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紅
董天知,學名董亮,又名董大文、曾用名董旭生,1912年4月19日生,河南滎陽縣人。1931年因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被國民黨反動派抓捕入獄,被捕后改名為董天知。1932年他在獄中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6年8月經黨組織營救出獄,隨后根據黨的安排前往山西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領導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以下簡稱犧盟會)和建立山西新軍。1938年,日軍攻戰(zhàn)山西臨汾,董天知率領決死隊轉入浮山一帶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日軍懸賞兩萬銀元取他首級,但終未如愿……1940年8月20日,董天知于百團大戰(zhàn)發(fā)動之日率隊參戰(zhàn),壯烈殉國,時年28歲。
全力以赴,卓有成效領導犧盟會工作
1927年,董天知在北平弘達學院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受黨的著名農民運動領導人彭湃的影響,參加革命活動,后任北平市委組織干事兼兒童局書記。1931年被捕入“北平軍人反省分院”(即草嵐子監(jiān)獄),敵人施盡了種種酷刑。在政治誘降和死刑威脅面前,他始終大義凜然,忠貞不屈。獄中黨支部根據他的表現(xiàn),于1932年批準他轉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冬,獄中政治犯50余人,為要求下鐐、看報,舉行絕食斗爭。他毅然帶病參加絕食斗爭。到斗爭取得勝利時,董天知已是奄奄一息了。
1935年11月,劉少奇化名胡服,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到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為了適應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逐漸高漲的形勢和解決干部嚴重不足的問題,中共北方局于1936年初春作出了“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手段積極營救被關押在北平軍人反省院的一批黨的重要干部出獄”的決定,并經中共中央討論后批準執(zhí)行。1936年秋,薄一波等 57位同志終于分九批相繼出獄。
1936年10月下旬,出獄后的薄一波、楊獻珍、董天知、韓鈞、周仲英等,遵照北方局的決定,應閻錫山“共策保晉大業(yè)”之邀,陸續(xù)從北平到達太原。閻錫山本準備委他們以“參事”或“參議”之類的空職,只參與議事,不做實際工作,在生活上給予“上賓”待遇,月薪每人200元,卻遭到薄一波、董天知等人的婉言謝絕。他們說,我們是來犧牲救國幫閻先生做事的,不是來享清福的。高官厚祿,我們實在不能接受。閻錫山聽了很高興,認為這些人就是與眾不同,自信他沒有認錯人,常以此夸耀。最后,比照梁化之每人月薪定為80元,并決定薄一波到犧盟總會和梁化之共同主持工作,楊、董、韓、周也到犧盟總會加以重用。
董天知開始被分配到犧盟總會組織部工作,一面幫助薄一波進行組織整頓,一面兼管著學生運動,有時也隨同薄一波參加一些重要會議。不久,董天知就在閻錫山召集的一次會上,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令閻刮目相看。參加此次會議的是新舊兩派的頭面人物,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如果日本人打進來,我們該怎么辦?董天知發(fā)言道:“軍隊是國家的棟梁、抗日的主力。日本人打進來,若不成立一支以進步思想武裝起來的進步軍隊,是不足以抵抗日軍進攻的?!边@一頗有見地的發(fā)言,擊中了晉綏軍腐敗無能的要害,閻錫山聽后雖不置可否,但會后卻私下對趙戴文、梁化之說,共產黨內就是有人才。董天知那么年輕,就能提出那么好的意見,很了不起!由于這個建議,閻錫山萌發(fā)了成立新軍的想法。在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在薄一波等人努力下,建立了山西新軍。
1937年2月,犧盟代表會議在太原召開,董天知被選為犧盟總會執(zhí)行委員。不久,又擔任山西抗敵先鋒隊總隊長的職務。其間,他除協(xié)助薄一波處理犧盟會組織調整、人事安排,協(xié)調山西軍政當局與犧盟會的關系外,還擠出大部分時間發(fā)動群眾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董天知通過犧盟會這一公開合法的組織,協(xié)助薄一波創(chuàng)辦了“犧盟特派員訓練班”、“村政協(xié)助員訓練班”和“軍政訓練班”等,為山西抗日救亡運動培養(yǎng)了大批骨干,為建立新軍奠定了基礎。
1937年元宵節(jié)期間,犧盟總會組織發(fā)動犧盟會員、軍政訓練班、民眾干部教練團學員、各大、中學學生和各界愛國人士,在太原舉行了一次空前規(guī)模的歌詠宣傳和提燈游行大會。5月,犧盟會又通過“五四”等一系列紀念活動,把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其間,大街小巷貼滿了“抗敵救亡”、“犧牲救國”、“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大幅標語,揭露日軍在東北殘暴罪行的傳單、漫畫,“武裝起來抗戰(zhàn)到底”的墻報舉目可見??谷崭杪曧懕榱颂校迅鹘绲妮浾撝行亩嘉健翱谷站韧觥边@個焦點上來了。從此,太原不僅成了國統(tǒng)區(qū)進步人士、愛國學生仰慕的抗日中心,而且太原就是“小延安”,“軍政訓練班”、“民訓團”就是當年“黃埔軍?!钡拿雷u,也在全國各地很快流傳開了。
以上犧盟會組織的每個重大活動,無一不浸透著董天知的辛勞、智慧、汗水和心血。
1937年“七·七”事變的消息傳到太原后,犧盟總會即刻召開緊急會議,代表全體會員致電二十九軍全體將士:“敝會八十萬會員,誓為貴軍堅強后盾”,并組成山西各界慰問團,到前線慰問二十九軍全體抗日將士。董天知代表犧盟會參加了慰問團,被推選為慰問團副團長。但他們剛到門頭溝,北平失陷,戰(zhàn)局發(fā)生急劇變化,后路被切斷。董天知和慰問團全體成員不得不化整為零隱蔽于北平城內。后經黨組織統(tǒng)一安排,才分別逃出北平。董天知經天津、青島、濟南繞道回到了他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
不久,董天知帶著一批當地熱血青年再次背井離鄉(xiāng)匆匆告別雙親回到太原。但萬萬沒想到,這次與親人的分離竟成了訣別!
不辭艱辛,殫精竭慮創(chuàng)建抗日武裝
1937年10月,太原每日遭敵機轟炸,雁門關外金沙灘上的萬頃糧田已成了日本軍馬的牧場,山西軍民的鮮血染紅了塞外大地。太原淪陷已在指日。
犧盟會為把我黨洛川會議精神貫徹在實際工作中,決定減縮機構,除必須在總會堅持工作的少數人外,將大部分有豐富工作經驗、能獨當一面的骨干力量全部放在各犧盟中心區(qū)、縣分會、決死隊、游擊隊、自衛(wèi)隊中工作。
董天知被派到洪(洞)趙(城)犧盟中心區(qū)工作。在短短兩個多月的任期內,他發(fā)動群眾抗日,組織地方武裝,動員青年參軍,工作搞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
為打擊反動官紳破壞抗日,解除貧苦百姓對惡勢力的恐懼心理,董天知領導犧盟會,通過農會組織掀起了反貪官污吏的高潮。在趙城縣把一個惡貫滿盈、人人痛恨的大惡霸郭鋪堂執(zhí)行槍決。霍縣也在群眾要求下將把持縣政欺壓人民的四個土豪劣紳打翻在地。這一來,打開了局面,臨汾、洪洞、汾西、霍縣、石樓、靈石、大寧等十多個縣都普遍對縣、區(qū)、村三級政府中的貪官污吏進行了清賬核財的反貪斗爭,隨即減租減息、合理負擔運動也日趨高漲。廣大人民群眾抗日熱忱空前提高。
太原失守后,為了在三晉大地造成百萬人游擊戰(zhàn)的宏大局面,1937年11月周恩來到達臨汾后,向山西省提出要在20天內完成擴軍3000人的任務補充八路軍。同時,中共北方局和山西省委也向犧盟會提出,要在三個月內務必完成20個團的游擊隊和武裝自衛(wèi)隊的組訓任務。
洪趙犧盟會負責人董天知和徐榮不畏艱難,協(xié)同各犧盟縣分會和當地黨組織,經過夜以繼日的努力,很快在下屬12個縣中組建起了各有200-500人的縣武裝自衛(wèi)隊或犧盟游擊隊。不久,又在此基礎上組建了洪洞、趙城、臨汾、霍縣、靈石五縣抗日聯(lián)合游擊隊,約3個團的兵力。經過組訓全部編入張文昂、韓鈞領導的決死二縱隊,成為第六專員公署保安旅的主力。
臨危不懼,妥善果決處理兵變
1937年底,在楊獻珍的推薦下,董天知由洪趙犧盟中心區(qū)調往決死三總隊任政治部主任兼曲沃縣犧盟特派員。
決死三總隊系由原國民兵教導團第十團改編而成,總隊長即原團長李冠軍。除政工人員外,三總隊從班長到團長基本都是舊軍人出身,新舊斗爭十分激烈。董天知到任不久,就接到閻錫山要三總隊擴編為縱隊的命令。
李冠軍思想反動,素有政治野心,將總隊長一職視為升官發(fā)財的資本。三總隊從太原開到曲沃他就和國民黨特務拉上關系?,F(xiàn)在部隊要擴編,設立政工制度,對他的特權自然是一種限制和威脅,他便借口決死隊“不正規(guī)”,反對改編,反對政委制。他不敢公開抵制閻錫山的命令,便陽奉陰違,制造事端,有事從不和政委戎子和、主任董天知商量,獨斷專行,我行我素。
董天知和戎子和研究后,向閻錫山打報告,要求將李冠軍調走,建議另委較為進步的三大隊長王子玉為總隊長。
李冠軍接到調令后,惱羞成怒,于12月22日夜,命令部隊緊急集合,發(fā)動兵變,宣稱他已奉命組成“西北抗日聯(lián)軍”要到中條山打游擊,他就是聯(lián)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準不服從命令就軍法從事。同時,將部分政工人員監(jiān)禁,并密令其派往曲沃自衛(wèi)隊的親信王恒山,一聽見槍聲號令,即帶自衛(wèi)隊嘩變;又支使其軍需官樊火攜款到指定地點待命。只等兵變成功進城把戎子和、董天知等政工人員殺害后,就到中條山投靠國民黨中央軍。他還威逼三大隊長王子玉跪在他面前表示忠誠,遭到王的大聲斥罵立而不跪,并揭露其奸。事情敗露,群情激憤,怒斥之聲不絕于耳。
事發(fā)突然,情況緊急。董天知和戎子和得報后,一面急電向閻錫山報告李冠軍在曲沃發(fā)動兵變,一面沖破險阻立即組織部分政工人員和模范隊封鎖了曲沃城,由縣長和曲沃縣犧盟特派員指揮公安局和自衛(wèi)隊追捕捉拿槍殺曲沃自衛(wèi)隊指導員、打傷工作人員后帶領一些自衛(wèi)隊叛逃的王恒山等人。
由于三總隊平素政治工作較好,除個別畏罪潛逃外,絕大多數人都不愿跟李冠軍叛逃。為爭取李冠軍播然悔悟,戎子和、董天知曾幾次冒險要與其對話,均被拒于營外。第二天傍晚,閻錫山派新軍總指揮部參謀長韓棟材來到曲沃,李冠軍被擒,不久,李在臨汾畏罪自殺。
李冠軍兵變未遂,決死三縱隊順利組成。由戎子和任政委,董天知任政治部主任。同時,縱隊黨組織在曲沃大營盤成立了軍政委員會,由董天知、楊獻珍、高治國、雷震、郝霆光、趙若襄組成,董天知任政治部主任兼縱隊黨委書記(不公開),負責全縱隊黨的工作。
戎子和主持五專署工作后,在縱隊黨委領導下,董天知親率部隊打擊日本侵略者,在18天內與日軍打了20仗。據統(tǒng)計,決死三縱隊在半年間,大小經過150戰(zhàn),先后擊潰敵人計有3萬余人,斃敵2千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糧秣輜重。尤其是左羅、沁水和秦崗三次硬仗后,日本鬼子已嘗到了決死隊的厲害,把董天知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敵人揚言:“誰能抓到董天知,賞兩萬大洋?!倍熘獎t表示:“為了抗日救亡,為了民族解放,死也值得?!?/p>
1938年2月,臨汾失守后,閻錫山率部倉惶逃走,縱隊官兵吃飯、給養(yǎng)和彈藥等問題遇到了重重困難。鑒于此,加之,吸取前一陣子李冠軍曲沃兵變的教訓,董天知主持政治部工作后,一方面深入基層,做政治思想工作,鼓勵官兵堅持斗爭,使三縱隊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另一方面,在全軍普遍建立黨組織,抽調紅軍老干部任軍事骨干,培養(yǎng)積極分子,壯大進步力量,狠抓了以進步青年學生和農民為基礎的連隊建設。部隊迅速擴大,除原三總隊改編為七總隊外,又擴建了第八、第九總隊,共3個團2700人左右,成為戰(zhàn)斗在曲沃、翼城、洪洞、趙城、臨汾、安澤地帶的一支抗日勁旅。
到后來,董天知遵照黨中央、朱總司令的指示,帶領部隊積極開展分散的游擊戰(zhàn),戰(zhàn)果輝煌,決死三縱隊在戰(zhàn)斗中發(fā)展壯大,達6個團約有6000人。
在1939年12月事變中,由于董天知等決死縱隊的領導干部對閻錫山的兩面性認識不足,對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理解不夠全面,只注重了和舊軍官作思想上的斗爭,沒有及時奪取兵權,致使決死三縱隊遭受巨大損失。董天知為此深感內疚,常引咎自責。1940年3月,新的決死三縱隊重新組建,歸八路軍一二九師建制,董天知任政治委員。從此,董天知率部堅持在太行山區(qū)與日偽頑軍浴血奮戰(zhàn)。
英勇奮戰(zhàn),壯烈犧牲于“百團大戰(zhàn)”中
1940年8月,八路軍總部發(fā)動了馳名中外的“百團大戰(zhàn)”。戰(zhàn)役打響后,決死三縱隊政委董天知率部參加了這場戰(zhàn)役,破襲敵人交通、拔除鬼子據點,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在晉南、晉東南地區(qū)打擊日本侵略軍。
8月中旬,山西新軍決死三縱隊接到對山西省白晉鐵路(白圭至晉城)線南段交通破擊的任務,具體要求是:拔掉駐扎在潞城、黃碾和微子鎮(zhèn)三個日偽軍據點,破襲潞(城)長(治)地區(qū),以牽制和殲滅日軍兵力。
接到上級命令后,董天知立即派人分頭傳達任務,部署戰(zhàn)斗計劃,研究破襲方案,籌備各種器材。董天知還親臨前線、細致勘察,他選定王郭莊作為出擊地。
8月17日晚,董天知帶領第八、九團及縱隊司令部從駐地出發(fā)。8月18日,與第九團團長親往前沿陣地偵察地形。
8月19日,董天知召開第九團干部會議,提出戰(zhàn)斗競賽口號。下午4時,戰(zhàn)斗部隊即先行到達指定地點,政委董天知也于次日凌晨1點帶領第九團二個連約50余人的小分隊趕往設在潞城縣西部山區(qū)的王郭莊指揮部,準備按照指定時間準時向駐扎在縣城和黃碾鎮(zhèn)之日偽軍發(fā)起攻擊。他徹夜不眠,在考慮破襲敵人的計劃。
王郭莊距潞城縣30里,距微子鎮(zhèn)40里,四面環(huán)山,地形復雜,是潞城縣抗日根據地的大門。這里進可以襲擊潞城、黃碾和微子鎮(zhèn)據點之敵,退可以憑借有利地形固守,是敵我雙方爭奪的要地。日軍派出50多人的秘偵隊在這一帶頻繁活動。
當先頭部隊到達王郭莊后,潛藏活動在該村的日偽特務密偵隊小組長王過計和隊員羅群喜等人(王過計于1959年11月被人民政府鎮(zhèn)壓,羅群喜被判處死緩),立即向潞城縣密偵隊長秦寅卯報告了我軍人數及武器配備等詳情。日本憲兵隊當即糾集黃碾、潞城、微子鎮(zhèn)的偽保安隊一個中隊、偽警察30余人、日軍五六十人、密偵隊十幾人共計200多人分兩路連夜悄悄包圍了王郭莊。8月20日凌晨3時左右,槍聲四起,全村陷入一片火海。
董天知覺察到部隊已經被包圍。危急之中,他當機立斷命令一部分戰(zhàn)士突圍,自己則立即帶領28名警衛(wèi)戰(zhàn)士拼死搶占有利地形比干嶺,引誘阻擊敵人,好讓大部隊從火力較弱的東北方向的溝渠突圍。
但剛沖到村西的巖垴凹,就被日偽軍數倍于我的火力壓得抬不起頭來。敵人集中力量向董天知所在的高地發(fā)起連續(xù)沖鋒。
在7倍于己的強敵面前,董天知沉著應戰(zhàn),奮勇抗敵,為掩護部隊突圍他帶領警衛(wèi)隊與日偽軍奮戰(zhàn)4個多小時,最后與敵人展開了白刃肉搏戰(zhàn),擊退了敵人的一次次沖鋒,打死打傷敵人90余名。
此時,戰(zhàn)士們大部分已經壯烈犧牲,董天知和僅有的3名戰(zhàn)士準備突圍時,敵人又一次沖上來,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殉國。董天知也不幸身中數彈、血染沙場。年僅28歲的董天知為國捐軀,獻出寶貴的生命。他和28名英雄的鮮血融入了巍巍太行,譜寫了一曲中國人民英勇頑強與日軍血戰(zhàn)到底的慷慨壯歌。
出師未捷身先逝,將軍躍馬不復返!八路軍優(yōu)秀指揮員、山西犧盟會和新軍的重要領導人董天知犧牲后,晉東南抗日軍民非常悲痛,尤其是決死隊因痛失英才良將而全軍舉哀。他們在黎城縣的桂花村舉行了隆重的追悼董天知烈士的大會。戎子和主持追悼會,任映倫致悼詞,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的楊尚昆參加了追悼會,并揮筆為英雄題寫挽聯(lián):“英氣橫貫比干嶺,壯士常存鴨綠江?!标愬a聯(lián)、朱穆之、楊獻珍、廖魯言、李漢光、劉湘屏(董天知剛新婚3個多月的愛人)等在會上講了話。犧盟總會在悼詞中稱贊他“是最優(yōu)秀的犧盟領導者,是最優(yōu)秀的青年模范,是最優(yōu)秀的青年軍事干部”。犧盟總會發(fā)出號召:全體犧盟會決死隊的同志們,同致無限的哀悼,學習天知同志的革命精神,繼承天知同志的遺志,為青年運動及民族解放事業(yè)奮斗到底!
會后,董天知的靈柩暫葬于桂花村的一個山洞里。一年后,即1941年8月20日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時期,又移靈于太行腹地山西平順縣濁漳河畔的侯壁村北邊奎星閣下,再次進行安葬。朱德總司令參加了安葬儀式,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主席楊秀峰致悼詞。太行軍民仍然懷著極其崇敬的心情,花了100石小米,在此為董天知烈士豎起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紀念碑全用青石建成,碑身為一6米多高的完整四棱梯形石柱,直刺青天,正面刻著“抗敵決三縱隊政治委員董天知同志烈士墓”,石柱下為一方形青石碑座,碑座四周刻著《董天知同志墓志》,對董天知的革命精神和英勇事跡給予了高度評價:
董天知同志,河南滎陽縣人,中國共產黨優(yōu)秀黨員,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三縱隊政治委員,一九四○年八月二十日晨,率隊參加發(fā)動百團大戰(zhàn),在潞城前線與日寇血戰(zhàn)中光榮殉國,年才二十有九。決死三縱隊與山西第五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慰忠魂,乃擇太行山畔漳河水濱風景佳麗之處建筑公墓,天知同志及其他參加民族戰(zhàn)爭在上黨殉國諸同志之遺骸,咸移葬于此,以彰忠貞,并勵來茲。天知同志為祖國獨立事業(yè)奮斗十年如一日,曾系獄五載,志不稍移,氣節(jié)凜然,殆列寧所謂堅如鐵石之人歟?天知同志一生之生活,全為斗爭之生活,與敵寇斗爭,與反革命斗爭,迄未稍懈,最后以壯烈犧牲結束其生命史,其志行實足為戰(zhàn)爭與革命時代青年之矜式。其所手創(chuàng)之決死三縱隊,自干部以至戰(zhàn)士,均能秉承其遺志,忠于民族解放事業(yè),今猶縱橫馳聘于襄武榆遼,與日寇周旋于疆場,迭殲強敵,愈戰(zhàn)愈奮。天知同志死而有靈,當能含笑瞑目于地下也!天知同志實為中國新時代新風度青年之體現(xiàn),其飽滿充實之革命斗爭精神,將與天地同其不朽!中國必須有千百萬天真純潔、忠勇奮發(fā)如天知同志之青年起而與敵寇搏斗,抗日民族戰(zhàn)爭之勝利庶可取得保證。此巍峨碑石之豎立,非慮天知同志之英名或將湮沒無聞,蓋天知同志自有其不朽者,在今茲之舉,無寧謂為欲激勵太行山之一切優(yōu)秀兒女,咸能離風興起,以天知同志之志行,為自己之志行,踴躍參軍,共驅敵寇,為創(chuàng)造新民主主義共和國而奮斗,則天知同志雖死而不死也。
董天知在短暫的革命生涯中,為抗日斗爭做了大量的工作,作為一個軍事高級領導干部,他能舍身掩護戰(zhàn)士而流盡最后一滴血,他的英勇事跡令人動容,他的英名流芳百世!
董天知壯烈犧牲后,犧盟會機關刊物《犧牲救國》曾出版董天知烈士紀念專輯,曾和董天知共同戰(zhàn)斗過的領導和戰(zhàn)友楊獻珍、戎子和、廖魯言、華明、車敏瞧、岱峰等都為他的犧牲痛惜,并紛紛撰寫了悼念文章,發(fā)表在當時的報刊上。
巴比倫還根據山西沁水謠的調子譜了一首歌曲,名為《悼念董政委》,此歌迅即在決死第三縱隊和晉東南一帶太行軍民中傳唱開來,以至數十年后,當年的老戰(zhàn)士們仍能一字不差地唱出這首歌曲,可見董天知烈士在太行軍民心中的地位和影響。歌詞為——
同志們,要記清,
一九四○年八月二十的炮火中,
在太行失去一盞指路燈,
噯喲!董政治委員為求解放而犧牲。
莫悲哀,莫傷心,
要學董政委堅決抗戰(zhàn)的英勇精神,
哪怕它戰(zhàn)地荊棘路難行,
噯喲!堅持持久戰(zhàn),沖破黑暗是光明!
解放后,董天知烈士的遺骨遷葬至建于河北省邯鄲市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的楊尚昆同志在他的墓碑上重筆題詞,以謳歌這位為民族的解放事業(yè)而獻身的革命戰(zhàn)士。
1995年,董天知的故鄉(xiāng)滎陽建成烈士陵園。陵園紀念館里陳列著董天知的光輝業(yè)績資料圖片等,以供人們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