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摘要】如何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如何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迎合時代發(fā)展,成為阻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難題。文章試著分析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并從德治教育與法治教育兩個角度來探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進而得出在信息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將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結論。
【關鍵詞】信息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法治教育;德治教育
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網絡渠道、社交平臺等新媒體的出現(xiàn),不斷改變和影響著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許多人因無法正確利用這種新媒體技術,造成嚴重的損失,扭曲了自身的價值觀,威脅到自身的健康成長。高校是培養(yǎng)思想品德和法律素養(yǎng)最好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在信息開放的時代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h3>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毫無疑問,信息時代出現(xiàn)的各種新媒體不僅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內容得到了豐富,而且提高了其標準和要求,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提供了可能和機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否能適應這個時代形成的價值取向和時代觀念,將會是高校面臨的一個嚴峻考驗。
(一)現(xiàn)有教育載體無法適應信息時代的發(fā)展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整個思政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八枷胝谓逃傄ㄟ^一定的載體才能進行,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科學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并根據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情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內容,選擇合適的載體,是加強和改進新世紀新階段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的一個重要方面?!钡牵诰W絡信息渠道增多、信息手段不斷豐富、信息開放程度較大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下,缺少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教育方法,阻礙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進步。
(二)信息時代的迅猛發(fā)展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時代下,互聯(lián)網的普及是這個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標志,網絡環(huán)境也隨之發(fā)生改變?,F(xiàn)階段,網絡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廣泛性、復雜性和導向性等特征,這些特征對大學生的法律觀念和認識能力具有廣泛而復雜的影響。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既增強了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便利性,又拓寬了大學生的認知視野,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的負面影響也隨之產生并惡化,而認知力差和心智不成熟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互聯(lián)網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更加完善,重視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三)信息時代下大學生的思想素質良莠不齊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推廣,高校生源構成也發(fā)生了變化,各色各樣的人都有進入高校就讀的機會,這就導致了大學生思想素質良莠不齊。現(xiàn)階段,多數大學生都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缺乏進取心,過于崇尚自我,將自我價值和個人利益擺在首位。這不僅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高了難度,而且反映了高校思政工作的不全面性。
如今,我國大學生作為國家發(fā)展建設的重要力量,理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意識,以契合法治時代的需求。高校思政教育是對大學生思想、行為予以引導的重要載體,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政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加入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是強化思想道德教育作用的重要方法。因此,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不是處在對立面,而是包含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發(fā)展。
(一)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的含義及關系
“法治教育是指通過對公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依法治國方略的宣傳和教育,培養(yǎng)和發(fā)展公民法治意識及其用法治意識指導自己行為的一種活動。德治教育是指對公民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以德治國方略的宣傳和教育,培養(yǎng)公民德治意識及引導公民德治行為的一種活動?!?/p>
在當今社會的教育體系中,我國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它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教育強國的一部分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我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中不能忽視的關鍵內容。由此可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應將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相結合,同時發(fā)揮法治和德治的積極作用。
(二)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的正確認識
在高校舊式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中,許多人堅持認為法律追求的是硬性強制的規(guī)章制度,而道德追求的是上層建筑層面中更理想化、更高級的東西。事實上,法律和道德都屬于上層建筑層面,兩者自身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讓人琢磨不清。這種模糊性體現(xiàn)在每個人的生活與實踐中,我們從法律和道德的具體內容就可以發(fā)現(xiàn),譬如憲法的個別條例中明確規(guī)定:關于社會道德的部分內容將以法律的形式來確立。所以,高校必須學會抓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tǒng)一,不僅要重視法治教育的地位,讓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而且要注重德治教育的作用,將其滲透到法治教育之中,通過兩者的融合與互補來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和進步性。
在這個互聯(lián)網普及的信息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如何正確地融合法治教育與德治教育,成為高校面臨的又一大挑戰(zhàn)?,F(xiàn)階段,信息時代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決定了高校采取的教學措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改進舊式的以“思想道德教育”為主的教學模式,同時認識到大學生在法律和道德方面的不足,適當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課程,通過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對此,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重視培育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具有十分明顯的相似性。雖然針對每個學生的教育方式不同,但兩者的教育目標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構建良好的高校思政教育環(huán)境。因此,要實現(xiàn)法律與道德的結合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更加重視培育大學生的主觀意識。高校法治教育要突破傳統(tǒng)封閉模式的局限,開拓出一種以“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主導的思政學習模式。在向大學生講授道德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應于無形之中傳達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提高法律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就法治教育而言,高校要將它放在比德治教育更高的地位上,用重視法律但不輕視道德的積極態(tài)度來構建思政教育體系,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