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桔
曾幾何時,“全球化投資分散風險”成為QDII基金們所標榜的口號;但如今隨著QDII基金規(guī)模的漸趨迷你,這一口號或許也只能漸漸停留于表面。
來自天相投顧的統(tǒng)計表明,在現(xiàn)存的權益類QDII中,按照基金一季報的數據,剔除被動型指數產品,當季末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公募產品大約有20只,其中多數為全球型QDII產品,這其中資產凈值最低的是富國全球頂級消費品,季度末該產品的資產凈值約為0.15億;而從基金公司來看,值得注意的是,建信基金旗下現(xiàn)有的三只QDII資產凈值均岌岌可危:其中建信全球機遇約為0.56億,建信新興市場約為0.55億,建信全球資源約為0.24億。
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多數人士指出,QDII基金整體的賺錢效應不強,特別是全球型產品凈值遭受風浪侵蝕成為不爭的事實。
來自Wind資訊的數據表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主動型QDII中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包括了信誠四國、華泰柏瑞亞洲領導企業(yè)、富國全球頂級消費品混合、國泰全球收益;另外,資產凈值在5000萬元一線徘徊的還包括了建信全球機遇、建信新興市場混合、長盛環(huán)球景氣行業(yè)、博時通脹等幾只產品。
若按一季度末的規(guī)模統(tǒng)計,以資產凈值來計算,主動型QDII中規(guī)模最小的是信誠四國的1200萬元,華泰柏瑞亞洲領導企業(yè)混合的規(guī)模約為1400萬元;而全球型QDII中,富國全球頂級消費品混合的資產凈值約為1500萬元排名倒數第一,上述也是規(guī)模最小的三只產品。若從迷你QDII所屬的基金公司來看,在主動型迷你產品中,迷你者基本上來自于不同基金公司的門下,唯獨例外的是建信基金,該公司旗下現(xiàn)有的三只產品資產凈值首季末皆在5000萬一線徘徊,清盤危機籠罩其中。
我們以其中資產凈值數值最小的建信全球資源為例,該基金成立于2012年的年中,基金首發(fā)募集成立時的規(guī)模為4.98億元,在成立后的逐年排名中,根據Wind的數據,除去2016年全年憑借14.80%的凈值增長率排在了同類22只基金中的第二位外,該基金在自2013年至2018年的其余年份中,均排在了同類產品中靠后的位置。2014、2015連續(xù)兩年,該基金在20只同類基金中均排在了倒數第二位。
或許也正是源于業(yè)績的緣故,建信全球資源如今的規(guī)模頗為“慘不忍睹”。數據顯示,在2012年的三季報中,該基金的份額就出現(xiàn)了較大幅度的縮水,規(guī)模縮水至4990萬份;此后,該基金似乎一直未能恢復元氣,2015年末縮水至2753萬份;但受到2016年業(yè)績的提振,基金規(guī)模在2017年首季末回升至4189萬份,但隨后份額再次逐季下跌,今年首季則跌破了3000萬份。
《紅周刊》記者查閱最新的基金季報,季報中如是表述:“本報告期內,自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本基金基金資產凈值低于五千萬元超過連續(xù)20個工作日。根據《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2014年8月8日生效)第四十一條的要求,現(xiàn)將該情況在本次報告中予以披露?!睂嶋H,類似的表述在該基金的季報總結中已經多次出現(xiàn)。
長盛環(huán)球景氣行業(yè)的情況則稍有不同,作為公司旗下迄今惟一一只 QDII基金產品,該產品成立于2010年,首募成立時的募集規(guī)模約3.4億份;不同于建信全球資源一個季度后的規(guī)模暴跌,該基金則是隨著業(yè)績的持續(xù)乏力而規(guī)模一路下行,基金規(guī)模在2013年末已經跌至了0.49億份,經歷過四載的風云變幻,該基金今年首季末的最新規(guī)模也僅為0.42億份,期末基金份額凈值為1.334元,兩者相乘基金的當季末資產凈值約為5600萬元。
雖然今年基金一季報中未有類似建信全球資源般的風險披露,但在該基金去年的年報中曾披露,該基金在2016年12月6日到2017年2月27日期間,出現(xiàn)過連續(xù)2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
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凱石金融產品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郭志斌指出,從2018年首季的規(guī)模數據來看,約有35%的QDII基金規(guī)模位于1億以下,85%的QDII基金規(guī)模位于10億之下,迷你基金的現(xiàn)象確實比較明顯。雖然當季QDII規(guī)模與業(yè)績的關系沒有想象中顯著,但基金對于QDII的銷售能力存短板疊加滬港深基金“分流”效應,規(guī)模危機就不難理解了。
“歷史上,QDII基金大多誕生于2006、2007年,出海恰逢全球資本市場風浪,迄今賺錢效應偏弱?!辟Y深基金分析師常玏同樣持類似的觀點,他進一步指出,“從銷售渠道來看,銀行渠道基于歷史上的教訓,幾乎對QDII基金的銷售不做推薦,目前這類產品很難獲得主渠道的重新認可?!?/p>
在這樣的行業(yè)背景中,迷你QDII的批量涌現(xiàn)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但對其中數量占優(yōu)的全球型QDII而言,如何將極為有限的規(guī)模來進行合理化的全球配置就成為了一道難題。(記者手頭的數據顯示,從產品數量上看,港股型的QDII是全球型QDII數量的四分之一,但規(guī)模卻是遠超全球基金的管理規(guī)模。)
繼續(xù)以建信全球資源為例分析,稍早前一季報披露的重倉股或許反映了迷你產品的某種無奈:當季的十大重倉股被美國上市的股票和港股所壟斷,其中有9只美股和1只港股;但是,該基金持有聯(lián)交所上市的兗州煤業(yè)7萬股,而9只美股中持有最多的巴斯夫也不過0.55萬股,9只美股的持股數加總尚不及持有兗州煤業(yè)一只股票的零頭。
長盛環(huán)球景氣行業(yè)似乎更為倚重于港股市場。在今年首季的基金重倉股名單中,其中的9只產品均來自于香港市場,除此之外僅有1只美股阿里巴巴(0.22萬股),而港股中持股量前三的股票依次為農業(yè)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由此可見,基金經理在整體規(guī)模迷你的前提下,以較為“穩(wěn)妥”的方式滿足了平滑持倉股票波動和應對潛在贖回的難題。但是,全球投資的夢想似乎只能成為一種奢望了。
對此,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大泰金石識基研究院核心分析師王驊表示,從風險角度考量,分散投資有利于對沖風險,保證基金收益不會被某個市場的漲跌影響過深。但是除了風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是成本和收益匹配的問題,簡單來講,承擔一定的風險,付出一定的成本后無法獲取相應的規(guī)模收益,那就得不償失了。
綜合記者的采訪,實際上多數受訪者指出,全球型QDII很難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配置,由于這些年一直缺乏的賺錢效應,基金公司不愿意重點在這類產品上投入研究和銷售力量,這也變相加劇了這類產品規(guī)模的萎靡。資料顯示,QDII基金清盤實際早有先例,從華安國際配置到后來華寶和泰達宏利旗下的產品,迷你QDII以小步慢跑的方式在逐漸出清。
有趣的是,在被滬港深基金逐漸搶去風頭多日之后,隨著近期QDII額度的開閘,新一代QDII產品呼之欲出,特別是久拿牌照苦沒額度的公募們終于等來了甘露。
歷史數據顯示,雖然此前QDII基金種類和數量不少,但是投資組合集中于港股、中概股以及美國的科技龍頭,QDII基金作為多樣化資產配置工具的作用發(fā)揮得還不夠。“QDII新獲批的額度投向以上標的之外的市場,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推動全球資產的配置?!蓖躜懼赋?。
近期,工銀瑞信基金正在發(fā)行一只投資印度的LOF型QDII;在此之前,國內投向印度市場的基金僅有三只金磚四國的主題基金,印度市場在其中占比也很小。其實,投向單一市場的產品不管業(yè)績如何,至少能夠做到提供稀缺標的、避免同質化和分散風險?!倍饲?,除去港股型QDII外,即便歐美市場,也僅有一只主動型QDII產品—嘉實美國成長。
除去豐富標的股來源的市場外,充分利用海外市場的衍生品工具來對沖風險也是當務之急。王驊坦言:“首批QDII全部為主動管理型產品,后續(xù)開發(fā)的更多的是被動指數型基金,但是不管是主動管理還是被動配置,QDII基金很少利用股指期貨等衍生品進行對沖投資風險。境外市場的投資工具較多,靈活使用也是管理人需要加強的方向?!?/p>
畢竟,如今的QDII額度已經一飛沖天,《紅周刊》記者手頭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30日,中國已經累計批準了1015.03億美元的QDII額度。
但是,也并非所有公募業(yè)內人士對新一代QDII皆信心滿滿,對額度開閘后QDII前景持懷疑態(tài)度的人也不在少數。常玏向記者表示,QDII想打翻身仗實際很難,因為投資者某種程度上“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同時,公募QDII圈存在著惡性循環(huán),因為規(guī)模制約著基金公司的投入,QDII的研究和投資都不吃香,導致人才的外溢,例如流向滬港深基金等領域。
“不過,這類產品也存在著徹底翻身的可能,如果公募圈中新晉的明星基金公司愿意花大力氣開發(fā)新一類有特色的QDII產品,例如東證資管,憑借其在市場上良好的口碑效應,其有望帶領QDII實現(xiàn)咸魚翻身。”常玏對此存在憧憬。巧合的是,《紅周刊》記者同時了解到,近幾年深耕主題基金領域的前海開源基金也在5月底首次拿到了QDII額度。
當然,老樹開新芽的公募也不應該被忽視。根據上海證券最新的一份研報,目前主動管理QDII產品規(guī)模較大的公司包括了南方、嘉實、華夏、工銀、上投、華安、博時、富國、廣發(fā)、鵬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