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一
一、案例背景
剛?cè)雽W的一年級新生,自控能力、判斷能力和集體意識等都相對比較弱。加之現(xiàn)在學生的家庭條件較為富裕,對于學生的物質(zhì)需求,家人都會輕易許諾并給予滿足。如此呵護備至、有求必應的溫室環(huán)境容易讓學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動思維。因此,需要通過教學常規(guī)的建立、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來加強學生集體觀念的培養(yǎng),形成學生的班集體榮譽感。
隊列隊形是上好體育課的基本條件,一名優(yōu)秀的體育教師上課時要想做到“放得開、收得攏”,抓實平時的隊列隊形是關(guān)鍵,但隊列隊形練習往往枯燥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方向感和數(shù)字感普遍較差,是教師教學中的“攔路虎”。如何讓一年級的學生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nèi)把隊伍排好、站準確呢?筆者運用“模擬身份證”的游戲組織實施教學,提高了隊列隊形的教學效果。
二、案例描述
這是一節(jié)一年級新生“隊列隊形:解散集合”的實踐課。課前執(zhí)教教師給每一名學生發(fā)放一張“模擬身份證”,上面寫了“××隊××號”(圖1),將學生分成了蝸牛隊、小豹隊、小鹿隊、小猴子隊(圖2),然后在教師和地上小圓盤的幫助下將學生排成四路縱隊(圖3)。
師:哇!小朋友們,你們能夠迅速找到自己的隊伍并且排列整齊,真棒!現(xiàn)在給你們1min的時間,和你前后左右的小伙伴打個招呼,自我介紹一下吧!
生:好的!
(學生們馬上互動了起來。你好,我是××,我排在你后面哦……)
師:好,現(xiàn)在老師就要考考大家了,看看你們解散了以后還能不能根據(jù)“身份證”找到自己的位置,好不好?
生:好!
師:小朋友們,你們聽到老師一說“解散”,就馬上擊掌一次,擊掌同時喊“嘿”,然后迅速解散,2人一組去四周玩猜拳游戲;當聽到老師吹一聲哨就趕緊過來排隊,找準自己在隊伍中的位置,聽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好的,解散!
(一喊解散,學生們異口同聲喊“嘿”,聲音非常洪亮,興趣非常高。一說完“嘿”后飛快地向四周散開,并發(fā)出銀鈴般的笑聲……)
師:(吹哨,學生們一聽到哨音,立馬飛奔而來)好,同學們都非常棒,大部分都能跟自己“身份證”對應起來。那么接下去,記住了自己位置的小朋友可以把“身份證”收起來了,沒完全掌握的小朋友可以借鑒一下你的“身份證”來排隊。
(教師一說“解散”,學生們馬上擊掌,同時喊“嘿”,然后迅速向四周散開,找到小伙伴,2個人一組玩猜拳游戲。小眼睛時不時看向教師,一聽到教師吹一聲哨就趕緊跑過來排隊,并找自己在隊伍中的位置,有的學生還會提醒其他還沒找到位置的學生,非常熱情、積極)
師:越來越多的小朋友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呢!接下去,老師要加大任務的難度,小朋友都不能看自己的“身份證”了,靠自己的記憶來排隊,有沒有信心來挑戰(zhàn)?
生:有!
師:嗯,聲音很響亮,看來同學們都已經(jīng)準備好了,老師期待你們的表現(xiàn)!解散!
師:(吹哨)哇,你們好厲害,都能做到不看“身份證”。老師還想考考你們,除了不能看“身份證”,還不能看圓盤數(shù)字了,我們要靠自己的記憶來排隊了?,F(xiàn)在,同學們請把你們腳下的小圓盤翻個身,把有數(shù)字的那一面朝下。
(學生們紛紛把腳下的小圓盤翻身,翻好后,立馬看向我,小眼神里流露出期待的神情)
師: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師:解散!
(一說解散,學生們馬上往四周散去,歡呼雀躍,非常興奮。小眼睛一看見筆者舉起哨子,立馬做出準備飛奔的姿勢,哨音一響,立馬飛奔而來)
師:小朋友們表現(xiàn)得都非常的出色,都能根據(jù)老師的要求把隊伍排好,老師忍不住要為你們點個大大的贊!
三、案例反思
1.巧設(shè)情境,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
隊列隊形是低年級體育課中最基本的教學常規(guī),如果連排隊都有問題,那么體育課就無法正常有序地進行。隊列隊形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題,他們的位置意識欠缺。在本節(jié)課中,筆者運用“身份證”來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shè)學生普遍喜愛的動物情境,用“身份證”的形式巧妙地串聯(lián)了隊伍,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較好地建立課堂常規(guī)。
2.巧設(shè)場景,提高教學效果
平時訓練隊列隊形時,都是在操場上,使用了“身份證”后,給平日里枯燥乏味的操場多了一道別樣的場景。小小的變化,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們能借助生動形象化的“身份證”快速找到自己的所在位置,并且牢記這一次特別的隊列隊形,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3.巧設(shè)組長,提高學生責任意識
隊列中的1號學生就是一列火車的“火車頭”,而這種“火車頭”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他被賦予的重要責任:整體隊形的直接指揮者和組織者,是整個隊列中的“靈魂人物”。這樣一個特別的“身份證”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心,只有他明確了自己的站位,其他學生才能通過這個帶有特殊職責的“身份證”快速而準確地找到自己的所在位置。
特邀浙江彭麗富老師評析
站在兒童立場,讓體育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
拜讀朱老師的案例,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映入眼簾的是一節(jié)有溫度、充滿童真童趣、洋溢生機活力的體育課堂,同時能真切地感受到朱老師能站在兒童立場,將新課改的理念轉(zhuǎn)化為了操作行為,并在課堂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實,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凸顯了許多亮點,值得一線教師學習和借鑒。
一、站在兒童立場,營造寬松、快樂、和諧的課堂文化
余文森教授指出:課堂文化是課堂教學運行和發(fā)展的元氣,是動力之根、活力之源。在本案例中,朱老師站在兒童立場,將教師角色從居高臨下轉(zhuǎn)向了平等中的首席,從教學的控制者轉(zhuǎn)向為了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像大朋友一樣引領(lǐng)著學生們生動活潑地學習,建立了一種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營造了寬松、快樂、和諧的課堂文化,為高質(zhì)量的課堂運行奠定了基礎(chǔ)。
二、兒童立場,讓體育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jīng)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gòu)成部分。本案例中,朱老師站在兒童立場,深入鉆研和挖掘教材,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巧妙設(shè)計出每人一張“模擬身份證”,讓學生們扮演蝸牛、小豹、小鹿、小猴等可愛的小動物,使枯燥的隊列隊形練習融入情、境、物中,將其游戲化、趣味化,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興趣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為了讓學生們能始終保持注意力集中和旺盛的興趣。朱老師不斷變化情景和內(nèi)容,采用任務驅(qū)動的手段,即從根據(jù)“身份證”找到自己的位置到不能看“身份證”,再到不能看“身份證”及圓盤數(shù)字。教學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師適時點撥、引導,給學生搭建了積極體驗、勤于思考、樂于實踐的良好氛圍,從單純的技術(shù)教學拓展到情景的體驗。更難能可貴的是朱老師在教學中還關(guān)注到了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如,在不能看“身份證”找位置的環(huán)節(jié),提醒沒完全掌握的小朋友可以借鑒自己的“身份證”來排隊。整個課堂教學成為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建構(gòu)的過程,彰顯了體育課堂的魅力。 真正實現(xiàn)了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轉(zhuǎn)變,給一線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和研究范例。
三、值得優(yōu)化的兩個方面
1.在課前教師給每人發(fā)放了一張“模擬身份證”,進行了分隊,并在教師的幫助下排成了四路縱隊。個人建議此環(huán)節(jié)可以優(yōu)化為:上課伊始教師引導道:“小朋友們,你們能否根據(jù)‘模擬身份證上面寫的‘××隊××號找到自己的家,比誰最快?!边@樣的體驗既讓學生們更有興趣和成就感,又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實踐能力。
2.在教學中還可構(gòu)建多元評價機制,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教學中可通過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小組長評價和教師評價等相結(jié)合,給學生們話語權(quán),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運動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最近拜讀了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成尚榮先生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兒童研究是教師“第一專業(yè)”》,深受啟發(fā)。他說:“兒童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主體;既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又是教育的旨歸。一線教師必須重新認識兒童,準確地把握兒童的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從他們的發(fā)展需求出發(fā)。”“兒童是天生的游戲者,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學習、工作、生活的方式,游戲里生長起的是游戲精神,游戲所產(chǎn)生的‘心流現(xiàn)象亦會讓兒童進入創(chuàng)新狀態(tài)。”成尚榮先生的這些論斷,對教師的體育教學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價值。因此,筆者呼吁教師們將兒童研究變?yōu)榻處熒牡拇髮I(yè),回到兒童原來的意義,從本義上、本質(zhì)上去認識和發(fā)現(xiàn)兒童。站在兒童立場,打造適合學生的體育教學,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