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靈 李欣
摘 要:旨在探討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體能缺陷感與其自尊的關系。采用《體能缺陷感量表》和《自尊量表》對河南省農村600名肢體殘疾人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體能缺陷感與自尊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研究結論對于降低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體能缺陷感、提高其自尊水平、促進其參與體育鍛煉并提高其康復水平具有理論意義。
關鍵詞:農村 殘疾人 自尊 體能缺陷感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3(a)-0208-02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物理療法和運動醫(yī)療的地位已經與矯形和內外科手術一樣成為醫(yī)學界的主流;二戰(zhàn)期間,戰(zhàn)爭導致大量的士兵和平民肢體殘疾,痛苦增加,生活不便,這促使醫(yī)學界更加重視體育運動的醫(yī)療作用和康復作用,殘疾人體育運動的出現(xiàn)成為可能。殘疾人參與體育鍛煉是伴隨著殘疾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發(fā)展起來的,1888年,柏林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殘疾人群眾性體育組織——聾人體育俱樂部,當時已經明確參與體育鍛煉是促進殘疾人身心健康和提高康復水平的重要手段。所以,古語有云:“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不僅適用于非殘疾人,也適用于殘疾人。
然而,由于功能缺失或身體殘缺,殘疾人往往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fā)人群,嚴重阻礙了其參與體育鍛煉。體能缺陷感是個體缺陷感的其中一方面,會影響個體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少實證研究為此說法提供依據(jù),例如,個體在有強烈體能缺陷感時,其在認為自己能夠在運動中發(fā)揮能力的信念和確信程度較低[1]。同時,自尊是個體對于自我價值的認知,低自尊水平個體往往會與偏向注意環(huán)境中的消極因素,并阻礙個體參與社會活動同時降低參會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因此,本文擬討論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體能缺陷感與自尊水平的相關關系,研究結論對于降低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體能缺陷感同時提高其自尊水平、促進其參與體育鍛煉并提高康復水平具有理論意義。
1 研究設計
1.1 調查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對河南省農村地區(qū)600名農村肢體殘疾人進行調查,剔除無效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410份,有效回收率達到68.3%。其中男性255名,女性155名。
1.2 調查工具
1.2.1 缺陷感量表
采用Janis等人編制的缺陷感量表(The Feelings of Inadequacy Scale,F(xiàn)IS)中的體能缺陷分量表。該分量表包括5個條目,采用五級評分,低分值代表缺陷感強[2],該量表的合成信度為0.85。
1.2.2 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于1965年編制的自尊量表[3](The self-Esteem Scale,SES)。該量表包括10個項目,分4點計分。分值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重測信度為0.85。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等統(tǒng)計學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 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自尊與體能缺陷感的總體情況分析
在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當中,男性的自尊水平要低于女性,并且其體能缺陷感得分要高于女性;同時,16歲以下的殘疾人自尊水平最低,平均值為12.44,60歲以上的殘疾人體能缺陷感得分最低,平均值為19.29。具體見表1。
2.2 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自尊與其體能缺陷感的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性別和年齡與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自尊和體能缺陷感得分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而河南省農村肢體殘疾人體能缺陷感和自尊得分之間的相關性在0.05水平上達到顯著,相關系數(shù)為0.113。具體見表2。
3 結語
作為維持殘疾人參與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因,體能缺陷感對于解釋心理因素如何影響殘疾人個體行為等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它關注幾種重要心理特征背后更加高級的結構,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理因素與結果變量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對其更加有效的預測[4-5]。
由本研究結果可見,肢體殘疾人體能缺陷感每增加一個單位,其自尊水平就會降低0.113個單位,也就是說,隨著肢體殘疾人個體體能缺陷感水平的降低,其自尊會顯著升高;同樣地,隨著肢體殘疾人個體自尊水平的升高,其體能缺陷感也會顯著降低。這就提示我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應當注重降低殘疾人朋友的缺陷感并保護他們的自尊水平[6-7],為其參與社會和體育鍛煉提供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同時為促進其康復水平、實現(xiàn)人人共享文明成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斯琴.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身體自尊與自信心影響的測量與評價[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3] 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杜若飛,李欣,劉馮鉑,等.殘疾人家庭功能和缺陷感對其參與體育鍛煉影響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7,38(3):61-63.
[5] 劉馮鉑,李欣,楊木春.大學生體能缺陷感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自尊的中介作用[J].青少年體育,2017(8):59-60.
[6] 蔡溢,許明智,諶紅獻,等.大學生自尊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5):392-393,416.
[7] 馮鳳蓮,李明,李若凡,等.大學生自我缺陷感與述情障礙的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4):593-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