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
學會卸下內心的防御,從容納自己的一次錯誤開始,不斷接受自己的平凡與偉大,用鼓勵去摘掉“冒充者”的帽子。優(yōu)秀這件事,除了自己外,沒人能評價。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缺優(yōu)秀的人。小時候有“別人家的孩子”,長大還有“同校的男神/女神”……腦子跟顏值一樣好,學歷和家境同樣一流,工作后擁有傳說中的“月薪五萬”。他們有個統(tǒng)一的名字:人生贏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人生贏家們往往對成功有著“變態(tài)一樣的渴望”,憑著一股強烈的完美主義精神,才取得了常人達不到的成就。但同時,這也給了他們巨大的壓 力。
在哈佛大學的公開課—《幸福課》里,Tal Ben-Shahar教授提到,完美主義不過是對失敗的失能性恐懼。就算路上充斥著掌聲與祝福,還是擔心自己被超越,擔心做得不夠好,擔心這一切無非只是運氣……更擔心別人覺察到自己的擔心。
成功人士容易自我否定?
心理學稱之為“冒充者綜合征”
越是卓越,越容易掉入專為優(yōu)秀者“制造的陷阱(High-performer Trap)中,那些從小就被夸獎的孩子,比人們想象的更加自卑?!岸际沁\氣罷了”,巴菲特說自己不過是一顆幸運的“精子”,贏得了“卵巢彩票”;27歲就賺來130億的陳士駿認為成功需要90%的運氣;美劇《絕命毒師》的導演被問到成功的秘訣,他笑道:“這片子能成,我已經偷著樂了?!?/p>
也許有運氣的成分在,但是排除客觀情況,越成功的人往往越容易自我否定,他們真的認為帶來這些贊美與成就的只不過是運氣,而不是個人能力。在心理學上,這叫“冒充者綜合征”(Imposter Phenomenon, IP),也意為自我否定傾 向。
在1978年第一次提出“冒充者綜合征”的Clance和Imes認為,對于這些“冒充者”來說,最大的困擾便是無法打破自我否定的死循環(huán)。Facebook的首席運營官Sheryl Sandberg曾在書中說,自己深受“冒充者綜合征”的困擾,早上醒來總感覺自己是個騙子,只好在不自信的時候假裝自信。
因為覺得運氣大于能力,當掌聲與贊揚如浪潮涌來時,這些優(yōu)秀者便會認為自己“配不上”,感覺自己在欺騙他人,更害怕別人撕破他“虛假的面具”。一項新的挑戰(zhàn)或是任務出現(xiàn),從來都在被夸獎的人便會自我懷疑,擔心失敗,陷入焦慮。
對此,他們會有兩種反應:故意拖延或是過度準備。故意選擇拖延行為是自我妨礙的表現(xiàn),為了避免“能力不夠而導致失敗”后的負面評價,主動做出能讓失敗原因外化的行為。比如??记肮室獠粡土暎w育測驗假裝生病,上司交來任務謊稱無多余時間完成,這樣一來,一旦失敗了,也可以自我保護。
嚴苛環(huán)境中的孩子
有強烈的自我批評意識
2017年一篇朋友圈熱文《一個月就辭職:一個北大女生的求職悲歡》講述了作者從實習到找工作的全部心路歷程。因為愛情羈絆、校招壓力,北大女生在畢業(yè)投了60多份簡歷后,選擇進入銀行工作。然而工作沒多久,便因為無法忘記最初的夢想毅然辭職,并通過努力最終進入到自己熱愛的互聯(lián)網行業(yè)。
很多網友說,文中那種面對未來選擇的迷茫和初入職場的焦慮顯得那么真實,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而作者那種“當機立斷”的決心,卻更讓人佩服。但更多的人沒有作者的決斷,一直猶豫不決,甚至故意拖延,只因害怕最后的失敗結果。盡管完全有能力完成,可還是要為自己設限。
另一種正相反的表現(xiàn),是因為懼怕他人的失望,所以繃緊神經,對新任務過度準備。《在輪下》是一部充滿悲觀色彩的作品,赫爾曼·黑塞筆下的德國天才少年漢斯為求功名,終日埋在書本里拼了命地學習。
在同學看來,漢斯的勤勉刻苦卻“像是別人每天花錢雇你用功似的”,與他截然相反的自由少年赫爾曼曾對他說:“其實你是不喜歡用功的,只不過是害怕老師和你父親罷了?!睆男』钤诩彝ズ蛯W校的嚴苛注視下,當漢斯終于開始意圖取悅自己,卻因愛情的小挫折投河自盡。
因為習慣了優(yōu)秀,習慣了碾壓一切,開始為自己而活時卻會因為一點打擊而破碎不堪。“冒充者”時刻逼著自己戴上騙子的面具迎接歡呼,因此更加懼怕。一旦失敗,這面具會摔得稀碎,也讓自己走向毀滅。在對失敗的極度恐懼下,優(yōu)秀者的焦慮感越來越強烈,自信也不斷被踐踏。
踏上人生巔峰卻有著自我否定的傾向,“冒充者綜合征”的提出者認為,這與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脫不了關系。Sannak和Towell研究發(fā)現(xiàn),過度保護和過度嚴厲的管束容易讓孩子得上“冒充者綜合征”。
曾是香港《壹周刊》副主編的屈穎妍生了孩子之后便辭掉了工作,一開始她奉行放養(yǎng)政策,大女兒過得非常開心。直到上了小學,她發(fā)現(xiàn)大女兒比起其他孩子落后了一大截,于是開始拼命地催著大女兒學習,兩人的關系越變越差。有一次大女兒問:“媽媽,為什么你不笑的?”屈穎妍這才意識到,自己變成了“怪獸家長”。
有這么一種說法:“香港家長最害怕的不是孩子去援交,去吸毒,而是孩子有空閑。”三歲開始上補習班,一年級直接布置乘法作業(yè),從小證書獎狀拿到手軟,卻沒有一個在教他們怎么做人。
中國父母習慣于替孩子做決定,一邊保護孩子一邊逼迫孩子,孩子一旦不聽話就呵斥、責怪,然而這種做法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感。大量的研究表明,被嚴苛保護“綁架”出來的,是低自尊的優(yōu)秀小孩,他們往往感覺自己力不從心,也總會有強烈的自我批評意識。
夸獎不如走心交流
交流是解決一切的根本
“一切向分數(shù)看”的教育觀期望孩子們能成龍成鳳。但King和Cooley的研究顯示,家庭成就意向與自我否定傾向正相關,孩子被寄予的期望越高,越容易成為“冒充者”。
2015年,合肥市一對望子成龍的父母因呵斥制止寫完作業(yè)的兒子玩游戲,少年連夜離家出走;2016年,湖南一位16歲的男孩因為“所有人都看好他”卻成績下滑而買醉,欲臥軌自殺;2017年3月20日,沈陽一名高三女生跳樓自殺,原因是最近一次考試不理想,心理受挫……
一直在“好孩子”的期待中成長起來的人們,往往缺少獨立人格,心理也更加脆弱。他們依賴于父母從小為自己所做的安排和選擇,缺少自我開發(fā)的能力;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到了個人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害怕嘗試,更無法承受世俗意義上“失敗”的后果。
他人過高的期待和力不從心的矛盾,足夠毀掉一個本來優(yōu)秀的人。比起“無微不至”的保護,和聽膩了的夸獎,成長中的人更需要情感交流。因為嚴苛的東方教育模式紅遍全球的“虎媽”蔡美兒沒有“失去”她的孩子,從哈佛畢業(yè)的大女兒直言,“我的童年是快樂的”,父母給予的是自信而非自卑。她說平日里一家人有樂趣,并不是像外界想象中痛苦。
小女兒說,媽媽并不是“直升機家長”,因為媽媽一直尊重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幫助她實現(xiàn)。和睦交流的環(huán)境下,嚴苛的教育也不妨礙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都可以理解,但是用“這樣做媽媽才會愛你”來交換孩子的“懂事”,那顆隱忍之心下,是孩子日復一日的失望。
成為了那個“別人家的孩子”之后,更不可能有喘息的空間,從父母的期望,變?yōu)槔蠋煹钠诖?,再后來的“監(jiān)督者”有伴侶、孩子、同事。什么時候是個頭呢?以前覺得身上扎著的是父母的目光,后來脫離了父母才發(fā)現(xiàn),一直“監(jiān)視”著你的,早就變成了內心的自己。
不如從此卸下內心的防御,從容納自己的一次錯誤開始,不斷接受自己的平凡與偉大,用鼓勵去摘掉“冒充者”的帽子。優(yōu)秀這件事,除了自己,沒人能評價。
(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與本刊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