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老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培養(yǎng)邊讀邊思邊批注的習慣,養(yǎng)成在獨立閱讀過程中,對課文的語言、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xiàn)手法、語言特色、精制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的基礎上,用線條符號或簡單文字加以標記,批注感受,批注情感,批注個性。鼓勵學生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愛怎樣批注,就怎樣批注,學生有感而發(fā),有疑而注,有得而寫,進而滿足個體學習的需要,促進個體品質的發(fā)展。那么,教給學生批注的方法尤為重要。
一、批注內容自主
如果說批注性閱讀不遵循兒童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搞一刀切,齊步走,那么,批注也就失去意義。我們提倡在批注性閱讀中,把自主權還給學生,想在哪兒批注,就在哪兒批注,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取以下內容作批注:
1.感悟處
就是學生在與課文接觸的過程中,得到啟迪,受到教育,有所收獲的課文內容或語文文字。如有學生在學習《為人民服務》一課時,由張思德的事跡體會到“生命的最大意義在于活著奉獻,死得其所?!边@類批注方法對于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學生的類比思維是很有效的,教師可利用一切文本對學生進行此種訓練。
2.矛盾處
在課文看似矛盾而非矛盾之處,引導學生確立探究的主題,從而進行有效地批注。如《科學怪人》,怪人一般指行為舉止等與正常人不同,一般指貶義,但課文卻從“怪”入手,贊揚了開文迪許的獻身科學的精神。學生就在“怪”字上做足了文章。
3.困惑處
學生在讀書時,會遇到許多閱讀障礙,并由此產生疑點和困惑,寫下這些疑點和困惑,便于在課堂中探討,研究和解決。如學習《開國大典》批注:“為什么要進行開國大典?”“開國大典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問題性批注是提高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最有效途徑,也可教會學生通過課前的質疑引入對文本的閱讀理解,通過課后的質疑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升華。
4.空白處
不少課文往往會很藝術性地留一些“空白”,留一些思維的空間,如課文常見的省略號,感嘆號等。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及時落筆,這是批注的黃金之地,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補充式批注,代符號為文字,填補空白。如學習《草蟲的村落》“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久,一起歡悅地回到它們的洞穴中。”時,可以在“對視良久”之后進行補白性批注:“在它們的對視中,也許甲蟲游俠在告訴自己嬌小的愛人,我出門在外,家里就苦了你了!……”補白性批注可讓學生把書讀厚,讀出味道,讀出自己的個性。
5.創(chuàng)新處
學生是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個體,敢于對課文中的一些內容、方法提出質疑,嘗試修正。如《敦煌莫高窟》一文,學生就對課文中的石窟有“492”個產生質疑,因為學生從課外資料中得知,現(xiàn)有的莫高窟有“735”個,學生就建議,修改課文中石窟的個數(shù),為此在文中作了批注:最新發(fā)現(xiàn)石窟有735個。如閱讀《充滿愛心的王老師》有學生就對課題提出質疑:這樣的課題太直白,不能引起學生的好奇,無神秘感。為此在題下做了批注:“把課題換為“有這樣一位老師”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p>
二、批注形式自定
1.文字式
這是最普遍的閱讀批注,就是在閱讀文本過程中,把自己對文章內容的感受、領悟、啟發(fā)用“文字”的形式寫在書中“天頭”“地腳”或空白之處。比如,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隨著閱讀的不斷深入,會對文本的某些字、詞、句、段產生共鳴,或欣賞遣詞造句,或驚嘆優(yōu)美文筆,或震撼巧妙構思,或沉迷精彩片斷。同時,我們要鼓勵學生閱讀批判性地批注,允許學生大膽質疑教材,批出疑問,批出新意,批出他人未曾有的感悟和新異的結論。
2.符號式
就是在書的重點,難點或精彩之處隨手畫線或做各種符號。如直線、雙線、黑點、曲線、方框、疑問號、驚嘆號……如用單線表示較重要,加黑點的表示關鍵語,驚嘆號表示精彩之處,問號表示質疑等等。各種符號及表示的意思教師要統(tǒng)一規(guī)定,以便相互交流和探討。
3.綱要式
把學習內容經過分析,歸納,加工整理,提綱挈領地形成一個閱讀綱要,以提示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使復雜的內容明晰化,簡便化,形象化,是一種很好的邏輯思維訓練。
三、批注形式豐富
在批注性閱讀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嘗試了讀批同時,讀后批注,延時批注,異人異處批注,異人同處批注的形式。在課堂教學批注中,我們安排好三個階段:
1.課前異人異處批注法
課前預習是學生初次接觸課文。他們會對課文的內容、思想感情、表達方式、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產生原始的、最初的、好奇的興趣。讓學生自主閱讀,自由批注,自由表達感受,使教師獲得預習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原有的教學方案。
2.課中異人同處批注
在課堂中進行異人同處批注,必須以一定的問題為中心,以保證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閱讀效果。比如《麻雀》一課中的“突然,一只老麻雀從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本渲械摹奥洹弊謱⒗下槿傅男蜗髮懟盍耍宫F(xiàn)了對孩子的愛。為此,教師要求學生對“落”作專題批注。結果,學生從不同角度各自的認識,速度方面:勇敢、果斷、堅定;感情方面:愛孩子勝過愛自己;寫作技巧方面:“用詞簡煉,一字勝千字”;人物評價方面:“真是個奮不顧身的好媽媽?!比绱藢n}批注,呈現(xiàn)出一種百花齊放之春景圖。
3.課后延時批注
當學生學習課文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冷處理”,隨著閱讀水平的提高,再重新回味課文,其思想、認識、情感會比原先的想法有所提高和深化。此時批注,既是對原有批注的補充、修改和提高,又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采用課后延時批注需要教師耐心、細心,有意識地對待。
四、批注過程展現(xiàn)
1.努力保證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批注型閱讀往往能保證每個學生都閱讀了文本并有與別人相同或不同的感受,并用書面的形式予以表達。當閱讀完畢后,學生需要在交流和碰撞中提升語言,升華情感。所以此時保證時間讓學生盡情暢談就至關重要。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恰恰要在交流展現(xiàn)中體現(xiàn),學生在批注中,有對文章整體的批注,有對其中精彩片段的批注,也有對某一句,甚至某一個詞的批注,交流時,不能跳躍性太大,而要引導學生就其中的一部分盡情說好,說透,以保證獨自批注閱讀時的質量。
2.努力展現(xiàn)交流的真實性
在批注閱讀這種課堂模式中,學生的課堂交流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研讀成果,并與同伴交流,在交流中獲得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努力展現(xiàn)課堂交流的真實性,交流時,鼓勵學生亮出自己的觀點,允許學生獨樹一幟;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質疑,允許學生自由表達,也允許學生保留看法,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
可通過兩種方式展示:①小組交流。學生在小組內充分地發(fā)言,各抒已見,表達自己讀書的收獲,組長隨時記錄組員精彩的發(fā)言,在大組進行交流匯報。教師有重點地參與“薄弱小組”活動,并相機點撥,調整學生思路,使討論朝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延伸。②個體展示批注成果。即學生根據(jù)研究專題,發(fā)表自己批注閱讀的收獲。此時,教者要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暢所欲言,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成果,展示自己,獲得他人的認同。在個體自述批注中,都要有選擇地對學生的發(fā)言作靈活的補充,修改和提升。還應對學生的批注,作出恰當?shù)狞c評,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教師以批注式教學系統(tǒng)地引導學生邊讀邊思邊批注的方式,為學生批注“引路”;以“作業(yè)反饋”的形式為學生批注“鋪路”;采用激勵的手段,為學生的批注“亮路”。以上方法指導都是以批注式閱讀為基礎,融匯了語言文字、積累感悟、方法技巧、情感熏陶、人文環(huán)境等多種素養(yǎng)的習得。它徹底摒棄了過去語文教學中“以講代讀、以析代悟”的教學方式,既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又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發(fā)展,更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和教材的潛力,最終達到教學的“不教而自能讀書”的最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