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丹
你身邊有悲觀的人嗎?澳大利亞解釋型新聞網近日新刊登的文章中,科學家試圖告訴我們,對于某些人來說,悲觀情緒由于提前想到所有負面效果,并做了相應對策,反而更容易達成目標,這個特殊的悲觀群體被稱作防御性悲觀。
研究人員認為,我們時常會感到焦慮,而防御性悲觀主義是用來控制焦慮的一種策略。這種策略的關鍵在于凡事都往壞處想,為某一特定計劃或情況的結果設定一個最低期望值,比如預計參加面試后不會被錄用,然后設想到所有可能出錯、讓這些糟糕狀況“噩夢成真”的細節(jié)。這個“往壞處想”的過程就是防御性悲觀主義者制定行動計劃的過程,比如為了避免尷尬提前設想考官的犀利問題,擔心交通狀況提前出門,害怕資料出問題會準備備份等,以確保想象中的“意外災難”都不會發(fā)生。
另外,當只能“干等著”結果出來,沒有機會再做改變,悲觀主義也會比樂觀主義更有益。防御性悲觀主義者可能達到了古語說的“盡人事,聽天命了”,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把所有能做的、能想的都做了,剩下的事情自己決定不了就算了。
悲觀情緒還可以幫助提升自尊心。在一項研究申,研究人員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發(fā)現,相比其他只是焦慮、沒有實際應對對策的學生,防御牲悲觀主義者的自尊心水平要高得多。在此項研究中,這些學生的自尊心水平幾乎達到了樂觀主義者的程度。這可能由于防御性悲觀主義者預期到并成功避免了他們所設想的負面結果,使得信心有所增加。
防御性悲觀主義者的策略就是對預防消極結果“時刻準備著”,而這對健康也有一定的好處。盡管與樂觀主義者相比,這些人在遇到傳染病暴發(fā)時更“惜命”,擔心自己生病,他們也更有可能采取預防措施。當悲觀主義者患慢性疾病時,他們對于未來的消極看法可能會更加現實,并愿意執(zhí)行衛(wèi)生保健專業(yè)人士推薦的管理疾病的方法。
區(qū)分防御性悲觀主義者和其他抱有消極想法的人的關鍵在于他們應對問題的方式。當感到沮喪或焦慮肘,人們對于預見到的問題通常會傾向于采取回避的措施。而防御性悲觀主義者會利用“消極版”的期望激勵自己采取積極的措施做好準備,他們對于結果的控制也更強。從這方面看來,雖然悲觀有可能將負能量“傳染”給別人,但只要對這一情緒善加利用,就能成為幫助我們成功的有力“武器”。
人們可能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策略,并不是每個人都是防御性悲觀主義者或戰(zhàn)略性樂觀主義者中的一種,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
(摘自《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