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還在磨底中,在中報臨近之際,一些板塊和個股或許會有所表現(xiàn)。本欄作者認為,從中長期來說,可以用抄底的眼光審視當前的市場。對于資產配置者來說,可以用兩種思維來思考并布局。 ——主持人
在股市中,什么最難?毫無疑問,抄底逃頂是最難的,而抓住短期的頂?shù)赘请y上加難。所以,我們看到短線投資者絕少有能做到十倍、百倍收益的。當然,能夠抓到中長期的頂?shù)?,就是大概能夠做?年翻倍的收益的投資者,其實也不多,但比較適合當下的市場。
要抓住中長期市場高低點,就要解決好“知行合一”的問題。從筆者入市的2001年開始,市場其實有過3次整體估值較低的時候:對應的時間點分別是2005年6月6日上證指數(shù)998點、2008年10月28日上證指數(shù)1664點、2013年6月25日上證指數(shù)1849點。3次熊市大底對應的整體市盈率估值大概在18倍、14倍、12倍,整體市凈率大概在1.6倍、2.1倍、1.5倍,全部A股年化換手率分別為196%、287%、135%。目前,市場的市盈率在16倍左右,市凈率在1.7倍左右,全部A股年化換手率為178%。近期上證基本在1300億左右的交易量徘徊,人氣已經很低迷了。
2017年以來,市場在流動性緊縮環(huán)境下的殺估值周期里,2017年賺的是業(yè)績的錢,2018年是對這一趨勢的強化。從目前已知的變化可以得出結論:二季度市場下跌的主要原因還是殺估值。從數(shù)據(jù)比較看,目前多數(shù)板塊估值已經處在歷史底部,筆者認為流動性收緊引起的殺估值或已接近尾聲,而下一步的主要風險可能是企業(yè)盈利導致的估值修復,即盈利下滑引起的估值下跌,現(xiàn)在估值合理的未來不見得合理。
事實上,從2017年一季度工業(yè)企業(yè)利潤增速見頂以來,A股盈利增速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中,按照以往的規(guī)律,股市盈利增速下行周期往往能夠持續(xù)2年以上,這點還是要提防,尤其是部分去年漲幅較大的藍籌股。一旦出現(xiàn)業(yè)績不如預期,很可能有一個殺估值的過程。在一年多去杠桿的過程中,成長股的估值已經殺到了歷史低位,接下來可以重點關注優(yōu)質成長股。這些股票主要是指經過充分調整后,估值相對合理且能受益政策支持,符合新經濟大方向的成長股,集中在芯片半導體、軟件云計算、新能源汽車、工業(yè)互聯(lián)網(wǎng)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