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楠
他說自己很幸運,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尚疫\女神不會隨便眷顧一個人,為什么是他?從人工智能世界先鋒,中國第一家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研發(fā)機構的創(chuàng)建者和負責人,到出走百度創(chuàng)立地平線(Horizon Robotics),推出其首款自主研發(fā)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視覺芯片,余凱身上的標簽很多,但他一直在做的就是跨越一個又一個的地平線……
1492年8月3日,位于西班牙的巴羅期小港熱鬧非凡,人們簇擁著,想擠到前面去看一看那個為了證明地球是圓的,決定繞地球航行的奇怪家伙。隨著“嗚嗚”的號角聲響起,包括這個奇怪家伙在內的91名水手開始乘著帆船駛向浩瀚無際的大?!齻€多月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這個奇怪的家伙是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
2015年,在中國,一名從小夢想成為科學家,長大后夢想成真的科學家從國內互聯(lián)網三大巨頭“BAT”之一——百度,辭職了,隨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創(chuàng)立了一家公司。此前,這名科學家的頭銜一直是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DL)的創(chuàng)立者和負責人,曾在百度領導了語音識別、圖像搜索、百度大腦、百度無人駕駛等項目。這名科學家的名字叫做余凱,創(chuàng)立的公司叫地平線(Horizon Robotics),意圖“建立一個平行的、讓許多不同的智能化應用得以實現(xiàn)的平臺。其中,自動駕駛就是機器人最重要的應用之一?!?/p>
一直以來,在余凱的腦海里總是縈繞著這樣一幅景象,大航海時代,哥倫布每一天都會看到遠方那條將海與天緊密相連的地平線,它足夠遠、足夠大。當你一次次到達你之前所看到的那條線時,在遠方,又會有一條新的線出現(xiàn)在你的面前,而這一次次的追尋與到達,是對邊界的不斷超越……
從科學家走向企業(yè)家,初心不變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有的人很幸運,很早的時候就確定了夢想的方向,然后不遺余力地朝著這個方向前進。而有的人則要歷經漫長、曲折的嘗試才會找到余生要走的路。無疑,余凱屬于第一種。
“小時候我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現(xiàn)在夢想已經實現(xiàn)了?,F(xiàn)今,從某程度上來說我仍然是個科學家。我希望讓科技對人們的生活、對我們的社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弊鳛槿斯ぶ悄苁澜缦蠕h,也是中國第一家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研發(fā)機構的創(chuàng)建者和負責人,余凱似乎將“夢想照進現(xiàn)實”詮釋得很成功。而談及與人工智能的相遇,似乎也是相逢恨晚。
余凱本科時期就讀于南京大學,在那里,他第一次讀到了關于神經網絡的書,當時便愛不釋手,人工智能和神經網絡像是有某種魔力一樣,讓他著迷。他四處尋找相關書籍進行閱讀,并決定要一生都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后來,在回憶這段經歷,闡述為什么會對神經網絡如此著迷時,余凱解釋道:“當你愛上了的時候,是永遠無法說清愛的原因的?!?/p>
似乎從決定要一生從事神經網絡方面的工作起,余凱接下來走的每一步便與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息息相關。
1999年,讀研期間,在第一次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中,他發(fā)表的有關神經網絡的論文拿到了大會最佳論文獎。
研二期間,余凱申請到了西門子獎學金,前往德國著名學府慕尼黑大學留學,師從著名計算機科學家ACM Fellow、Hans-Peter Kriege和著名機器學習專家Volker Tresp。
博士畢業(yè)后,余凱進入西門子公司總部,在神經計算部門任職,后來又加入NEC美國實驗室研究神經網絡。
在美國工作期間,余凱已經在國際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領域有了不容小覷的影響力,也許,他可以在這里繼續(xù)發(fā)光。但是,2012年4月,他坐著飛機從美國起飛,越過太平洋來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的百度大廈。
加入百度之后,他開始在人工智能領域大展拳腳。帶領百度的語音和圖像等團隊開展面向互聯(lián)網搜索和移動應用的基礎技術開發(fā),推動了深度學習技術在互聯(lián)網各業(yè)務方向的突破和應用。先后在百度領導了語音識別、圖像搜索、百度大腦、百度無人駕駛等項目。并于2013年7月,組建了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Institute of Deep Learning,IDL)。這是百度歷史上首次成立的研究院,李彥宏親自任院長,余凱任常務副院長,主要進行深度學習、機器人、自動駕駛、人機交互、3D視覺、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理解等方面的研究。由于對搜索相關性、廣告精準投放、語音識別、圖像理解等業(yè)務的貢獻,余凱領導的團隊曾經連續(xù)三次獲得“百萬美元”百度最高獎。正當大家都在翹首盼望,接下來,時任百度研究院副院長、深度學習實驗室(IDL)主任的余凱又將帶來怎樣的突破性成績時,他又做了一個讓很多人感到意外,甚至是不理解的重大決定。
2015年5月,余凱出走百度,創(chuàng)立了地平線,專注于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解決方案。
為什么叫做地平線,余凱在一次訪談中談到,“超越一個又一個的地平線,在前行的道路上永不滿足?!?/p>
地平線是一家“比較硬的軟件公司”
相較于其他一些初創(chuàng)企業(yè),在成立后急于展現(xiàn)自己在行業(yè)內的實力與成績,余凱帶領的地平線,動作好像沒那么著急,又或者說,是在焦急的時代中耐住了寂寞。
從2015年5月到2017年12月,歷經兩年半,余凱才交出了創(chuàng)立地平線以后的第一份答卷,推出了其首款自主研發(fā)的嵌入式人工智能視覺芯片——“征程”(Journey)1.0處理器和“旭日”(Sunrise)1.0處理器。兩年半,對于時刻處于風云變幻的科技領域來說,似乎是個不短的日子,因此有媒體戲稱,余凱是用兩年半“磨”出了這兩顆“中國芯”。
“征程”(Journey)1.0處理器和“旭日”(Sunrise)1.0處理器,采用的是地平線的第一代BPU架構,可實時處理1080p@30fps視頻,每幀中可同時對200個目標進行檢測、跟蹤、識別,典型功耗1.5W,每幀延時小于30ms。其中,面向智能駕駛的“征程”1.0處理器具備同時對行人、機動車、非機動車、車道線、交通標志牌、紅綠燈等多類目標進行精準實時檢測與識別的處理能力。面向智能攝像頭的“旭日”1.0處理器則集合了國際領先的深度學習算法,在前端能夠實現(xiàn)大規(guī)模的人臉檢測跟蹤、視頻結構化,可廣泛應用于智慧城市、智慧零售等場景中。
作為中國第一家決定自主研發(fā)做AI芯片的公司,在剛開始的時候,地平線并不被很多人看好。但在余凱看來,這是他們團隊獨立思考后作出的決定。而事實也證明,他們的決定是對的。
無論是面對其他人的質疑、還是作為行業(yè)先行者所背負的期待與壓力,余凱都有著自己的思考。“很多事情都沒辦法讓所有人理解,所以一定要保持獨立思考,而不是隨大流。隨大流作出的思考往往都是錯誤的,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是大家所不理解的,一旦每個人都看得懂了,機會就已經錯過了。”
瞻前顧后,這原本是一個形容做事謹慎,考慮周密的成語,但現(xiàn)在更多是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在很多人看來,做事喜歡深思熟慮,要等到萬事具備才出發(fā)的科學家是不適合創(chuàng)業(yè)的。但余凱并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無論一個人認為自己多么聰明、在最開始的時候做多么充分的設想、對戰(zhàn)場狀況的了解多么透徹,當真正進入戰(zhàn)場的時候都會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xiàn),形勢的變化會遠超自身已有的經驗。而此時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勇敢,勇敢地走出第一步,看第一步的結果離設想的目標有多遠,再決定怎么走第二步。
不可否認,地平線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很成功。
自從2016年AlphaGo在圍棋界的成功將人工智能引入大眾的視野之后,有關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但縱觀全世界的人工智能公司,很少有一家公司既做技術又做芯片:要么只做技術,去買別人的芯片;要么只做芯片,把技術空間留給別人,比如很多半導體公司那樣。但余凱從一開始就想得很清楚:算法只是邏輯層面的東西,需要軟件、需要硬件,甚至需要專用芯片定制化設計。
所以,余凱對地平線的定位是一家“比較硬的軟件公司”。
“軟”,體現(xiàn)在地平線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包括芯片底層架構和內嵌算法,從而降低用戶的研發(fā)門檻。但是,單做算法則會向更垂直方向發(fā)展,成為集成商,業(yè)務相對較難擴張。因此,地平線要提供通用型的底層AI計算能力,這就需要做“硬”,即將算法壓縮在底層的芯片方案上。
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當你脫離舒適區(qū),走出去的時候,可能會看到另一種可能。
余凱就是這樣做的,他在從大學就開始愛上的深度學習領域有著二十多年的經驗積累,而之所以跨界,進入一個并不擅長、并不是很懂的硬件領域,是因為他相信,人工智能要在社會的各個場景落地、應用,只做軟件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推動人工智能產業(yè)的革新,需要不一樣的思考,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而這也是地平線所信仰的,走軟硬結合地道路,通過軟硬件的結合實現(xiàn)具體場景下的效率提升。就像科學天才Alan Kay所言,“真正認真對待軟件的人應該做自己的硬件”。
用想象力造一個夢
每個人在童年時期都會對世界有著大大的想象,幻想著未來的模樣,這種想象是不需要成本的,是可以天馬行空的,是要遠遠超出現(xiàn)有技術所能力及的。但這樣的想象力往往會驅動著我們去努力、去探索,去把只會在夢里出現(xiàn)的事情變成現(xiàn)實。
童年的余凱,對未來也有著大大的想象。
余凱與汽車的結緣從他小時候就開始了,他的父親是一名汽車工人,后來走向領導崗位,因此,在車場里長大的余凱從小就知道汽車是一個很復雜的東西。但這并不阻礙他對未來的想象:在小學三年級的作文里,余凱就寫下了對于未來的想象——一種自動駕駛汽車。
由于從小就深知汽車工業(yè)的復雜性以及汽車行業(yè)對于安全的強調和敬畏,直到后來進入自動駕駛領域,他都一直堅信——汽車從功能車演化到智能車,其本質屬性是不能改的,那就是安全。
因此,面對自動駕駛領域的很多其他公司,從一開始就直接面向無人駕駛,做Level4,地平線還是選擇從ADAS起步,從Level2到Level3的漸進式發(fā)展。
在余凱看來,科技是要有溫度的,它要從冰冷的實驗室、工廠、科技人員手里走出來,與每個人都產生密切的聯(lián)系,關乎每個人。
2017年10月,地平線完成了A+輪融資,總額達近億美元,由Intel Capital領投,嘉實投資聯(lián)合投資,老股東晨興資本、高瓴資本、雙湖投資、線性資本等跟投。
在自動駕駛領域,由Intel Capital所投資的軟硬一體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公司全球范圍內只有兩家,一家是Mobileye,一家就是地平線。
雖然得到了英特爾這樣的芯片巨頭的投資,但是余凱認為,在自動駕駛領域,圍繞著讓科技有溫度,做安全的智能汽車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11月8日,2019 CES創(chuàng)新獎(Innovation Awards)獲獎名單公布,由地平線自主研發(fā)的地平線Matrix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獲得了車輛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類的創(chuàng)新獎,此外,一同獲獎的還有Waymo、Nvidia等。
十周年之約
如果說,在人的一生中,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一種幸運的話,那么,有能力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就是很難得的幸福了。
擁有夢想,加持奮力拼搏的動力和執(zhí)行力,余凱正帶領著“地平線”不斷地向前奔跑,追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而這一次次的追尋與到達,是對邊界的不斷超越……
用想象力造一個夢,余凱也有一個十年的夢,那就是在地平線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即2025年,中國道路上有3000萬輛L3-L4-L5的自動駕駛汽車。
走在沒有人走過的路上,注定要忍受孤獨,但從余凱對地平線的一次次追尋與到達中,我們似乎看到,或許這個“十周年之約”會來得更早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