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環(huán)環(huán)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責任意識的培育直接關系到中國能否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取得勝利。本文以青少年責任意識的培育為中心,從責任意識培育的基本概念入手,對其發(fā)展歷程、內(nèi)容做了梳理,旨在為青少年的責任意識培育問題提供一點思路。
1 責任意識培育概念的界定
責任意識培育是指,依據(jù)特定社會的道德要求,為使個體在自主選擇基礎上養(yǎng)成基本的責任品質而對其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引導活動,使其擁有責任意識并促成責任行為的過程。它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制定要求,這些要求以目標、規(guī)范、原則、理想等形態(tài)體現(xiàn)出來;二是把與它們密切聯(lián)系的觀念灌輸?shù)矫恳粋€個體的意識當中,使其能夠自我調整和監(jiān)督自己的責任行為,并對其他個體的責任行為提出要求或進行評價。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必須通過責任意識培育的種種途徑得以實現(xiàn),從而使責任行為的實施個體形成相應的責任意識和情感、責任信念和意志、責任習慣以及固定的責任品質。
2 責任意識培育的發(fā)展歷程
第一階段:20世紀中后期。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間,國內(nèi)學校對青少年的責任意識培育主要側重于強調個體對國家、社會和集體的責任。如:1988年“青年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責任”;1993年“保衛(wèi)祖國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盡職盡責是為人民服務的最基本的要求”,“建立良好的班集體,要求集體的成員有主人翁的責任感”,1997年“公民有責任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有責任維護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 認清基本國情,履行公民的社會責任?!?/p>
第二階段:21世紀初期到現(xiàn)在。2001年,中共中央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要求“堅持和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tǒng)一”,“引導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2003年中小學德育課程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更是響應了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的相關要求,它按照“成長中我,我與他人的關系、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編排體系分別規(guī)定責任意識培育的相關內(nèi)容。這可以說是一個責任意識培育的分水嶺,它標志著我國青少年責任意識培育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它開始著力擺脫低效化和假大空的虛幻化,走向更務實更接地氣地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道路上來?!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其發(fā)展,著力其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宣講時強調,過去我們講素質教育主要強調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現(xiàn)在更重要的一點就是社會責任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因此,我們提出旨在對青少年進行“學會負責”的責任意識培育就是歷史的必然,是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3 責任意識培育的內(nèi)容
第一,對自己負責,也就是愛自己,不僅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更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大家都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個本錢就像是你存在銀行里的無數(shù)錢當中的最前面那個數(shù)字1,姑且以一為例吧。而你的工作,學習,生活,諸如此類都是后面的無數(shù)的0,試想,只有前面的1存在,后面的一切才有意義,否則,無數(shù)的0除了代表0 ,什么也不是。再者說,只有愛自己的人,才有資格愛別人也才能讓別人相信他有能力愛別人。
第二,對他人負責,正確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相互關心、相互幫助、團結友愛,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個人的存在離不開社會,更離不開社會中的千千萬萬人,這些他人有可能是你的同學、朋友、師長甚至陌生人,大家只有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像一部大機器里面的不同原件一樣,有序運轉,通力合作,才能保證我們生活其中的這個社會大機器正常運轉起來。
第三,對家庭負責,就是愛親人,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勤儉節(jié)約,減輕父母的負擔,經(jīng)常和父母交流溝通,耐心聽取父母對自己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意見和指導,主動在各方面照顧、關心親人。復旦大學原社會學系的女教師于娟在罹患癌癥,生命垂危之際寫就的《此生未完成》一書中,更是有這樣的描述:“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車買房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身大房子,和自己相愛的在一起,蝸居也溫暖?!币粋€生命行將逝去的人,訴說出的感受應該更有說服力。
第四,對社會負責,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事實上,任何年代和社會,尤其和平年代和法制社會,都不需要英雄,只要每個人,每個職業(yè)的員工,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做到位,和諧社會就會水到渠成。醫(yī)生救死扶傷;教師教書育人;軍人保家衛(wèi)國;公務員為人民服務的;青少年好好學習, 都是顯而易見的職業(yè)責任。當這些責任行為成為人民、國家、社會歌頌和贊揚的行為的時,只能表明社會責任的淪落。胡適先生曾說過,爭取你自己的權利,就是爭取國家的權利;爭取你自己的自由,就是爭取國家的自由。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從來不是一幫奴才建成的”。國家的強大,需要每個人切實做好本職工作,只有奴隸才把希望寄托在奴隸主身上。青少年尤其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責任品質。
第五,對國家負責,是需要個體擔負起做一個合格、守法公民的職責。在現(xiàn)代社會中,社會成員的基本身份就是公民,公民既有法律和政治確認的意義,更具有廣泛的社會含義。作為任何國家的公民,也就意味著個體在該國家的社會共同生活中享有法律規(guī)定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同時負有必須履行的責任?!睹绹褡x本》這樣解釋,什么才是一個好的公民,“一個好的公民是忠于自己國家的,這意味著你對國家是取建設性、而不是毀壞的態(tài)度。假如政府做錯事,你嚴厲批評政府,那是希望它改善,這就是建設性。假如你明明發(fā)現(xiàn)國家在走向錯誤的道路,你卻還是說,走得好走得好。那是一種毀壞的態(tài)度?!彼?,對國家負責就是要做好一個負有建設性責任的現(xiàn)代公民。
第六,對人類負責,就是要對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及未來發(fā)展負責。在全球化時代,地球村已經(jīng)將所有人裹挾其中,青少年的責任意識不能僅局限在家庭、學校、國家等特定的某個空間來理解,必須從更廣闊的范圍來認識。這即要求,一方面,青少年的責任意識要從全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fā),站在人類社會根本利益的高度和立場,自覺維護整個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fā)展;要培育個體的平等、自由、博愛之心,競爭合作意識,互惠共贏理念,學習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人群,并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另一方面,青少年要始終維護世界和平和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堅決同一切恐怖主義活動和違法犯罪活動作斗爭。這樣,我們和平穩(wěn)定的國內(nèi)外政治社會環(huán)境才有保障。
第七,對大自然負責,就是要對人類生存的外部自然環(huán)境負責。自然界作為人類共同的生存環(huán)境,任何局部的人為變化都可能影響整體的變化,任何局部的生態(tài)失衡,都可能引起整個生物圈的失衡。人類的利益原本就是建立在對大自然的利用和改造過程中的,人類離不開自然,人類本身實質上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人類如何對待大自然,實際上就是人類如何對待自身的問題。對大自然負責,要求我們要時刻反省那種不惜破壞環(huán)境而片面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的單一模式,確立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發(fā)展理念;關心其他生物種群,減少并治理環(huán)境污染,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體系,形成生態(tài)文明形態(tài),合理利用資源,禁止亂砍濫伐,虐殺動物,維持整個大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