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處在社會轉型期的中國,存在著一些尤為突出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城鄉(xiāng)、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人口資源環(huán)境壓力大,社會治安差,青少年犯罪頻發(fā)并惡性反復。其中,青少年犯罪一直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現(xiàn)象,這不僅是來源于青少年本身,更是社會給他們貼上了相關的標簽,從而讓他們消極地承認自己的相關行為,并走上了一條永不能回頭的犯罪道路。貼標簽這樣的方式就是標定理論的一個方面,所以了解標定理論的一些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解釋青少年的犯罪歷程。
【關鍵詞】轉型期;青少年;犯罪問題;標定理論
一、青少年犯罪的相關調查
引發(fā)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這其中不僅包含著家庭方面的因素、青少年心理影響,而且還有社會上其他成員對待犯罪青少年的態(tài)度。青少年的犯罪不僅比較普遍,而且還經常反復,他們不僅僅是單純的犯罪,而是會在犯罪之后繼續(xù)重復之前的犯罪行為,這樣的行為源于他們自身對自己的標簽認定,同時也是來自于社會上其他人對該犯罪人的認定。關于家庭方面和心里的影響研究已經十分深入,所以我想談一談社會對于青少年犯罪的態(tài)度。經過調查研究,很多青少年在犯罪之后,不管是拘役管制,還是單純的收容教養(yǎng),等到他們重新回到社會中,總是會受到社會上的歧視與偏見。不管這個青少年的過錯如何,他都會受到來自社會成員的消極否定與差別對待。大家會自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認為破壞了當下的社會秩序的那個犯罪分子一直都會選擇重復之前的犯罪行為,從而達到其不法的目的。一旦個人被貼上標簽,大眾會用所貼上的標簽來看待這個人,這個人也可能開始把標簽當成自我同一性,從而逐漸的迷失在犯罪的道路上。青少年作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社會群體,不應該過早地被社會貼上標簽,他們以后是祖國建設的主心骨,一旦認同了社會給予的標簽,他們的認知就會過早停留在犯罪階段,不利于社會長期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
二、標定理論的相關內容
標定理論,又稱為貼標簽論、標簽理論,是以社會學家萊默特和貝克爾的理論為起初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工作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初級越軌,但是只有被貼上標簽的初級越軌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軌生涯。一個人的自我知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影響的,與此同時,一個人對自己的了解,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別人對他的態(tài)度。標定理論就是在這種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犯罪的標定理論認為,造成違法犯罪行為的原因是社會對人的一定行為貼上了違法犯罪的標簽。貝克爾提出:“違法行為并不是一個人行為的固有性質,而是他人根據法律規(guī)范懲罰犯罪人的結果。所謂違法者只不過是一個被成功地賦予了一定標記的人,而所謂違法行為只不過是一種被人如此標定的行為。”同時標定理論所解釋的并不是初始的違法犯罪的行為,而是那些由社會對初始違法犯罪行為做出的反應所造成的繼發(fā)性犯罪行為。隨后萊默特指出了社會強加給初次進行違法犯罪行為者的侮辱性標簽在產生、發(fā)展和保持繼發(fā)性違法犯罪行為上的相關作用。
三、標定理論存在的不足及其與青少年的關系
盡管標定理論有種種合理的甚至是進步的內容,但是它也有一些缺陷。第一,沒有充分論述最初的違法犯罪行為產生的原因,因而是一種不完整的犯罪原因理論。第二,夸大了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壓力對犯罪行為產生的作用,忽視了在犯罪產生過程中犯罪人自己的能動性。第三,標定理論關于“任何行為從固有性質來看都不是犯罪的”這個觀點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的確,在犯罪領域中,許多行為是否具有犯罪性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國家中也很不相同,甚至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階段也是不同的。但是不能把這種相對性夸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我們必須看到,有許多行為不論在什么文化背景和國家中,也不論在什么歷史階段,都是作為犯罪來看待的。例如,亂倫行為、無故傷害他人身體、剝奪他人生命、盜竊他人財物等。這些行為永遠具有危害社會的性質,無論是否被公開貼上違法犯罪的標簽,都會被人們看作是違法犯罪行為,尤其是在青年人犯罪的活動中更是這樣。
年齡、社會經濟階層和種族是決定不同刑事司法判決類型的主要的犯罪人特征,所以這就意味著對實施同樣行為的人來說,由于其年齡所屬的社會經濟階層和種族的不同,有些人會被貼上犯罪的標簽,確認他的行為構成了犯罪,而有些人則不然。來自下層社會經濟階層的人,特別是持不同政見者、青少年更容易成為貼上犯罪標簽的對象。費爾德曼指出:“在相同的初始犯罪之后的那一階段,如起訴、搜索、逮捕、審訊、定罪和判刑等階段中,一定的社會人口集團可能比另一些集團有更大的被置于下面的程序中的可能性,而且犯某些罪的罪犯更容易受到監(jiān)禁?!边@樣也導致了青少年有更大的可能性被貼標簽,這樣的標簽一旦貼上給青少年的人生會帶來難以逆轉的災難,甚至會毀掉他們的一生。青少年肩負著未來的希望,這樣的理論顯然是發(fā)展和提升自己的一大阻礙。所以,標定理論的研究還應該繼續(xù)完善,對于青少年犯罪的處罰,我們更應該謹慎對待。
參考文獻
[1]林毓敏.中國當代青少年犯罪狀況調查[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7(02):33~46.
[2]李崇.青少年犯罪的危險因素[J].犯罪研究,2017(01): 37~44.
作者簡介:鮑曉聰(1994—),男,漢族,河北新樂人,本科在讀,河北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政治學與行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