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 馬忠瑩
[摘要] 目的 探究ICU患者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對護理質量和感染的影響分析。方法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該院ICU收治的46例患者和24名護理人員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患者23例,護理人員12名。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管理,實驗組給予無縫隙護理管理,對比兩組患者的感染率、投訴率、護理差錯的發(fā)生率及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壓力評分。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感染率、投訴率、護理差錯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壓力評分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ICU患者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減少患者疾病感染的發(fā)生,從而減少了患者的投訴率;緩解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護理效果。
[關鍵詞] 無縫隙護理管理;ICU患者;護理質量;感染率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8)12(a)-0060-02
在ICU治療的患者多數(shù)病情較重,且病情變化較快,如果不給予及時的治療和有效的護理,會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ICU科室的患者較多,工作量較大,護理人員承受的壓力也較大,極易導致護理差錯的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療效[1]。隨著醫(yī)學快速的發(fā)展,和護理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無縫護理管理應用于ICU患者中,其為現(xiàn)代護理的新型護理模式,擁有完善的現(xiàn)代護理理念,能夠最大程度使護理服務保持完整、連續(xù)和有效。其在ICU護理中的應用顯著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人員在工作中面臨的壓力,使患者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降低,有效促進患者的康復。2017年8月—2018年4月該次通過ICU患者應用無縫隙護理管理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ICU收治的46例患者和24名護理人員進行研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患者23例,護理人員12名。其中對照組患者男11例,女12例;實驗組患者男8例,女15例。對比兩組患者、護理人員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管理。實驗組給予無縫隙護理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1.2.1 無縫隙管理模型的建立 科室護士長可組織護理人員定期開展護理講座,同時要求所有護理人員應系統(tǒng)的掌握ICU疾病的類型,并指導護理人員將掌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護理實踐中,護士長要組織科室的護理人員進行定期的教學查房,嚴密監(jiān)護患者在治療期間發(fā)生風險事件,并分析其發(fā)生的原因,從而對不夠完善的護理服務進行改進和總結,避免類似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剖覒鶕?jù)患者的病情制定問卷調查表,并分發(fā)到患者手中,根據(jù)患者反饋的護理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調整護理方法,完善護理流程,規(guī)范護理制度,針對性地解決患者出現(xiàn)的護理問題[2]??剖覒獓栏駷槊课蛔o理人員進行分崗職責,根據(jù)護理人員的綜合職業(yè)素養(yǎng)安排護理工作。此外,應對護理人員組織定期考核,使各項護理制度完善、細化,建立全面、個性、科學的無縫隙護理模型。
1.2.2 合理安排排班 可根據(jù)以往的排班時間進行討論、分析、總結,可采取小組責任包干制工作模式,將上班時間分為3班,其中包括早班、中班、夜班,時間分別為8:00-16:00、16:00-0:00、凌晨0:00-早8:00,小組中的護理人員每組3名,可進行輪流換班,同時使科室的交接班制度更加完善。
1.2.3 無縫護理服務的開展 制定完善、標準的護理流程,護理人員通過兩方面護理開展全程無縫隙護理,其中包括日常護理服務和疾病護理服務,并且以患者為中心,使護理服務個性化、人性化、詳細化及主動化。同時應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重視患者的參與權和知情權,為患者介紹治療方案和護理內容,開展無縫隙的護理服務[3]。同時,科室應進行定期的知識和技能培訓,使護理人員的應急能力、重癥監(jiān)護、臨床觀察、急救和溝通逐漸加強,從而實現(xiàn)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術無縫隙,根據(jù)患者病情不同,評估患者的心理活動、心理問題及個體特征進行有效的評估,并適當給予其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
1.2.4 無縫隙護理安全的展開 護士長應有效管理不安全事件,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處理、及時探討,并避免下次再發(fā)生。使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和評估,完善護理管理制度,完善護理記錄書寫報告,使藥品、器械及儀器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同時使護理人員提高對風險事件的識別能力。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的感染率、投訴率、護理差錯的發(fā)生率及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壓力評分。
1.4 統(tǒng)計方法
選取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核對,選取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進行檢驗,選取[n(%)]表示計數(shù)資料,并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比兩組患者感染率、投訴率及護理缺陷的發(fā)生率,見表1。對比兩組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壓力,見表2。兩組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
3 討論
ICU科室的多數(shù)患者病情較重,且危急,病情常在一瞬間出現(xiàn)惡化,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嚴重的威脅。而ICU科室的治療護理工作站在現(xiàn)代急救技術的前端,隨著ICU患者的不斷增加,疾病種類較多,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量也在日益的增加,人們對護理質量要求也顯著提高[4]。
無縫隙護理模式主要是以科學管理為中心,成立無縫隙管理護理管理小組,使ICU患者在入院前,治療中及治療后形成一個嚴密、連續(xù)及一體化的無縫隙護理過程。無縫隙護理管理的應用,加強了護理管理力度,使護理措施落實實處,提高護理人員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使護理人員增強了責任感[5]。同時護理責任通過完善的監(jiān)督,使護理質量顯著的提高。此外,無縫隙護理的應用,可有效針對患者的心理進行護理,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使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減少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同時使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顯著增強,對風險事件做到防患未然,控制護理工作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和細節(jié),使護理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顯著降低,同時為患者提供安全、優(yōu)質、完善的護理服務。
通過該次研究觀察實驗組患者的感染率、投訴率、護理差錯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壓力評分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無縫隙管理應用于ICU護理管理中,顯著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減少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減少患者感染率、護理缺陷發(fā)生率及對醫(yī)護人員的投訴率。
[參考文獻]
[1] 張娓,胡雪芹,李愛琴.無縫隙護理模式在降低連續(xù)性腎臟替代不良事件的應用效果[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8(1):115-116.
[2] 黃遠霞,王順香,李慧蘭.無縫隙護理在社區(qū)計劃免疫預防接種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護理,2018(1):59-61.
[3] 宋碧英,鄧小麗,張韜,等.全程無縫隙護理模式在角膜屈光手術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護士,2017(7下旬刊):85-87.
[4] 萬會蓮,孫志青,夏穎,等.無縫隙護理在極低出生體質量兒臍靜脈置管與PICC聯(lián)合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醫(yī)學,2017(2):298-303.
[5] 李冬,彭飛,王蓓,等.個案管理護理模式在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患者管理中的效果評價[J].護理與康復,2017,16(9):956-958.
(收稿日期:20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