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杰
一、概述
(一)什么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圖。是被稱為英國“記憶之父”的東尼·博贊受著名藝術家達·芬奇啟發(fā),在20世紀70年代創(chuàng)立的一種發(fā)散性思考、記憶方法。思維導圖表現為樹狀圖像,由核心問題向四周放射性發(fā)散,各級主題在分支上按層級展示出來。思維導圖改變了以往信息的線性記憶,綜合了線條、詞匯、顏色、符號和圖形,將語言信息可視化,并層次分明的將大量信息歸納整理為有關聯性的知識網絡,形成一個個“組塊”,便于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將看似毫無關聯的知識進行整合,穿成串、連成網,加強了不同學科間的聯系,促進了學科間知識的融合。
(二)思維導圖的腦科學依據
臨床試驗證明,人類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左腦負責邏輯、語言、文字、推理、分析等理性思維,故左腦也稱“抽象腦”“學術腦”;右腦負責圖畫、音樂、情感、想象和創(chuàng)造等感性活動,因而右腦被稱為“藝術腦”“創(chuàng)造腦”。我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大多使用左腦,右腦多處于休眠狀態(tài)。而思維導圖是基于全腦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模式,完成了單向線性思維向多維發(fā)散思維的轉化,有效的激發(fā)了大腦的潛能。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腦自然的信息加工方式為樹狀發(fā)散式。思維導圖的思維方式與大腦相吻合,是大腦思維的再現。因而與大腦間的交流變得直接和自然。
二、思維導圖應用于教學的必要性
(一)教育現狀分析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角色,由教育主體向教育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轉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轉變教育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將被動、單一的學習方式轉化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
實際教學中,仍有很多教師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盡管部分課堂采用了游戲教學、活動教學等教育方式,有效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換湯不換藥,學生的學習方式并無改變,因此收效甚微。
現代教育的改革,說到底,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會學習,才能學好習。
(二)將思維導圖引入教學的意義
一是思維導圖可以對信息進行大量刪減,提煉出關鍵詞,對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形成知識網絡,直觀的呈現知識體系,便于課程的整體把握。
二是利用思維導圖,將枯燥的線性知識轉化為彩色的圖像,符合人腦的記憶習慣,有效的強化了知識的識記。
三是思維導圖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深度。思維導圖由中心主題向四周發(fā)散,隨著主體的不斷分化,學生的思維不斷加深。
四是思維導圖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大多學生的思維是單一、片面的。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將不同學科間的知識互相組合、滲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教師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備課
教學設計、編寫教案以及課件制作是教師備課的必備步驟,以此獲得教學內容,預知教學重、難點。借助思維導圖的繪制,教案內容具有彈性,便于修改和更新,減少了教案的篇幅。
備課時,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相結合。通過思維導圖,將每位教師的觀點由主題向四周發(fā)散,取長補短,全面把握教學內容,突破重難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整體教學水平。同時也促成了教師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教師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
另外,思維導圖與課件制作相結合,可以延續(xù)幻燈片簡潔、圖文并茂的優(yōu)點。
(二)教師合理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堂教學
1.提高課堂效率,優(yōu)化學生學習過程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思維導圖進行主題教學,便于學生看到知識的關鍵點,把握學習目標。系統的呈現知識的全貌,層次性與整體性相統一,利于學生課堂知識的整體把握,加深理解和記憶。
思維導圖改變了傳統的筆記形式。傳統的筆記看似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實則內容獨立、信息雜亂、不利于大腦的識別和記憶。且信息量大,記錄速度慢,時間消耗大。而以思維導圖形式來記筆記,則打破了傳統筆記的僵局。思維導圖省略大部分枯燥的信息,提煉出關鍵詞,利用簡單的線條,加上彩色、美觀且便于記憶的圖像,表現知識間的層級關聯,貼近大腦的思維方式,極大的縮短了記錄時間,同時它自然、美觀的特點又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提升了課堂的活力。
2.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首先,出示主題,學生圍繞主題繪制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自由聯想、發(fā)散性思考,師生間自由溝通和交流,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繪制出自身的知識脈絡,便于教師探知學生原有的知識架構。
其次,可以開展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頭腦風暴,實現思維碰撞,獲得原有知識的發(fā)現和組合,促進新知識的獲得。
促進了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溝通和交流,對建設學習型班級具有重要意義。
3.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導圖沒有特定的形式,因此學生可以從主題出發(fā),根據自己的理解,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相關知識分層分類進行整理,將單一的“知識點”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網”。
而在新的問題情境中,學生也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找準問題的關鍵點,依據層級知識架構,系統的進行分析和判斷,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三)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課后復習
一般學生復習多以通讀課本為主,然后對知識點進行有意識的記憶。特別是文科類學科,大多數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知識間缺少關聯,枯燥無味,自然學習效率低下。
在復習中繪制思維導圖,就是知識再現的過程。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快速抓住關鍵點,加深記憶,達到鞏固的作用。并且在復習中可以對新發(fā)現的知識及時進行補充,或者和其他學科知識建立關聯,讓枯燥的復習變得有樂趣。
四、結語
現代的教育,更提倡知識的系統化、學習方式的科學化、教育方式的有效化;更注重學生理解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學習力的培養(yǎng)。而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工具,它的合理運用對促成教育的變革具有積極影響。因此,我們教師應以學習者的身份不斷實踐和探索,以教育者的身份去引導啟發(fā)學生產生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