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賢
一些小孩主導的惡作劇頻見報端,有推倒參展雕塑“尼克狐”的,有將其他小孩推下電梯的,更有想看流產而推孕婦的……被喻為祖國的花朵變成了人見人嫌的“熊孩子”。不難看出,“熊孩子”不是簡單的調皮搗蛋、好奇探索,而是危及了公共安全,甚至他人的生命安全。這也向我們敲響警鐘:該管管“熊孩子”了!“熊孩子”層出不窮是誰之過呢?分析“熊孩子”出沒原因,包含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睹穹ㄍ▌t意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也明確了社會、學校和家庭的管教職責。對于“熊孩子”,于法于理都必須堅持共教共育。
子不教,父之過。家長是孩子的法定監(jiān)護人,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天生并不“熊”,“熊”也不是一天養(yǎng)成的,正所謂“熊孩子”背后都有“熊家長”。從這點來說,把“熊孩子”歸結于家庭也不無道理。未涉世的孩子對簡單的是非對錯、規(guī)矩原則、禮貌教養(yǎng),多半是從家庭中模仿習得。而一些家長不僅做不到言傳身教,而且對孩子一味嬌慣,還以“保護孩子天性”為說辭,對孩子采取放任態(tài)度。這是家庭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更是孩子成長的大忌,其結果就是孩子的我行我素、唯我獨尊。重視家教刻不容緩。為此,我們應該牢記習近平主席的囑托:作為父母和家長,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jié)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除了家庭教育,對于大齡“熊孩子”來說,學校教育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面對考試成績這個指揮棒,以及德育缺乏量化指標的實際,一些學校還存在重視學習成績、輕視素質教育的問題,德育成了副科,淪為考前背誦的應景之事。望學校切實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另外,導致“熊孩子”做傻事的還有一些不良的電視、電影或者兒童書籍、玩具等。顯然,管理“熊孩子”,社會也不能缺位,希望相關部門可以加強頂層設計,注重日常監(jiān)管。廣大民眾則要多傳播正能量,減少負面影響,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文明向上的外部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