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同學們好,國學講堂又與大家見面啦!這次我要講一個“打狗”的故事。狗做錯了什么?為什么要打它呢?別著急,先來讀一讀原文吧。
楊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zī)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楊布怒,將撲之。楊朱曰:“子無撲矣,子亦猶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1.楊朱:先秦時期的哲學家,戰(zhàn)國時魏國人。
2.衣:穿衣,穿著。
3.素:白色的。
4.緇:黑色的。
5.撲:敲,打。
6.向者:剛才。
楊朱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一位哲學家、思想家,他有一個弟弟叫楊布。有一天,楊布穿著白衣服出門。過了一會兒,突然下起了雨,于是楊布脫掉白衣,換上黑衣回家。到家以后,楊布家的狗認不出主人了,朝著他瘋狂吠叫。楊布很生氣,要打這只狗。這時楊朱勸說道:“別打它,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剛才你看到自家的白狗出去,回來卻變成了黑狗,難道不會覺得奇怪嗎?”
這則寓言出自《列子》,講述了一個關于打狗的有趣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楊布因為換了衣服,導致自己的狗認不出他了,把他當做陌生人來警惕。楊布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原因,反而十分生氣,怪罪到狗身上,想要教訓它。一旁的哥哥楊朱這才指出了事情的關鍵:如果是白狗變黑狗,你恐怕也認不得,又何必怪狗認不得你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遇到意料之外的問題時,不要急著遷怒旁人,而應該先從自身尋找原因。很多時候,事情的發(fā)展不僅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更取決于我們自身的變化,只有時刻反思,保持清醒的自我認識,才能準確地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
世間萬物都是處于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之中的。我們在觀察外部事物時,對這些變化往往十分敏感,但也因此忽略了一點:我們自身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一個人的身份、外表、情緒乃至思想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這些變化不是孤立的,它們往往與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古人關于這一點有很多思考和描述,下面我們再來看兩個小故事吧。
中國有句俗語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用來感嘆世事無常,境遇變遷。其實這句俗語是有一個典故的——
唐朝名將郭子儀因為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他的子孫們也由此過上了奢靡無度的生活,終于坐吃山空,敗盡家財,郭子儀的孫子落得沿街乞討的悲慘境地。
有一天,他來到河西莊,想起以前的奶媽住在這里,便去投靠,發(fā)現(xiàn)奶媽家里牛馬成群,家境十分富裕。他驚奇地問:“你們這么有錢,為什么還要勞作?”奶媽的兒子——家里的主人就說:“家產(chǎn)再大,也會吃空。家母在世時,領著我們創(chuàng)業(yè),才有此家業(yè)。勤儉持家,才能長享富貴。”郭子儀的孫子聽了十分羞愧。后來,這家主人念著舊情,收留他做事,無奈他從小錦衣玉食,對經(jīng)濟事務一竅不通,主人感嘆道:“真是三十年河東享不盡榮華富貴,四十年河西寄人籬下?!?/p>
從名門望族子弟
淪落到街頭乞丐,郭氏
子孫的遭遇讓人唏噓,
同時也警醒世人:沒
有長盛不衰的榮華富
貴,只有時刻保持積
極的心態(tài),努力奮斗,
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
呂蒙是東漢末年東吳的大將,在周瑜去世后繼任東吳的大都督。
起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事務,不可以不學習!”呂蒙卻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嗎?我只是讓你泛覽書籍,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我事務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自己認為很有好處?!眳蚊捎X得有道理,于是開始學習。
后來,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xiàn)在在軍事和政治方面極具才干、謀略,不再是原來吳縣那個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讀書人分別幾天,就應當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了。”這就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典故。
呂蒙在君主的勸說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終于從一介白?。]有文化的人)成為運籌帷幄、曉暢軍事的名將,被后世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