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菊
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無疑是國家未來科技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當科學家是無數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要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向往的職業(yè),給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讓未來祖國的科技天地群英薈萃,讓未來科學的浩瀚星空群星閃耀!”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為激發(fā)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chuàng)新的熱情,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國夢提供了重要遵循。
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是科技人才成長的關鍵期。一項對20世紀諾貝爾物理學獎162位獲獎者的統(tǒng)計分析顯示:30%的杰出人才,其成就高峰出現在30歲之前,40歲之前者為67%。在此基礎上倒推時間點,我們會發(fā)現:16~18歲成為人才培養(yǎng)的黃金期,這恰好是高中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前后對青少年加以合理引導培養(yǎng),讓他們充分了解和認識科研工作,能夠更好地推動他們成長為科研工作者,甚至為他們今后在科學領域更好地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近年來,從青少年科學營到中學生英才計劃,從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到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豐富多彩的活動、扎實有效的舉措,為一批批熱愛科學、樂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青少年埋下了科技的夢想種子。從2013年開始,中國科協(xié)聯(lián)合教育部啟動中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后備人才培養(yǎng)計劃——“英才計劃”。通過選拔一批品學兼優(yōu)、學有余力、具有創(chuàng)新潛質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著名科學家的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工作,讓中學生了解科研工作,為他們成長為科研工作者打下前期基礎。5年來,參加“英才計劃”的高中生超過2000名。在剛剛閉幕不久的第六十九屆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上,中國高中生選手獲得兩項學科最佳獎,獲獎者皆是“英才計劃”的學員。
培養(yǎng)青少年科技英才,僅靠學校力量還不夠,還需要充分發(fā)揮科教聯(lián)合的力量,科技界與教育界共同發(fā)力。以“英才計劃”為例,雙導師制得到充分實施,每位學員都有一位科學家導師和一位學??萍冀處煂煛?茖W家更了解科研工作,學校的科技教師更了解中學生的發(fā)展情況及能力水平,兩者優(yōu)勢結合。中學負責承擔“英才計劃”學員的前期選拔工作,學校的科技教師在學生進入大學實驗室之前,為其提供科研銜接課程,幫助學生做好開展科研工作的前期準備。大學實驗室承擔“英才計劃”學員后期的培養(yǎng)工作。大學實驗室擁有豐富的實驗設施和材料及各種研究資料與學術信息,為學生提供了在真實的科研環(huán)境中解決科學問題的經驗。科學家不僅傳授更實用、更深入的學科知識內容與技能,還能直接讓學生體會到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迸囵B(yǎng)青少年科技英才,非一朝一夕之功,期待全社會共同努力,期待更加多樣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拘一格造就更多少年科技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