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潔 劉孟豪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六年級學生在物質科學領域,要求學生對物質的化學反應有初步了解,要求教師要做好課堂教學評價。為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科學課體驗,以《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為例,教師展開多方面反思,發(fā)現一堂成功的實驗課是需要教師在課前實驗材料上做好充分準備、課上用有趣的導入激發(fā)學生對本課的探究熱情、課中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及其在接收知識過程中的反應情況。
《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是教科版六年級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四課,這一節(jié)課有三個知識要點:觀察并了解小蘇打和白醋的特性、觀察兩者混合后發(fā)生的現象、研究兩者反應產生了一種具有什么性質的氣體。這三個要點中第一個較為簡單,后面兩點是既是本節(jié)重點,也是本課操作的難點。這節(jié)課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做很多準備。
1 課前材料準備的反思
1.1 放蠟燭容器的選擇
課前看過一節(jié)優(yōu)質課視頻,在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產生的氣體比空氣重”的環(huán)節(jié)中,該老師在500毫升的A燒杯裝著點燃的蠟燭,在500毫升的B燒杯裝小蘇打,白醋倒進后B燒杯后產生的氣體直接倒入有蠟燭的A燒杯。在課前,教師也做了這種嘗試,然而效果并不明顯,實驗成功率極低。于是,教師考慮將放蠟燭的500毫升的燒杯換成250毫升的,原本反應的小蘇打和白醋的量不變;實驗后,還是失??;接著將放蠟燭的燒杯換成100毫升規(guī)格,實驗成功率大大提高。于是,確定了放蠟燭的燒杯規(guī)格。
1.2 蠟燭如何放進小燒杯
雖然經過多次實驗確定將蠟燭放在100毫升規(guī)格的燒杯中,但是如何快速且穩(wěn)定將蠟燭粘在燒杯底部需要思考。倘若用手拿著蠟燭在如此小的燒杯是固定不了的,因為實驗要求蠟燭高度低于杯口,而燒杯口徑太小,手無法伸進燒杯將蠟燭穩(wěn)穩(wěn)落在杯底。既然手大,那就采用細的工具,只要該工具能穿過杯口,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于是,教師想到用鑷子夾著蠟燭上端,當打火機在蠟燭底部燃燒形成蠟油后迅速將蠟燭粘合在燒杯底部。這一方法簡單,快捷,一個難題得到解決。
1.3 白醋和小蘇打進行反應的容器選擇
從在500毫升的大燒杯反應到250毫升的中燒杯反應,再到集氣瓶、一次性塑料杯、240毫升的圓口直筒透明的玻璃杯,發(fā)現塑料杯和玻璃杯效果不錯,不過玻璃杯更勝一籌。一方面,學生不至于把杯子壓扁使得液體流出。當學生將小蘇打倒進白醋中發(fā)生反應蓋上蓋子時,出于害怕氣體跑掉的本能會在蓋子上用較大的力;另一方面,在拿燃燒的木條伸進反應后的杯中檢測氣體是否支持燃燒時,不會因為手抖而把杯子燙破。
1.4 蓋玻璃杯口的塑料培養(yǎng)皿換成厚的塑料板,使得移動時更加方便。
1.5 白醋和小蘇打量的確定
經過多次實驗得出,普通吃飯的勺子6份醋,兩份小蘇打。
2 課前導入的反思
僅僅用感官來觀察醋和白水的區(qū)別,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夠新穎,過于平淡,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興趣。用小蘇打和白醋的反應模擬火山噴發(fā)實驗的視頻引起他們對實驗的探究熱情。通過這個現象認識所用到材料的性質,引起學生對后續(xù)實驗的期待。
3 課上實驗過程的反思
(1)時間分配。之前花了較多時間在白醋和小蘇打觀察和特點匯報,學生對這兩種物質并不陌生,它們特點很鮮明,觀察時間不必五分鐘,三分鐘即可,再請兩位學生匯報補充便可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為做這兩種物質混合反應的實驗留足時間。
(2) 實驗演示。有些學生出現各種情況,導致實驗打不到理想效果,得不到相應結論,因此老師做演示實驗很有必要。只是,在教師演示時實驗裝置墊得不夠高,學生看不全,下次可以把凳子放在講臺,將實驗置于凳子上演示。
(3)關注學生的實驗操作。作為老師,經過多次實驗,自我感覺良好,實驗效果明顯??墒?,在學生身上并不容易,有的學生蓋蓋子速度慢,有的蓋不緊,有的還在反應進行時偷偷打開,導致小蘇打和白醋反應的氣體濃度被稀釋,為后面不能成功熄滅蠟燭埋下敗筆。因此,留心課堂中學生的反應給我的教學改進指引了方向。
(4)材料配給。給每組多準備一份醋和小蘇打,也許第一次由于某些原因導致實驗失敗,給學生多一次機會,給他們多一點探索的時間。他們從實驗中發(fā)現問題,再經過實驗解決問題。
(5)實驗擴展。給學生擴展用小蘇打和白醋還能做有趣的實驗,比如把氣球吹脹、做模擬火山噴發(fā)實驗等。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科學的樂趣。
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深感要把一節(jié)科學課上好并不容易。在給學生進行實驗前,教師需在課前做許多預實驗,將最容易得出現象的操作方法在課堂中呈現,一來學生能通過自己動手操作還原了物體間變化的真相,二來也著實讓課堂有效時間得到充分利用??茖W是需要學生親自去操作實踐才能收獲更好,如果剝奪他們動手的機會,他們的實踐探究能力將會產生到消極影響。科學老師需要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的精神,積極探索,主動學習,克服惰性,勤于反思教學,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也為成就孩子們更好的未來做一份努力。
(作者單位:珠海市香洲區(qū)甄賢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