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豪
【人物名片】
季羨林(1911.8.6—2009.7.11),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幼時隨馬景恭識字,在高中開始學德文,并對外國文學產(chǎn)生興趣。1929年,進入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其國文老師董秋芳是魯迅的朋友,也是著名翻譯家。季羨林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耄耋之年仍舊不能放下筆,均出自董老師之賜。
季羨林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并稱為“南饒北季”。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當今世界上分布區(qū)域最廣的語系,即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通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人物逸事】
1.季羨林活了98歲,堪稱“老壽星”,他生前時常被人問及養(yǎng)生之道。
季先生說:“我首創(chuàng)了‘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名聞全國。我這個‘三不主義,容易招致誤會,我現(xiàn)在利用這個機會解釋一下。我并不絕對反對適當?shù)捏w育鍛煉,但不要過頭。一個人如果天天望長壽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絕對相信體育鍛煉,則此人心態(tài)恐怕有點失常,反不如順其自然為佳。至于不挑食,其心態(tài)與上面相似。我個人認為,第三點最為重要,對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薄皯M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有這樣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長壽?
2.北大校園里,季老經(jīng)常穿一身洗得發(fā)白的中山裝,圓口布鞋,出門時提著一個50年代生產(chǎn)的人造革舊書包。同他談話,如沐春風,決不會感到緊張局促。住院期間,一天,一年輕護士說起某報正在連載季先生的著作《留德十年》,表示很愛看。季老馬上吩咐身邊人去買,他說:“書是給人看的,哪怕有幾句話對年輕人有用了,也值得?!边@一來轟動了全醫(yī)院,大家都來伸手,還索要簽名本?!岸冀o?!薄百I去。”季先生發(fā)話說,“錢是有價之寶,人家有收益是無價之寶。”
最后,一趟一趟共買了600本,李老也一筆一畫地簽了600本。
【寫作之道】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風格平實、誠摯,是不曲不隱的本色寫作。季先生并不強作才子姿態(tài),口吐蓮花滿紙錦繡。他的生活平靜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在這平白樸素中,有對造化的感恩,有對弱小的憐憫,也有對悲苦的達觀,博愛慈悲一往情深。
◆古代大家寫文章,都不掉以輕心,而是簡練揣摩、慘淡經(jīng)營、句斟字酌、瞻前顧后,然后成篇,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這一點道理,只要你不粗心大意,稍稍留心,就能夠悟得。
◆我無論是寫文言文,或是寫白話文,都非常注意文章的結構,要層次分明,要有節(jié)奏感。對文章的開頭與結尾更要特別注意。開頭如能橫空出硬語,自為佳構;但是,貌似平淡也無不可,但要平淡得有意味,讓讀者讀了前幾句必須繼續(xù)讀下去。結尾的訣竅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如食橄欖,余味更美。
◆我力勸青年學生,特別是青年作家多讀些中國古文和中國過去的小說;如有可能,多讀些外國作品,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
【經(jīng)典掠影】
月是故鄉(xiāng)明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xiāng),人人的故鄉(xiāng)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的故鄉(xiāng)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不可勝數(shù)。
我的故鄉(xiāng)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后到了濟南,見到山,才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xiāng)望月,從來不同山聯(lián)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鄉(xiāng)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大葦坑占了小村面積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在坑邊的場院里躺在地上,數(shù)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但也頗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一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里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的一閃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xiāng)待了六年,以后就背井離鄉(xiāng),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歐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四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茫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它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xiāng)那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xiāng)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是燕園勝地??浯笠稽c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huán)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yǎng)回來,一個同在廬山休養(yǎng)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你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干嗎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有山,有水,有樹,有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于碧波之上,上下一空,一碧數(shù)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里,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xiāng)葦坑里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xiāng),已經(jīng)成為我經(jīng)常的經(jīng)歷。思鄉(xiāng)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惘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xiāng)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xiāng)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選自《三真之境》)
讀后漣漪
記憶中的故鄉(xiāng)之月,是無法被替代的。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是客居他鄉(xiāng)之人永遠的心結。季老以細膩的筆觸把家鄉(xiāng)留在腦海中的記憶一筆一畫地寫了出來,這里沒有迷人的山,沒有多情的水,沒有流芳百世的古跡,也沒有勾人心弦的神話傳說,有的只是一個赤子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季老通過列舉自己到過的許多地方,把家鄉(xiāng)的那種靜謐祥和的氣氛與城市里的喧囂進行對比,把北大朗潤園與魯西平原的一個小村作比較,最終得出“那里的月夜始終沒有家鄉(xiāng)的月夜那般清涼,那般喜人”的結論,讀后令人回味。