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妙
最近我聽到一個詞叫“零垃圾生活方式”,信徒們的目標是在生活中不產生任何垃圾。紐約人勞倫是這種生活方式的身體力行者,在過去的七年里,她所有的垃圾不是能降解的就是可以回收利用的。那些既不能回歸土壤又不能回收的殘余垃圾,一個玻璃罐就可以塞下,比如貼在蘋果上的標簽,還有餐館給她的塑料吸管。
怎樣做才能不制造任何垃圾?簡單地說,要遵從“3R”原則——Reuse(重復利用)、Reduce(減少消耗)、Recycle(回收利用)。比如說衣服,勞倫就采用重復利用的原則,她只買二手貨,穿過幾年之后再捐獻出去。減少消耗主要是指減少使用那些不能回收而必將進入垃圾場的東西,比如說飯盒、水壺可以用不銹鋼的,牙刷可以用竹子做的,洗發(fā)水可以用肥皂等代替。
不過,也有很多東西找起替代品就沒這么簡單,比如牙膏的包裝全部用塑料,沒法選擇。勞倫的解決方法是一夜回到前工業(yè)時代,自己手工制作生活中需要的化工產品。椰子油和蘇打粉攪在一起就是她的牙膏。又比如她自己制作洗滌劑:一半水加一半白醋可以擦廚房、擦廁所,所擦之地十分干凈。
我很欽佩這樣的零垃圾實踐者,但還是自私地希望我的護膚品里可以添加神秘的永葆青春的成分。
既然做不了零垃圾實踐者,做個“少垃圾者”也還是個可以企及的目標。我的書包里多了幾個布口袋,用來買菜,也多了一雙筷子和一個飯盒。我還去散裝超市購物,那里的商品沒有獨立包裝,而是放在大的容器里。
其實有些生活方式如果倒退30年可能反而更先進,比如打醬油,比如自己帶飯盒,也許我們天然地就是零垃圾實踐者。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8年第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