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
“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發(fā)展中首先要解決好民生問題、保障好困難群眾生活。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群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諄諄教誨。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古往今來,中國人篤信“過日子”的淳樸邏輯。不管是一家一戶的小日子,還是國家民族的大日子,大家都期待通過奮斗過上更幸福的好日子。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少數(shù)黨員干部或是把群眾意見當“耳旁風”、把群眾路線當“套路”,只當和尚不撞鐘,占著位子不作為;或是不肯吃調(diào)研之苦,下去也是蜻蜓點水,滿足于“隔岸看花”,不愿“下水摸魚”;或是習慣于“坐著輪子轉”,不愿“撲下身子干”;或是有利則為、無利則推,只想個人安樂,哪管群眾困難。殊不知,一個人,不論當什么官、在多高位置,如果不把老百姓當回事兒,脫離群眾、蛻化變質是遲早的事。
每一個領導崗位都擁有一定權力、支配一定資源、對應一定責任。如今,群眾“觀念的水位”已經(jīng)越來越高,權利訴求、利益需求、幸福追求,早已今非昔比。當環(huán)境保護成為公共議題,減少環(huán)境風險是民生。當打破戶籍、社保等壁壘的呼聲越來越高,“人的城鎮(zhèn)化”是民生。如何避免民生投入被挪用縮水,如何防止民生項目遭遇“爛尾”,如何確保民生福澤落到確有需要的人身上,強大的制度供給,同樣是民生。當中央決策化為東北振興的生動實踐,群眾才能感受到改革發(fā)展所帶來的雨露滋潤,這才是發(fā)展最終目的是造福百姓的最好詮釋。
群眾是黨的事業(yè)發(fā)展的根基,群眾的問題再小也是大事。民之所望,當是我們的行動所往;民心所指,當是我們的前行方向。關心群眾的穿衣吃飯、住房冷暖、出行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問題等這些“小事”,就是在關心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解決群眾的“大事”。劉少奇說過,一個好黨員,一個好領導的重要標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勞動狀態(tài),關心人民的痛癢,懂得人民的心。
民心無影又無形,卻是人間定盤星。當前,東北振興正處于深化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發(fā)展的機遇期,人們價值選擇多元,行為方式多樣,思維活動多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使命,只有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眾情緒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多向“老鄉(xiāng)”問計、常向“老鄉(xiāng)”問需、善向“老鄉(xiāng)”問政,才能真正把實事好事辦到“老鄉(xiāng)”心坎上,真正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幸福感”強起來、“滿意度”升起來。
越是民生實事,越要敢作敢為。改善民生不僅要做錦上添花的事,更要辦雪中送炭的事。要把群眾想干的事,變?yōu)辄h委、政府要干的事;把黨委、政府在干的事,變成群眾積極支持、參與的事;把黨委、政府干成的事,變成惠及群眾的事??v然是面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困難風險,也要拿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魄,使出駿馬追風、馳而不息的踏實精神,橫下一條心、拿出一股子氣,一往無前奮力實施,努力以自己的“辛苦指數(shù)”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shù)”,就能凝聚民心,匯聚東北振興的磅礴力量。
忠心為民是執(zhí)政黨最亮麗的“名片”,服務人民永遠是共產(chǎn)黨人最響亮的政治宣言。“人之命在元氣,國之命在人心?!鳖I導干部只有與干部群眾風雨同舟、共克時艱,才能成為戰(zhàn)風險、渡難關、促轉型的主心骨和東北振興的“頂梁柱”,就一定能將我們這個“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黨,把充滿民生溫度的“中國故事”,刻進新時代的新年輪,書寫東北振興的新傳奇。
本欄目責任編輯 劉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