的勘測,為人們提供相應的結果報告,并且鼓勵人們隨時提出問題,建設綠色的溝通渠道,幫助居民解決生活當中所存在的問題,一旦災害發(fā)生,也能夠了解情況,并且形成解決方案,及時阻止災害帶來的進一步危機。有一些自然災害的成因不受人為控制,并且難以預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幫助居民更換居住地址,以防止未來的災害帶來的破壞,以搬遷的方式為人們提供安全的居住場所外,也為治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在人們能夠搬移原有住址的情況下,才能對當地進行良好的整改治理,工作的開展也更加順利。除卻災害的防護宣傳工作開展外,還應當普及災害成因的知識,以幫助人們改良生活習慣,對災害的人為成因從根源避免,一些災害使用由于人們長期的開發(fā),并且不顧地質環(huán)境的影響所造成的,所以應當教導人們在山區(qū)進行活動時,采取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保證災害得到長期的抑制。
3.2加強防護施工技術
在實際進行削方時,應遵循自上而下、分層開挖原則,削方逐級遞減,做好每層開挖深度控制,一般子在3至3.5m,需要留出4至5m的工作面,嚴禁違規(guī)操作,做好縱向放坡,坡長為每15至20m一個臺階,留出馬道,寬度在1.5m以上,在開挖過程中,做好動態(tài)坡放坡,可按照按1:1至1:1.15比例進行,總坡率控制為1:0.4~1:0.75。若切出坡面巖石整體性較差,需要掛主動防護網,做好支護。若巖石比較堅硬,可采用微差控制爆破,不得采用對邊坡破壞性爆破,然后在利用機械進行削方減載。危巖帶主動防護網支護。做好防護網型號選擇,本次工程采取SNS柔性防護網,防護面積為1600m2。在實際進行防護網支護時,需要根據以下步驟進行,一是布置鋼絲繩錨桿,錨桿采用2×Φ16鋼繩錨桿,長度2至3m,縱橫標準間距、排距為4.5m×4.5m(或4.5m×2.5m)。錨桿孔布置在天然低洼處為宜,從而保證支護系統(tǒng)能夠盡可能貼緊巖面。在局部區(qū)域,需要結合實際需求,做好固定錨桿增補,增補錨桿長度3m;錨桿孔首應與巖面盡可能垂直。二是進行放線測量,進一步確定錨桿的孔位,并在每一孔位處,鑿一深度不小于錨桿外露環(huán)套長度的凹坑,一般口徑20cm,深20cm。三是根據設計深度,進行錨桿孔鉆鑿,并做好清孔處理,孔深應比設計錨桿長度長5cm以上,孔徑不小于φ45。
3.3加強邊坡滑坡問題的防范措施
邊坡是否穩(wěn)定,支護措施是否得當,治理辦法是否合理,僅靠肉眼和經驗來判斷是不可靠的,故需要對邊坡進行監(jiān)測監(jiān)控,便于對邊坡進行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監(jiān)測全程控制。過去,通常采用水準儀、全站儀等人工觀測技術手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邊坡變形監(jiān)測技術得以更新?lián)Q代,發(fā)展到以測量機器人、地面三維激光掃描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地面測量技術,再到以GPS技術、合成孔徑雷達干涉差分技術和機載激光雷達技術為代表的空間對地測量技術?,F(xiàn)在邊坡變形監(jiān)測主要是通過監(jiān)測邊坡變形且達到可能破壞時發(fā)出警報,或通過對邊坡變形數據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變形趨勢和規(guī)律,及時解決邊坡失穩(wěn)問題。
結束語
我國幅員遼闊,在西部地區(qū),山區(qū)地質地貌強烈發(fā)育,每年夏季多發(fā)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這對附近區(qū)域居民生命安全、公共基礎設施以及道路橋梁等的安全運行帶來嚴重的危害。因此,開展滑坡的機制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滑坡地質災害的防治提供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任元良.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預控分析[J].低碳世界,2018(10):27-28.
[2]徐秀剛.海底滑坡地質災害安全風險影響因素分析[A]..國家安全地球物理叢書(十四)——資源·環(huán)境與地球物理[C].:中國地球物理學會,2018:6.
[3]覃春成.關于滑坡工程地質勘察的總結分析[J].中國金屬通報,2018(09):191-192.
[4]張思桃.大型滑坡地質災害的特征及設計參數分析[J].世界有色金屬,2018(15):236-237.
[5]蘇白燕,許強,黃健,梁繁.基于動態(tài)數據驅動的地質災害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5(05):615
(作者單位:中煤航測遙感局地質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