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代印度人的宗教生活極為講究方位。在印度教的主流觀念中,東與北為兩大吉祥方位,八位方位神與方位禁忌融為一體,不僅與祭祀和修行儀軌關聯(lián)密切,且體現(xiàn)于日常儀軌、神廟布局、居民生活、城鎮(zhèn)布局乃至種姓理論。佛經(jīng)中也屢屢提及印度本土的方位觀、方位神和建筑布局。印度教和以及佛教存留的古代地面神廟建筑主殿多面向東側。本文通過基于印度文獻的梳理,略敘通行的方位觀、方位神并對方位與神廟朝向關系略作探討。
關鍵詞 方位 印度 方位神 神廟
在印度教的主流傳世文獻中(吠陀奧義書、兩大史詩、法論文獻、往世書),東方和北方被視作殊勝的方位。四個基本方位詞東、南、西、北,在成書于公元前1500—前1000年的《梨俱吠陀》([1], p. 1397)中已經(jīng)存在。這四個方位詞都有雙重方位含義:指東方和前方,指南方和右方,指西方和后方,指北方和上方。吠陀時期的方位觀和方位詞的雙重含義之形成,與持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東進征戰(zhàn)南亞次大陸的歷史相關。面東拜日,面北為巍峨的雪山,后方西側是海域,南方是被擊潰的達羅毗荼人?!独婢惴屯印分械脑藙?chuàng)世神話:“原人之口,是婆羅門;彼之雙臂,是剎帝利;彼之雙腿,產(chǎn)生吠舍;彼之雙足,出首陀羅。”在奧義書([9],頁 9)文獻①中逐漸有了清晰的朝向,隨著種姓制度的確定,方位開始與種姓理論掛鉤。
測定方位是祭儀和神廟建筑動工的先決條件??v觀現(xiàn)存的印度教、佛教的大型地面建筑,大多依照正南北布局,主殿面東居多。如13世紀奧里薩科納克太陽神廟(Konark temple)和11世紀中央邦的克久拉霍神廟(Khajuraho temple)等皆面東;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大塔朝東,那爛陀寺遺址的僧房朝西,塔廟面東;從內(nèi)部來看,濕婆林伽的朝向——底座的女陰“約尼”必朝北。神廟常象征著微縮的天宮和宇宙,其朝向?qū)裨拏髡f和通行的方位觀念。對上述現(xiàn)象的解讀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印度建筑理論與生活實踐以及和神話的對應關系。
一 印度通行的方位觀
1. 印度教方位觀
方位的優(yōu)劣在婆羅門的宗教生活法規(guī)中可見一斑①。成書于公元前2—2世紀的《摩奴法論》[12]規(guī)定修行和祭祀以及學習要朝東或北:
如該經(jīng)2.51-75:乞足所需要的食物以后,他應該如實地向師父稟明,然后啜飲,面向東方,保持清凈而食之。知法者欲得清凈時,應該在清凈的地方,面向東方或者北方,用“凈水缽”取水啜飲。將要學習吠陀時,他應該依規(guī)則啜飲,身著輕衣,作雙手合十,調(diào)伏諸根,面向北方,然后才可受學吠陀。坐在向東指的吉祥草葉子上被吉祥草葉子凈化了身體,再以調(diào)息三次而得意念清凈,他才可以誦“唵”字。
6.31:(林棲期間),他應該,朝著東北方向(,不可戰(zhàn)勝的方位)筆直走,一心一意,食水與風為生直至身體倒下。
8.87:他應該在清凈以后于上午當著天神和婆羅門的面,要求凈化過的再生人面向北方或者面向東方供述真實的證詞。
可見東和北方能令人清凈。甚至學習吠陀時,須面向北方或東方;訴訟供詞時也要朝向北或東,以反映真實?!霸偕嗣嫦虮狈剑ǎ┗蛘呙嫦驏|方()供述真實的證詞”,是因為真誠/真理神()在東方,在工巧明文獻②的宅神圖③布局中,satya就位于東側格位。
《摩奴法論》也確定了祖先和閻摩皆位于南方?!赌εㄕ摗芬粋€重要論述是“向南祭祖”?!独婢惴屯印返?0.14《葬儀神曲》曾提及閻摩為死者引路(“閻摩為我等,首先覓歸路……汝將見閻摩,及婆樓那天。去會見祖靈,去拜謁閻摩!”)([14],頁319—320),但敘述不明確,而此時祖先被明確定位為南方,與閻摩一個方位,并且描述了祭祖的秩序。在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11]和《羅摩衍那》[10],成書于前4—4世紀。)和其后的往世書文獻中,勾魂使者將靈魂帶往南方的閻摩國度。此外,南方還和羅剎有關。法論中提到祭祀時纏著頭的人所吃的,面向南方的人所吃的,還有穿著鞋的人所吃的,實際上都被羅剎們吃掉。法論還有一些世俗生活和喪葬的朝向規(guī)定:他應該把死首陀羅從南城門抬出去,而再生人則依次從西北東各門。同樣,成書于公元150—300年的政事論文獻《利論》(Artha?āstra)[15]2.4.21也規(guī)定:對于從低到高的各個種姓,應分別從南、(西、北、東)門運送(尸體到火葬場)。上述法規(guī)應在古時曾經(jīng)通行。這種規(guī)定雖是婆羅門為了貫徹“潔污”觀念所作的教條性規(guī)定,以免高種姓尸身受到污染,這也佐證了在印度教主流文獻中,東與北貴于南和西,乃至影響到日常生活。
兩大史詩中,東和北二方繼承了吠陀晚期文獻對此二方位的描述,北方是最殊勝的方位,一切活動中的優(yōu)秀方向。東方是初方,原初之時,這里首先布滿眾天神,眾神扎根于此,加之因陀羅在此處灌頂為王,故因陀羅是東方的守護神,indra一詞也可指代“東方”。北方因月亮被灌頂為婆羅門之王——也即婆羅門的歸屬方位,財神住于此處,故月亮和財神皆是北方守護神;閻摩和婆樓那各是南方和西方的守護神。印度中世紀百科全書式著作《廣集》[4](成書不早于6世紀,傳為笈多王朝時的學者彘日所作)第53章中的種姓方位理論(婆羅門應住村莊北側,剎帝利住東側,吠舍住南側,首陀羅住西側)以及往世書中的彌盧山神話①也與上述《摩奴法論》的規(guī)定有一脈相承的關系。西方囚禁著惡神,南方是妖魔之處、祖先居處、魔王羅波那的國度,兩者皆屬于不吉祥的方位。
在兩大史詩之后的往世書文獻中的方位祭祀規(guī)則可舉一例——《摩根德耶往世書》[3]34章中的日常方位:
人要面朝東方,自我調(diào)伏,冥思公正和財富。家主要洗漱之后,面朝東方或北方進食,進食時要姿勢端正,不可多語。漱口時要朝東或朝北,不可多語。人睡覺時不可頭朝北或朝西,頭應朝東北或東。祭祀前,人應洗頭,然后面朝東或朝北剃須。要朝北祭拜黎明女神和濕婆;朝南祭拜祖先;朝西北祭拜病神。
各往世書也多次提到了祭祀要從東開始,止于東北;或從東北開始,止于北。伐木建廟時,也應從東北角以順時針順序切割,樹朝東、北、東北倒下,則此木可用,反之則不吉。
2. 印度佛教方位觀
漢譯佛經(jīng)及其注疏中(本文佛經(jīng)均引自《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有幾處對古印度通行的方位觀和方位神的記載(表1):
其中《大日經(jīng)義釋》云:“西方俗法,東向而治。故以東為初方,南為右方,西為后方,北為勝方。”這句話應是對古印度方位觀最精煉的概括。這也是中國佛教徒在印度的見聞,因那爛陀寺的佛殿就朝東(圖1)。
其次,日常座次中,長者常面東而坐,轉(zhuǎn)輪王登基也是面東而坐。
《雜阿含經(jīng)》卷43:“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前后圍繞,至新堂外,洗足已,然后上堂,于中柱下,東向而坐。時,諸比丘亦洗足已,隨入講堂,于世尊后,西面東向,次第而坐。時,諸釋氏即于東面西向而坐?!薄洞蟀闳舨_蜜多經(jīng)》卷600:“如轉(zhuǎn)輪王將登大位,于白半月十五日晨,沐浴受齋至大殿上,升師子座面東而坐,有大輪寶從空而來,當知彼王受轉(zhuǎn)輪位,不久當?shù)镁咦闫邔??!?/p>
此外,始建于阿育王時代,再于5—6世紀重建的菩提伽耶摩訶菩提大塔也是朝東。故而“其堂殿皆面向東,如祇洹寺、菩提寺皆面向東。如來說法亦多分面向東?!庇袚?jù)可循,昔日佛寺大殿朝東,佛陀朝東說法的造像應為普遍現(xiàn)象。
3. 耆那教方位觀
作為比佛教還古老的印度本土教派,耆那教文獻中但凡提及四個方位,也是必先述東方([16],頁60、225)。成書于5—6世紀的《劫波經(jīng)》()闡述了耆那教的集大成者,第24祖師伐陀摩那(Vardhamana,外號“大雄”)的生平。帝釋天前來拜見大雄,幻化出天宮,中置面東寶座,請大雄入座,大雄面東說法;另一故事講述一名王,他的王座也是朝東([16],頁225、244)。
在上述的印度本土三大教派中,東方皆是四方之首,提及四方之時,常以“東為首()方向”的方式來描述。綜合之前的論述,可知從東至北的朝向區(qū)間,在主流的原人創(chuàng)世神話、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中,皆是較為高尚的方位區(qū),而西和南次之,或與之反之①。
二 印度通行的方位神
古印度的每個方位都有司職的神祇,并且在文獻中方位神常直接指代方位。八位護世神()②分別掌管四正和四隅,有各自的神格。八方護世神為:東方因陀羅()或日神蘇利耶()、東南方火神阿耆尼()、南方死神閻摩(yama)這四正方位神;西南方羅剎鬼王涅哩底()③、西方水神婆樓那()、西北方風神伐由()或摩錄多()、北方財神俱毗羅()或蘇摩()、東北方伊舍那()④四隅方位神。
1. 四正方位神
早期文獻《大森林奧義書》指出了吠陀神祇與四大方位的配屬關系。
3.9.20:我知道各種方位及其天神和立足處:東方守護者是太陽神,太陽神立足于眼睛,南方為閻摩,閻摩立足于酬謝(,或為“祭祀”),酬謝/祭祀立足于信仰,信仰立足于心。西方為婆樓那,他立足于水,水立足于精液,精液立足于心。北方為月神,他立足于凈身儀式,凈身儀式立足于真實,真實立足于心。上方的天神是火神,火神立足于語言,語言立足于心。([9],頁60—71)
此論述為之后成為印度通行的四大方位神,但北方護世神略有差異,耆那教和佛教多用北方多聞天。
2. 四隅護方神
四隅方位神的定型相對較晚。筆者整理了兩大史詩中的四隅方位詞,發(fā)現(xiàn)《摩訶婆羅多》中,四隅皆是由兩方向詞合成。如東北即“東”加“北”或“北”加“東”。而《羅摩衍那》有兩處出現(xiàn)了四隅方位神。
如《羅摩衍那》2.65.2“來到了東南方()舍厘耶伽檀那”;4.60.11“我們倆辨不清方向,南方()、東南方(āgneyā)和西方();大地好像是處在劫末,被熊熊的烈炎而燒傷?!眱纱笫吩娭校P者發(fā)現(xiàn)有該兩段直接用護方神的衍生詞(火神阿耆尼、死神閻摩、水神婆樓那)指代方位。東南方的火神是吠陀神祇,負責祭火。涅哩底形象豐富,《摩訶婆羅多》1.60.53介紹了涅哩底的身世:阿達磨(非法)的妻子是尼梨蒂(),由他而生的尼梨蒂之子是羅剎。尼梨蒂的三個兒子是跋耶(恐怖)、摩訶跋耶(大恐怖)和導致眾生喪命的摩哩提逾(死亡)。由其身世知其“兇神惡煞”的屬性,且是羅剎之母,但并未有與方位相關的解釋,四隅方位神被初步提及。而系統(tǒng)的八方護世神的理論則出現(xiàn)在往世書文獻和實用性經(jīng)典——工巧明文獻之中?!赌Ω乱罆诽岬剿恰胺欠ā焙推淦蕖皻⑸钡呐畠?,“恐懼”和“地獄”是她的兄弟。她是摩耶(幻)之子“死亡”的妻子,“死亡”還有另一位妻子“不吉”。并提及了這些災禍神靈的所掌管的不祥鳥類。涅哩底作為西南方守護神應是在兩大史詩之后得以確定。因此,四隅方位神的形成時間應在公元后。
3. 方位神的特征
印度教往世書文獻中,各方位神的特征非常清晰。《火神往世書》[2]描繪了護方神的造像特征和所管方位。其136.14和56.17—30,概括如下:“東方因陀羅:手持金剛杵,騎象;東南方火神:持矛,騎山羊;南方閻摩:要騎水牛,持杖;西南方涅哩底:持劍,騎羅剎,掌管駱駝;西方婆樓那:騎摩羯魚,手持套索;西北方伐由:騎車輦,持幢;北方俱毗羅,持杵和錢袋,騎馬;北方蘇摩:持杵,騎車輦;東北方伊舍那:持戟,騎公牛。”佛經(jīng)中的護方神特征與往世書中的描繪相符(見表二),其中《佛說大乘觀想曼羅凈諸惡趣經(jīng)》的描述最為細致。這段描述表明了在往世書時期(始于公元4—5世紀),八方護世神常指代方位,其概念和形象已經(jīng)相當清晰。
西南方位神涅哩底的身世和古代印度人對噩運的理解密切相關。《火神往世書》還提到:“朝北向藥叉致敬;朝東北向眾行星致敬;朝東南向阿修羅致敬;朝西南向羅剎致敬。”可見西南是羅剎歸屬之地?!洱斖罆穂5]也提到:城鎮(zhèn)的西南是涅哩底,此處聚集著羅剎,眾羅剎敬拜涅哩底;俱毗羅,所有財富之主。涅哩底,所有羅剎之主。綜合印度教文獻對涅哩底的描述,可知:西南方位神涅哩底隸屬于噩運的兇神體系;她是羅剎之母或之主,受羅剎崇拜。從此看出,印度教神話把各種災禍、噩運都編成了一個家族神靈,甚至與不祥的鳥類相聯(lián)系。
相比之前的法論和史詩文獻的零散,四正和四隅護方神在往世書中成組出現(xiàn)、特征鮮明,并且四隅方位也具備吉兇屬性。八方次第分明、等級分明。東北方位夾于東和北這兩優(yōu)等方位之間,是日常祭儀、施工立樁、測量等活動的初始方位,也是不可戰(zhàn)勝的方位,護方神為伊舍那,即濕婆。西南方位神涅哩底的身世和特征,無不與死亡、厄運、爭斗以及羅剎相關聯(lián)。西南聚集著羅剎,眾羅剎敬拜涅哩底;武器庫也要建在西南角。火神位于東方日神之南,東南方因和火神相關,也使得廚房這灶火之處須建于東南角。西北方可能與西北風的盛行相關,故是風神以及病神①的方位。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以及《大毗盧遮那成佛經(jīng)疏》等密教佛經(jīng)中既有對天竺方位觀的歸納,又有對印度方位神靈的形象描述。密教文獻中的壇城修行法沿用了古代印度通用的方位觀念,引入了印度教的方位神,對其特性描述更為細致(表2)。根據(jù)曇無讖的譯經(jīng)年代,八方護世神在四世紀前已被佛教所熟知,在唐代密教佛經(jīng)中,八位方位神形象特征已經(jīng)異常清晰了。上世紀發(fā)現(xiàn)于斯里蘭卡的大乘佛教文獻《文殊師利工巧經(jīng)》()[17]也使用了婆羅門教方位神來布置平面網(wǎng)格圖,可見婆羅門教的方位觀和方位神為印度古代通行的觀念。
簡而概之,印度教文獻中的方位神和方位觀早在吠陀時期已有雛形,至往世書時期形成成熟的體系。方位觀的發(fā)展有兩個特征:一是方位詞匯增多,用八方護世神代指方位,方位神的特質(zhì)也反映了方位的特性;二是與宗教祭儀和等級尊卑的觀念相結合。
三 方位觀和方位神與神廟朝向
1. 實例簡析
筆者通過自身在印度參觀古跡以及查閱邁斯特(Michael Meister,印度古代建筑研究的權威學者)的叢書《印度神廟百科》(Encyclopaedia of Indian temple architecture)[7]中的平面圖,發(fā)現(xiàn)了兩大特點。首先,神廟的總平面以及神殿偏愛矩形平面,且中央神殿多為正南北的正方形。除去巖鑿和石窟(如埃洛拉第16窟的石刻神廟主殿朝西),自笈多王朝之后,大部分印度地面神廟建筑的朝向符合“東向而治”的方位觀念。如克久拉霍神廟群和奧里薩科納克(所有的太陽神廟都朝東)、林伽廟(Bhubaneswar)的神廟主殿向東,一些小廟朝北(與圖1那爛陀寺的T3佛殿朝向相似)。即便是南印度的神廟,也常符合這種情況(圖2),總平面呈東西向的矩形,主殿面東。每部工巧明文獻的卷首中必有指導制作日晷測方位的章節(jié),此章過后,方能學習布局規(guī)劃,因此印度古代建筑規(guī)劃上有強調(diào)測定方位的傳統(tǒng)。
圖2標注的造像位置,有力地證明了方位神的概念對神廟布局以及朝向的影響。總平面呈現(xiàn)如下模式,一條東西朝向的長方形,建筑布局刻意讓八方護世神各守一隅,故而規(guī)劃成正南北的對應平面圖。神廟總平面中央是國王敬拜的舞王濕婆,為宇宙和各方位之中心,整個神廟平面即一微縮的正南北四方形的大地(表3)。
印度佛教地面寺廟除朝東的摩訶菩提大塔外,所剩無幾,難以做過多分析。
耆那教神廟在耆那教文獻中也常比喻作彌盧山。耆那教分天衣派和白衣派,信奉的經(jīng)典和崇拜的圣人的差異,也導致神廟各有不同。研究耆那教藝術和神廟的印度學者Nandita Punj轉(zhuǎn)告筆者,但由于廟中供奉的祖師(Tirthankara)的差異以及星象的因素,一些耆那教神廟朝西或朝北,且有些主殿四方通透并無明顯的朝向,例如拉賈斯坦的Chaumukha廟群的主殿呈四方形,中軸對稱四方各開一門。但總體而言,耆那教廟宇多呈正南北布局,面東較多。
2. 神廟的象征意義和朝向
神廟象征著微縮的宇宙,與印度教宇宙觀有關?!吧駨R”一詞指印度教神廟時,有一個對應的梵文,古譯為“天祠”,即為“神”和“住處/宮殿”。神廟的前身是吠陀和婆羅門教時期的祭壇,主殿象征著早期的祭壇。婆羅門教時期的祭祀活動涉及到大量的方位崇拜,托名安士高所譯的《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jīng)》敘述了六方的意義①,《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也提及了世界的“界”也即方位②。方形且正對四方的祭壇最為常見,也適于祭祀四位方位神,因此神廟為了進行與方位有關的崇拜,在設計過程中也會盡量周正,主殿四道外墻呈正南北布局。神靈以祭火享用祭品并賜予恩惠后,又從祭壇登天而去。神廟主殿脫胎于早期的祭壇,人與神的溝通以殿內(nèi)造像為媒介。神廟建成之后,祭司舉行系列儀軌,為廟“開光”,使得神廟與其內(nèi)外的眾神像皆有神性,從而能使神下凡入駐,成為諸神的人間“行宮”。雄偉的神廟群被統(tǒng)轄的國君視為大神的天宮,可吸引眾神前來,請神眷顧。越高越可以比擬神山,同時也可炫耀國力。神山在印度教神話中是眾神最常見的住處。濕婆所在的喜馬拉雅山的如此之高,每日正午,太陽都會碰到濕婆的住處 。
克久拉霍神廟群的一段銘文解釋了神廟的含義:
他建立了這座雄偉壯麗的眾提迭之敵(毗濕奴)的住處,這住處可比雪山之巔;其上方金色的塔剎照亮了天空,塔剎上的蓮花隨著眾多竿子上的幡飄蕩。天國的居民們聚到一起,看到此景,為此奇跡所震撼。[8]
此類將神廟比作雪山、彌盧山、蓋拉瑟()山的銘文早在笈多時期便已有之。往世書神話中,北方的雪山住著濕婆和財神俱毗羅等諸多神祇,神山的洞窟改建而來的石窟即成神殿,因此,神廟內(nèi)的各種神殿和神堂或龕洞,象征著神山上的神靈住處。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和對神靈的尊崇,主殿之上的悉卡羅頂越建越高,正如《毗濕奴無上法往世書》3.87.16描述:
王啊!每處的悉卡羅都要有吉祥的庵摩羅石環(huán)、輪盤()、幡()和幢()。這座崇高的“全賢”廟看起來仿佛以天為冕。
寶蓋、輪盤、旗、幢是早期的天宮形象的基本元素。在公元前1世紀的桑奇大塔的南門左側內(nèi)柱,其表現(xiàn)方式為——左右各插一華蓋或幡的布置來象征天上建筑物。
國王修建神廟的主要目的為——修建人間的宇宙中心彌盧山。如圖2的坦焦爾大塔便是造成人間彌盧山,供舞王濕婆坐于其山頂之上。往世書神話中彌盧是一座金山。這位南印國王便在主殿塔頂上包金,稱此廟為南方彌盧山(),殿內(nèi)的兩座金屬造像一稱為,另一,在廟群中多處強調(diào)此處為彌盧上。彌盧山是一座金山,山的東側等方向(東南西北)分別是白色、黃色、黑色、紅色;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和剎帝利各住這四側,護世神位于八方。根據(jù)圖2和表3,此廟平面象征著蘊含八方的微縮的大地,八大方位神各伺一角,其上承載著的大廟為彌盧山,總平面和神廟塔身皆是正南北布局。人間神山,俯視四方,這種大地方位和朝向的象征模式在印度神廟中普遍存在(圖3)。是故,若嚴格依照神話,人間的彌盧山神殿也須修成正南北朝向的方錐形,正門可開向?qū)帕_門的東方,但絕不可朝低種姓所住的南西兩方位。這也對為何神廟朝向罕有朝西和朝南提供了一種解釋。
結 語
古印度的方位觀和方位神的第一個特點是繼承。吠陀文獻到奧義書到兩大史詩,再至往世書,方位神和方位觀都展現(xiàn)了延續(xù)性。按照通行的觀念,東方和北方始終是最吉祥的方位,擁有財富、知識等特性,歸屬于婆羅門和剎帝利前兩種姓;南方是閻摩王的住處,西方也多兇戾,歸屬于吠舍和首陀羅兩種姓。吠陀文獻中的原人創(chuàng)世神話,奠定了各種姓歸屬方位的基調(diào)。伴隨著方位觀和方位神的演變,其詞匯也不斷發(fā)展。在吠陀文獻中,四方就具有雙重含義,如可指東又可指前;指南又指右;uttara指北又指上;指西又指后,其后又衍生出種姓與方位的對應關系。直至兩大史詩時期,四隅方位的表述還是由基本方位詞兩兩合成,但到了往世書時期,即婆羅門教徹底轉(zhuǎn)變?yōu)橛《冉痰碾A段,四隅護方神大量指代四隅方位,其衍生詞用以修飾本源詞。似乎可作推斷,部分四隅方位神的源頭應和四正方位神(因陀羅、閻摩、婆樓那、蘇摩在吠陀文獻中就已確立)不同,四隅方位(尤其是西南方)更多地融入了印度民間宗教的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方位融入了各種祭儀、創(chuàng)世神話、神山神話、大地神話和尊卑觀念,直接影響了神廟的造型和布局。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常見的現(xiàn)象——神廟面東居多,面北次之,以及供奉的特定神祇根據(jù)其神話傳說,面朝特定方位。但最核心的特征是神廟的正南北布局,舉國之力所建的大廟,更愛模仿神山神話布局,仿制人間神宮和人間神山,以請眾神入駐,以庇佑國運?!吧裆健敝拢礊槲⒖s的大地,因此神廟的整體象征著整個宇宙,以八大方位神來鎮(zhèn)守各方,因此會盡量去精準測量方位,使其正南北。印度的方位觀、方位神以及建筑朝向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方面,對其進一步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印度人的宗教和世俗生活的細節(jié)。
參考文獻
[1] S. Jamison, J. Brereton tran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2] Gangadharn trans.. [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84.
[3] F.Pargiter trans.. [M]. The Baptist Press, 1904.無“城市”
[4] M.Bhat trans.. [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2010.
[5] G. Tagare trans..[M].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81.
[6] P. Shah trans.. [M]. Delhi: Parimal Publications, 2002.
[7] M.Dhaky.Ed.. [M]. New Delhi: Manohar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1999.
[8] F. Kielhom.Inscriptions from Khajuraho: Stone Inscription of Yasovarman, of the year 1011[C]. Epigraphia Indica,1888. 134.
[9]奧義書[M]. 黃寶生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10]羅摩衍那[M]. 季羨林譯.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
[11]摩訶婆羅多[M]. 黃寶生等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12]摩奴法論[M]. 蔣忠新譯.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
[13]五十奧義書[M]. 徐梵澄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14]巫白慧. 梨俱吠陀神曲選[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0.
[15]朱成明. 利論譯疏[D].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2016. 85.
[16]Gaina Sutras: [M]. Oxford: Clarendon,1884.
[17] Marasinghetran, E.. The Vāstuvidyā ?āstra ascribed to Ma?ju?rī[M]. 城市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89.
[18]池明宙. 印度教方位尊卑觀念之探源[J]. 亞非研究, 2017, (1).
Abstract: The religious life of ancient Indians were deeply involved with direction principle and direction precedence. The eight guardian deities of direction which intimately integrated with taboo on perception of direction, have enormousimpacts on daily rituals, practice and plan of temples, houses and cities, even on Caste theory. In ancient times, these issues were frequently mentioned in Buddhists texts, reflecting that Buddhists familiarity with this knowledge. The research on perception of direction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life of ancient Indian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Hindu and Buddhist temple remains, in large part, is east. This article, which mainly based on Hindu documents, aims at analyzing the perception of direction, the name and character of direction deiti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Keywords: direction deities, perception of direction, India, te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