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長壽,講養(yǎng)生,第一個要做到的是不能怕死,如果把“我要長壽”“我要找偏方把血壓降下去” “我要為了養(yǎng)生而嚴格控制飲食”當作座右銘,反倒可能事與愿違,因為這些看上去很符合健康原理的觀念,一旦成為生活中隨時會鳴響的“警鐘”,甚至成為心結(jié),就與怕死、惜命無異,也就遠離了健康的初衷,成了生命的“緊箍咒”。如果說貪食美味、嗜好舒適是我們的身體之欲,那么,因為懼怕死亡乃至因為懼怕死亡而養(yǎng)生,尋求健康之道,就是我們的心理之欲了,兩者都是健康的敵人,特別是后者。
我們的先人肯定早就發(fā)現(xiàn),人的疾病乃至死亡很多是起因于心的,起因于心中的雜念,起因于心中那些不切實際的求生之欲……
很多生活考究的人會認真地追求健康,為此,他們會在廚房里放上能稱量食物、調(diào)料的小勺甚至天平,靠它們的嚴格管束認真而緊張地過著每天的“健康”日子。還會看到很多“勇敢者”,對所有流行的傳說中的“養(yǎng)生”之道深信不疑,唯恐遺漏掉任何一個長生的機會。這只會增加負累。其實,健康沒有任何神秘,養(yǎng)生也毫無訣竅可言,一個根本是要客觀地看待生死,至少不能怕死。除此之外,貪生也同樣要不得。
在大家苛求健康飲食的時候,很多德高望重的醫(yī)生、營養(yǎng)學(xué)家卻有自己的飲食準則: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什么都吃說明他們放松豁達的心態(tài),什么都不多吃說明他們懂得適度節(jié)制,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才保證了他們的健康。
健康的獲得是需要人為爭取的,而和美味抗衡,與安逸、貪生的欲念作對,是養(yǎng)生前提,也恰恰因此,先人在物質(zhì)匱乏年代輕而易舉就收獲的健康,和早就貫穿于傳統(tǒng)生活中的養(yǎng)生,于現(xiàn)今的我們,居然成了難題,因為與各種欲望作對,幾乎就是與舒適、幸福甚至貪念作對,就是和我們?yōu)橹畩^斗的紛繁成果作對,這個選擇需要的不僅是健康的知識,還需要健康的素養(yǎng),后者很難,這也就使養(yǎng)生成了永久的話題。
(摘自“佟彤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