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許楠,本科就讀于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2018年保研至華中師范大學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攻讀碩士。她熱愛閱讀與創(chuàng)作,腦洞清奇,立志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寫手;熱愛羽毛球,然而體育方面的偶像卻是孫楊以及國乒大集體;熱愛手工DIY,以做出各種可愛飾品為小目標;熱愛旅游,走遍世界、寫遍世界是她的終極理想。
佛教用語中有“須彌芥子”這樣一個詞,是指偌大的須彌山可納于一微小芥子中,一芥子即一世界。稍加聯(lián)想,古往今來,大家們用畢生精力寫下的諸多經(jīng)典不正類于“芥子世界”么?一本書置于手中,不若一杯水的重量,然而其中的悲歡離合以及更深層面上關于人生社會的表述,比杯水更深沉,也更解渴。我們從出生到現(xiàn)在,所行之路、所閱之書無外乎就是一場渴與求解渴意義上的主動追問。
小時候讀的第一類書是國外的童話書。童話的世界那樣純真美好,當我以如今的年紀再回首那年憑借拼音讀書的自己時,有時不得不陷入一種無端的恐懼之中,曾經(jīng)熟悉的童話原來還有很多所謂“黑暗現(xiàn)實”的版本。難道成長就是不斷挖掘黑暗的過程么?白雪公主還“白”不“白”了?這些沒來由的奇思使我焦躁了一段時間,我決心重讀童話。壓箱底的“世界”經(jīng)年后再次展現(xiàn)在我面前,白雪公主的容貌絲毫未變,王子還是那么意氣風發(fā),小矮人依舊可愛善良。他們像一群滄桑又純真的老友,瞧我在這廂手足無措,似哭似笑,我終于明白,塵滿面的是我自己,從不是故事里的人。他們在純真世界里張揚歌舞,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桃花源”。如果說,童話是幼童初涉人世時遇見的第一個花園,那么,當我們經(jīng)歷了許多以后,童話就變成了頭頂一盞溫暖的夜燈,無論是勇氣還是柔軟,都有了積極的意義。而那些童話衍生文本的黑暗,其實早已是另一個世界了。
童話之后,中國少年必讀的兩類書就是“楊紅櫻系列”和“鄭淵潔系列”了。大概三四年級的時候,只要一去書店,看見皮皮魯、魯西西我就走不動道。還有楊紅櫻老師的《女生日記》,以生活化的視角講述小女生的成長歷程。當時學校關于生理知識的講解少之又少,通過這本書,我才大致了解了一些生理發(fā)育上的知識與規(guī)律。
后來我又讀了四大名著及部分外國小說。那個時候還很稚嫩,《水滸傳》與《三國演義》里的忠肝義膽、才情智謀被我理解為打打殺殺,不太感興趣。《紅樓夢》成了床頭常物,可是也理解得十分淺薄。由于當時看的是白話文刪減版,很多精華都被略去了,只留下寶黛釵一條愛情線蕩氣回腸。一直到初中,我都對黛玉魂歸離恨天時那一句“寶玉,你好……”耿耿于懷?,F(xiàn)在想來頗覺有趣,十來歲時的喜怒哀樂是那么的直接又真誠。如今我不僅能探求“打打殺殺”文本中的情義與忠勇,甚至能夠在寫作手法上淺評一二了;寶黛釵的所謂三角戀愛關系也被自己重新定義,拿起《紅樓夢》時我的內(nèi)心早已超出憤憤不平,更多的是扼心抑情似的悲憫。但,能說如今我的理解就更高級了嗎?并不是。閱讀是一場視與心的盛宴,心性不同,“芥子世界”的風景便隨心而動,隨情而變。同讀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能擁有好幾個世界,豈不幸哉?
今年暑期,我重讀了初中時入手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外國名著篇幅不長,卻一度形成世界范圍內(nèi)的“維特熱”,連作者歌德都沒有預料到會有這樣的成功。在這個“芥子世界”里,維特傾盡生命去追求自己視為天使的綠蒂,若能遇見綠蒂眼所望過的人都十分開心,吻到愛人的嘴唇時心境幾欲達到圓滿。社會破碎,虛偽遍布,唯有綠蒂是那樣的純潔與美好。然而,這樣的天使終歸不屬于維特,既不能茍存,維特便自殺死去了。初讀時眼澀,再讀時卻禁不住淚流滿面,綠蒂愛而不能,維特死而無悔,到底誰是天使呀?維特才是真正的天使吧。
如果以人生足跡為軸,條縷分析閱讀歷程,那么我走過的路大概是一條K > 0的正比例函數(shù)。小學一知半解,初中不求甚解,高中沉淀心性、認真鉆研,這樣的經(jīng)歷也算是一個人成長脈絡的體現(xiàn)了。到了大學,因緣際會之下我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也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文系。大學的圖書館浩如瀚海,在有意識的自我豐富中,我吸收了更多的文本世界,從先秦諸子經(jīng)典到元明清話本,從新文化先驅勢吞天地的吶喊到現(xiàn)代尋路者零度情感的呢喃。我像一個提燈跋涉的旅人,顛沛在無數(shù)悲喜自成的世界里,哭笑皆隨心,局外人一定感受不到這樣莫大的歡喜。
閱讀對于我來說,已經(jīng)是揉入骨血的習慣。今年本科畢業(yè),我又將赴一場新的學習之約。人生本就是這樣永不停歇的過程,我為永不停歇而感到幸福。書本里的“芥子世界”,我們只能旁觀而不能更改,愿現(xiàn)實世界的我們,從“芥子”中感悟,在生活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