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軍
我對提高課堂教學數(shù)學說理能力,淺談己見,與大家共勉。
一、抓住概念的本質特點進行教學,提高數(shù)學說理能力
概念教學必須重視說出本質特點,說出概念的關鍵詞句。學生能用不同的方法敘述概念,而對于近似概念,則讓學生說出他們的共同點與內在聯(lián)系以及其區(qū)別所在。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23.2.1,23.2.2中心對稱和中心對稱圖形教學,可以讓學生思考,旋轉,畫圖操作,親身經(jīng)歷其概念探索過程,理解中心對稱的概念,歸納中心對稱的性質。并通過數(shù)學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描述圖形的形狀、位置關系等,明晰兩者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同樣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特征,掌握概念的性質,提高學生說理能力。
二、抓住計算題的算理過程,提高數(shù)學說理能力
在計算教學中,加強算理教學,重視說的過程,既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計算方法,又能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說理能力。因此計算教學中,讓學生說算理、說運算順序、并要介紹自己的多種算法,以及優(yōu)化的理由。同時對于計算中的錯誤,要讓學生說出錯誤的原因,以及自己的看法。同時,使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思維能力也能得到同步的發(fā)展。
例如,計算 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并交流,并充分讓每個同學說出自己算法的理由,再組織學生討論比較,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簡便算法。做有理數(shù)的混合運算時,應注意什么運算順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減
2.同級運算,從左到右進行
3.如有括號,先做括號內的運算,按小括號、中括號、大括號依次進行
三、抓住估算題的猜測想象,提高數(shù)學說理能力
要重視估算題的猜測想像,引導學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說理能力。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實數(shù)”部分的教學是通過“ ”來引進新數(shù)的。教學時,可以先通過計算邊長為1的正方形對角線的長感悟 ,感悟“ ”的客觀存在,再對“ ”這個數(shù)進行猜測,它是一個什么數(shù)。是整數(shù)?是分數(shù)?先由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因為 =1; =4; =2;又因為1< <2;學生通過說理,由此得出結論:“ ”不是整數(shù)。那么它是分數(shù)嗎?教師在引導學生將1與2之間的分數(shù)按分母從小到大來考察: , , , , , , ……通過觀察、分析、討論、交流,結果沒有一個分數(shù)的平方等于2,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證明了“ ”也不是分數(shù)。那它是一個什么數(shù)呢?學生初步感知了“ ”是一個新數(shù)。
“ ”有多大呢?教師引導學生估算并有條理地描述: =1.96; =2.25;所以,1.4< <1.5;同理還可以逼近:因為, =1.9881; =2.0146;所以,1.41< <1.42;……
運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 ”的大小,學生感知了逼近的方法,體會了“無限”的思想,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數(shù)學說理能力。
四、抓住應用題的思路理解,提高數(shù)學說理能力
所謂思路,即是學生在解題時分析思考的方法。數(shù)學課上,學生如果能用語言表述解題思路,那么不但可以將個體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共享,而且可以在學生用語言表述思路的過程中,啟迪同伴對數(shù)學的思考。應用題的教學就要從思路理解入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一章21.3實際問題與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說理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氛圍,鼓勵其說出解題思路,在尋找解決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系時,教師可適當引導和啟發(fā),設計恰當?shù)膯栴},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各種數(shù)量關系,找準蘊含在其中表示問題中全部意義的相等關系,從而解決問題。
在應用題教學中,堅持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說清題意, 抓住了問題的關鍵表述數(shù)量關系,敘述解題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學生審題和理解題意的能力,便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信息調節(jié)自己的教學,從而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掌握解答應用題的方法和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和思維能力。
五、抓住證明題的推理過程,提高數(shù)學說理能力
幾何證明題抽象難懂,它的證明是一步套一步,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的,缺少一步過程證明就顯得無力。幾何證明題,要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說出其證明推導的過程,把知識的獲取與數(shù)學說理有機結合起來,激發(fā)學生數(shù)學說理的探索欲望,抓住契機,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說理的能力。
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18.2.3(教材P58的例5) 求證: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已知: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如圖).
求證:△ABO、△BCO、△CDO、△DAO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證明:∵ 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 AC=BD, AC⊥BD,
AO=CO=BO=DO(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
∴ △ABO、△BCO、△CDO、△DAO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并且 △ABO ≌△BCO≌△CDO≌△DAO.
(補充例題)已知:如圖,正方形ABCD中,對角線的交點為O,E是OB上的一點,DG⊥AE于G,DG交OA于F.
求證:OE=OF.
分析:要證明OE=OF,只需證明△AEO≌△DFO,由于正方形的對角線垂直平分且相等,可以得到∠AOE=∠DOF=90°,AO=DO,再由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EAO=∠FDO,根據(jù)ASA可以得到這兩個三角形全等,故結論可得.
證明:∵ 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 ∠AOE=∠DOF=90°,AO=DO(正方形的對角線垂直平分且相等).
又 DG⊥AE, ∴ ∠EAO+∠AEO=∠EDG+∠AEO=90°.
∴ ∠EAO=∠FDO.
∴ △AEO ≌△DFO.
∴ OE=OF.
這樣的教學,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敘述證明的出發(fā)點和證明的推理過程,有利于幫助學生有條理的說理、合乎邏輯的推斷、正確掌握綜合法的證明格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