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
廣東省多年前,就把12本名著定為中考篇目,以期引起老師和學生的重視。然而直到今天,各個學校里能把這12本名著認真讀完的學生可能還不足一半,偏遠地區(qū)的名著閱讀情況更令人心憂。為何學生們不愿意讀名著?
有的同學說:“名著太厚了,還沒讀呢就讓人害怕?!笨墒菗?jù)我觀察,他看的網(wǎng)絡玄幻小說要比《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厚多了;有的同學說:“名著里的故事,離我們太遠了,看了也沒有什么意義。”書中故事發(fā)生的年代,的確離我們有些遠,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但是名著里永恒的人性光彩、閃光的人文魅力怎么會沒有意義呢?有的同學說:“名著沒意思,看不懂。”我很能理解這類想法,孩子們對名著有著深深的偏見,以至于還沒打開書來讀一讀,就給經(jīng)典判了死刑。
所以,想要感受名著的魅力,一定要先打開書讀;而能讓孩子們讀書的好辦法,就是讓他們覺得,這些書很有趣!
我認為,激趣,是名著導讀課的靈魂。
下面,談談我對名著課激趣看法和具體操作辦法。
一、從當下生活出發(fā)來激趣
學生不愿意讀名著,一定程度上是覺得名著里的故事離我們的生活遙遠。所以,激趣的第一步應該從當下生活入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和作品的關聯(lián)。
教師在設計導入時,盡量選擇一些學生的興趣點所在。比如,我設計《簡愛》的導入時,想到學生們比較喜歡讀網(wǎng)絡言情小說,其中很熱門一類就叫做“霸道總裁愛上我”,而且最近風靡的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就是這類小說。恰巧,《簡愛》中的男主角羅切斯特就有點兒霸道總裁的味道。我并不擔心這個導入會過于低俗,相反,正是因為它貼近學生的閱讀水平,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在閱讀完《簡愛》之后,學生會自己找到經(jīng)典作品和網(wǎng)絡小說之間的巨大鴻溝,提升閱讀的品味。
二、營造歷史語境來激趣
名著作品,都是經(jīng)過歲月沉淀的經(jīng)典。怎樣拂去經(jīng)典表面的灰塵,使同學體會到永恒的內(nèi)涵呢?我認為,帶學生進入歷史語境是一個可取的辦法。
我給學生們推薦暑期閱讀書目時,大家紛紛表示對托爾斯泰的作品極不感興趣。少數(shù)幾個讀了《安娜卡列尼娜》的,也是灰心喪氣,根本無法理解“安娜婚后出軌”有什么值得歌頌之處。其實,在中國清朝人三妻四妾的時候,19世界的歐洲已經(jīng)實行了一夫一妻制。貴族們?yōu)榱司S持自己的地位和權(quán)力,結(jié)成政治婚姻,夫妻之間并沒有感情,這種事情是心照不宣的。男貴族們?yōu)榱藵M足欲望,會養(yǎng)不少情婦;而貴婦人也一樣,年輕的男子會像蜜蜂一樣圍繞在她們周圍,彼此進行權(quán)錢交易。更有意思的是,只要不出現(xiàn)丑聞,缺少感情基礎的夫妻雙方是不會干涉的對方找情人的。經(jīng)過這么一解釋,同學們就能逐漸明白安娜表面上該受唾棄的出軌行為,實際上是她追求戀愛自由、婚姻幸福,要求擺脫當時社會思想道德的羈絆的表現(xiàn),這是多么有勇氣的一個女人啊。
結(jié)合歷史語境,學生們就能把自己逐漸融入到當時的社會觀念中,也就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發(fā)掘內(nèi)容背后隱藏的價值深意。
三、取舍文本來激趣
一本名著,最薄也要將近200頁,厚的可能要四五百頁。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形形色色的各類人物。最無趣的名著課,就是把所有人物、所有故事劇透了一個遍,但是又囫圇吞棗、粗枝大葉。學生聽起來味同嚼蠟,自然不愿意再翻書閱讀。
如何通過文本的巧妙取舍設計導讀課?第一,選點:任何一節(jié)課,都要有一個立足點,整節(jié)課才能不散亂。而這個立足點,最好是能夠打通全書、提綱挈領的關鍵。第二,連線:摘取和這一點有關的、最關鍵三四處情節(jié),帶領學生向文本更深層探尋;第三,鋪面:設計活動或問題,使學生能夠用教師課上所講解的閱讀方法、技巧或思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解決文本其他部分的內(nèi)容,由片段到章節(jié),由課內(nèi)到課外,由書本到生活。
四、課堂任務與活動
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同學們自己主動翻開書讀?
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習活動的開展,指導學生使用讀目錄、跳讀、朗讀、批注等的閱讀方法,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名著的熱情。
前些年,《百家講壇》特別火,講《三國演義》的易中天、講《論語》的于丹,包括演義歷史的紀連海和袁騰飛都備受推崇。于是,社會上就出現(xiàn)了一種說法:“要是老師們都這么上課,學生怎么會不愛聽呢?”的確,百家講壇的模式,既有學術性,又有個性,把艱深晦澀的學術講的淺俗易懂,容易受人喜愛。如果把這種模式搬到課堂上,也并非不可。
但是,閱讀這件事情,最講究親力親為。講解者的思想固然深刻,但是沒有接近過文本的學生,是被講解者把思想直接塞入他們的頭腦中,閱讀又變成了一件被動的事情。只要是學生的體會,哪怕只言片語,哪怕并不深入,都沒有關系,“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想讓學生找到主動閱讀的趣味,就要靠任務的驅(qū)動和活動的巧妙安排。兒童天生討厭各種束縛手腳的規(guī)矩,但是又天生不拒絕、甚至喜愛各種游戲或活動的設定。
五、文本深意的理解與挖掘
現(xiàn)如今,市面上流傳著各類名著輔導資料,同學們不用自己讀書,只要背下答案來,不用理解也能答出題目,甚至答得更“標準”,更容易“得分”。在這種答對題變成了目的、閱讀被扭曲的畸形環(huán)境下,教師更要自己先讀文本,多讀、讀懂、讀透、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對文本主旨的理解。只有這樣,在設計導讀課時,才能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挖掘名著的思想內(nèi)涵。
總之,當下的中小學生不愛讀名著,名著導讀課才應運而生。所以,名著導讀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感興趣,主動去讀書。激趣的方法,可以是從當下時髦的話題入手,可以從營造歷史語境入手,可以從取舍文本使課堂富有邏輯入手,可以從精心設計課堂任務與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入手,也可以從挖掘文本深意使課堂更有層次和深度入手,總之,凡是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辦法,統(tǒng)統(tǒng)不拘一格。希望當代的中小學生,從社會上諸多的誘惑中抽出身來,感受文學經(jīng)典的魅力,身帶書香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